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壶为日用必需品,阳羡砂制,端宜瀹茗,无铜锡之败味,无金银之奢靡,
而善蕴茗香,适于实用,一也。名工代出,探古搜奇,或仿商周或摹魏晋,
旁及花果,偶肖动物,或匠心独运,韵緻怡人,几案陈之,令人意远,二
也。历代文人或撰壶铭,或书款识,或镌以花卉,或锓以印章,托物寓意,
每见巧思。书法不群,别饶韵格,虽景德名瓷,价逾巨万,然每出工匠之
手,嚮鲜文翰可观,乏斯雅趣,三也。
这是李景康在《阳羡砂壶图考》序中指出,宜兴紫砂茗壶之所以从明正德年间就「见重艺林、视同珍玩」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点:首先点明紫砂壶的发展是为「瀹茗」,也就是泡茶而服务。用紫砂壶泡茶,不像铜锡制品容易产生败味,更不会有金银制品那种炫富般的俗气,清楚的说明紫砂茗壶的工艺性格,同时又符合文人雅趣。
第二点:历代名家匠人们或仿古或仿生,匠心独运,提升了紫砂茗壶的艺术价值,更成为文人书房不可或缺的要角。
第三点:点出与景德名瓷相异之处,更提出由于文人的参与制作,让宜兴紫砂壶别具「雅趣」至今发展不坠。
以上李景康这段文字正代表从明正德年间到民国初年这 400 年间紫砂器工艺发展的特色。
宜兴紫砂壶所具备的这三个特色:
在中国,受到文人的激赏;
在欧洲,也受到上流社会的喜爱,甚至流行仿制;
在邻近的日本,不仅好事家渴望心醉,更邀请宜兴工匠渡海传授陶壶制作工艺。
紫砂壶作为全球茶文化中的茶具经典,它的快速崛起是发生在明代晚期的江南地区。这个史景迁口中最想穿越的年代,在各种茶书、笔记中对茶事、甚或只是对茶具的轻描淡写,都会让人有许多的遐想:在那个时代社会中,有哪些「必然」与「偶然」的条件造就出一直影响至今的「紫砂壶」?
紫砂壶代表着多重的身份,是工艺品、是艺术品、是商品,更多时候还是当代饮茶时尚的代名词。考察紫砂壶的发展历史,会发现紫砂壶不论是从本身的形制或是做为茶具衍生出的茶仪及其艺术文化的表现,在晚明就已经粗具规模,也就是说,上文李景康所指出的特点,即便是放到晚明时来考察,也没有违和感;应该这样说吧,即便到现在,消费者与制作者对紫砂壶的接触与想象都尚未跳脱出这一框架。
时至今日,在追求效率,崇尚快速消费的时代,你到底想要一把什么样的紫砂壶?
手工成型、原矿泥料、名家制作、安全可靠、实用趁手、便宜实惠、壶型装饰、艺术价值
假如在这八个选项中挑选四个,你最看重的是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