他18岁担任政委:不满授衔扯下肩章,去世之时依旧没穿军装下葬

明星大都会会 2025-04-22 11:23:17

【前言】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老一辈革命者在战争中的付出是难以估量的。这场斗争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艰难。在我党刚开始组建武装力量的初期,面对极其恶劣的环境,我们的军队依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多次成功击退了敌人的围剿。为了保存实力,我党决定进行战略转移。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战士因与组织失去联系,未能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应有的荣誉。

这位年仅18岁就担任师政委的战士,在革命中多次立下赫赫战功。然而,由于离开部队三年,他在授衔时获得的军衔低于预期。为此,他决定去世后不穿军装入殓。那么,这位战士究竟是谁?他的人生经历又有什么特别之处?

【青年参加革命队伍 投入革命道路】

段苏权,这位在众人面前撕毁自己少将军衔的人,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富裕,按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农家子弟应该早早承担起家庭责任,学习务农以维持生计。然而,段苏权的父母却有不同的想法,他们认为教育对孩子至关重要,因此决定送他去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在校期间,段苏权表现优异,充分回应了家人的期待,他勤奋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在此期间,他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思想在他心中逐渐扎根。1926年,年仅10岁的段苏权便跟随队伍参与打击地主的活动。到了14岁,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青年运动,并迅速成长为一名活跃分子。

段苏权在组织内的出色表现使他被任命为茶陵县委书记。在湖南,他积极推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成功动员了大量群众参与革命事业。在任期间,段苏权全身心投入工作,认真负责地处理各项事务,逐渐成长为一位经验丰富的领导者。

1933年,段苏权投身红军,参与了对抗国民党围剿的战斗。当时,红军在装备和资源上都远不及国民党军队,因此面临极大的挑战和损失。面对重重困境,段苏权保持镇定,首先稳定了战士们的情绪,接着仔细分析了敌军的战术,并据此调整了我方的作战计划。通过他的冷静指挥和周密部署,成功挫败了敌人的围剿企图,确保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得以保存。

段苏权的英勇表现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于是他被任命为独立师政委,负责指挥一支800人的队伍与敌军作战。在战场上,段苏权展现出无畏的战斗精神,冲锋陷阵,毫不退缩。然而,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他身负重伤,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这次事件让国民党注意到了段苏权,并试图将他视为重要目标,计划除掉他。

幸运的是,国民党虽然一直在搜寻段苏权,但由于他在家乡期间的行踪与以往不同,国民党始终未能察觉他的存在。为了避免暴露身份并牵连党组织,段苏权选择隐姓埋名,过起了低调的生活。他逐步尝试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直到1937年才成功恢复联络。当时,党组织以为段苏权早已在那场战争中牺牲,长时间没有任何关于他的消息。因此,当段苏权突然现身时,所有人都感到无比震惊。最终,他的党籍身份得以正式恢复。

【在战争中九死一生 脱离队伍三年】

在红军中,段苏权担任着关键职务。苏区建设尚未展开,敌军便发起围剿,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段苏权毫不退缩,率先冲锋,结果右脚踝中弹,无法行走。考虑到自己的伤势会影响部队行进速度,他毅然决定留下。

在丰田村,李木富按照王光泽的指示,悉心照料重伤的段苏权,助其逐渐康复。为了避免敌人察觉,李木富没有让段苏权住在自己家中,而是冒险将其安置在一个隐蔽的山洞里。他事先清理了山洞,为段苏权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养伤环境。李木富深知,如果段苏权留在自己家里,敌人一旦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尤其是段苏权伤势严重,难以自保。

李木富救助红军的事情最终被人发现,几个团丁找到段苏权养伤的山洞,不仅抢走了他的东西,还扒掉了他破旧的军装。李木富及时赶到,恳求团丁放过段苏权,最终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段苏权伤愈后,试图联系王光泽,却得知他们的部队已经全军覆没。随后,段苏权历经艰辛前往茶陵县,途中被一位名叫刘维初的好心人收留。

刘维初最初与段苏权的父亲取得联系,告知其儿子的下落。得知消息后,段父立即动身前往。见到儿子浑身是伤,段父不禁落泪,心中充满怜惜。作为家中独子,段父不愿再让段苏权继续参战。待段苏权伤势好转后,父亲便将他接回故乡休养。

眼看生活逐渐安定下来,段父为段苏权安排了一门亲事,婚礼即将举行。然而,国内局势突变,抗日战争全面打响。段苏权意识到,自己不能就此停下,不能半途而废。于是,他毅然决定重返八路军,继续投身革命事业。

【暂时授予少将之衔】

战后,国家局势逐渐平稳,段苏权始终没有忘记李木富和刘维初的救命之恩,一心想要找到他们表达感激之情。然而,由于公务缠身,他无法亲自去见刘维初,于是写了一封信表达心意,并将刘维初的儿子送入工程大学深造,以此作为回报。

段苏权一直在打听李木富的消息,但始终没有结果。直到刘维初去世那年,段苏权终于得知了李木富的下落,立即给他寄去了信和一些生活用品。此后,两人一直保持联系,段苏权对他们的帮助心怀感激。

对于自己的军衔评定,段苏权始终难以接受。在授衔典礼上,他当众扯下了肩章,表达内心的不满。直到生命终结,他依然坚持不穿军装入殓,选择以中山装告别这个世界。这一举动,或许正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所在。

【笔者感悟】

段苏权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授衔一事,尽管当时他因摘下肩章心生不满,但他并未将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他始终兢兢业业,坚守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段苏权不仅是个工作认真的人,更是个重情重义的人。他尽力救助曾经救过自己的恩人,并尽己所能帮助他们。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就连他的救命恩人刘维初也称赞他是最讲情义的人。我们应当铭记老一辈革命者的英勇精神,他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段苏权无疑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仰的英雄。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