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因废除团改以芽茶为贡茶,饮茶的方式也从点茶改为泡茶,同时重点茶具也从茶箲、茶盏,转移到紫砂壶。从明代大量的茶书和文人笔记,及以影像记录文人生活的文人画中,我们都可以应证逐步崛起的轨迹,见证从嘉靖以来到明末这一百多年来「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的过程。
文徵明《品茶图》嘉靖十年(1531)文徵明《品茶图》 88.3X25.2 公分,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文徵明《品茶图》局部款识: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榖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嘉靖辛卯(1531)。山中茶事方盛。陆子传过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徵明製" ignoretag="true">製。
文徵明的《品茶图》是非常经典的雅集型态的文人画。文人画在十五世纪的苏州有了新的发展,苏州文人表现出拒绝仕宦的倾向,也使得绘画本身与生活风格更为紧密的结合。在沉周、文徵明的领军下,文人山水画经常出现「雅集图」的型态,画中书写集会的目的及参与者的姓名,佐以山水及参与者,以描绘出雅集的场景。
雅集是文人社群的兴起中的一种型态,经常伴随著雅集的场景有游览以及十六世纪开始兴盛的品茶活动。
《品茶图》是描绘与友人品啜雨前茶的场景。画中一个环境优雅的草堂,里面有二人对坐清谈,几上摆置香炉、白色的茶瓯,焚香品茗;另一边的茶寮内有一僮煽火煮茶,炉上置有单柄汤壶,旁边桌上还有一个茶叶罐和一个白色茶瓯。画中所描绘的是一场文人茶会即将展开。炉上一只端把紫砂壶,形制上还是属于大壶,像周高起所言,到了万历年间时大彬以后才开始流行小壶。文徵明出身文人世家,一生嗜茶,他以茶入诗、入画、入书法,画中所表现的文人品茶,亦颇具代表性。
明代饮茶文化不仅讲究茶本身之色香味,要和谁同饮,几个人喝,也代表著不同的意义。茶事图开始流行出现在文人的山水画中,应该是明中叶以后的事。
文徵明这幅《品茶图》采雅集的形态,二人坐在草堂中,一人过桥准备参与茶事,不过这种多人品茶的景象,到了万历年间就逐渐变成一人独饮。这幅《品茶图》正表现出当时文人饮茶的时尚,陆树声的《茶寮记》也写道:「园居敞小寮于啸轩埤垣之西,中设茶灶,凡瓢汲罂注濯拂之具咸庀。择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佐炊汲。客至则茶烟隐隐起竹外。其禅客过从予者,每与馀相对,结跏趺坐,啜茗汁,举无生话。」也是类似的景象。
王问《煮茶图》嘉靖三十七年(1558)王问《煮茶图》 29.5x283.1 公分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王问《煮茶图》局部实物:明嘉靖吴经墓出土的「柿蒂纹提樑壶」,壶身高 17.7 公分,最大身围 19 公分,口径 7.7 公分,腹径 15.6 公分,底径 7公分,现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一幅王问的《煮茶图》,此卷画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根据这幅画作的说明,左面主人于(湘妃)竹罏" ignoretag="true">罏前,聚精会神地挟炭烹茶,罏上置提樑茶壶;对面文士展卷挥毫,状态愉悦。席上备有笔、砚、香炉、书卷等。
整体画面呈现文人相聚,论书品茗,弥漫书香、茶香的清雅悠闲生活,这是晚明茶画上常见的题材之一。其中湘妃竹炉上的茶壶和江苏南京嘉靖十二年(1533)太监吴经墓出土的提樑壶,在此我们就简称之为吴经壶「有惊人的相似程度」。
根据宋伯胤对吴经壶的考察,认定是一脉相承于羊角山的工艺,可以做为研究时大彬以前的标准器。在这个时期的茶壶形制都较大,多有提樑,置于竹炉之上,应该是用来煮水。从所使用的茶具来看,应该可以视为从末茶的饮用方式过渡到散茶的茶饮法的过程。
丁云鹏《玉川煮茶图》万历四十年(1612)丁云鹏《玉川煮茶图》137.3X64.4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丁云鹏《玉川煮茶图》局部款识:壬子(1612)冬日为逊之先生写于虎丘僧寮 丁云鹏
丁云鹏《玉川煮茶图》,根据款识,绘于万历四十年(1612)。画中有三人:主人持扇,目光注视著茶炉上的单柄茶铫,炉座下有炭笼、炭夹置于一旁;右边一老仆手提紫砂提樑壶,左边一老妪手捧有盖的盒子。在石几上摆放着紫砂提樑壶、瓷壶、茶叶罐,还有一个香炉。庭院内奇石、芭蕉、修竹、菊花等,显得相当的雅致。也可以稍稍看到当时的文人在「闲隐」生活中,在自我生活场域的经营。
《玉川煮茶图》原指的是唐代诗人卢仝,不过画中呈现的却是明代万历年间文人流行的烹茶方式及茶具的摆设。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右边石几上那把提梁紫砂壶,根据其摆设的方式及大小,应该可以判断出那把壶是主人用来泡茶;而老仆手上那把较大的提梁壶,应该是拿来提水,准备烧水用。
紫砂壶到万历年间,已经将大壶改做小壶,应该逐渐成为一种风尚。古人茶画喜以卢仝为主角,卢仝不满时局、不愿仕进,尤其嗜茶,所作的〈七碗茶歌〉自唐代以来即为爱茶者所乐道。茶事图到了十七世纪初,画中所呈现的常常是一人独饮的写照,或许是张源《茶录》写到:「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也许也正给了紫砂壶由大壶改作小壶的另一个理由。
陈洪绶《隐居十六观.谱泉》约崇祯十六年(1643)陈洪绶《隐居十六观.谱泉》 册页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崇祯十六年(1643),陈洪绶南归隐居绍兴,《隐居十六观》是陈洪绶晚年的作品。〈谱泉〉画中,画家一人独啜曰神,一手持白瓯,一手抚紫砂壶,一旁茶炉上还有一只正烧煮水的单柄汤铫。状似画家才将茶汤注至茶瓯,正准备品饮一壶好茶。这时侍茶的僮仆不见了,紫砂壶的样式显得更加质朴,似乎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情势及文人的心态:紫砂壶越来越属个人的清玩,而饮茶也就是越来越个性化,成了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