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全世界都爱吃鸡?

啊巧吃喝 2025-01-23 08:16:39

16 世纪,西方人横跨占据地球近三分之一面积的大洋,完成了探索世界的一次壮举,当人们为此振奋的时候,殊不知鸡的残骸已经在太平洋大陆下埋葬了 3000 多年。在征服世界的进程中,鸡始终比人类先行一步。

早期文明下,鸡扮演指导未来的角色,承担人类的信仰与原罪,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身份被献祭给神明;工业文明时期,鸡满足人类快速膨胀的胃口,带动经济、医药、生物等领域的新进展,充当人类通往城市化未来的饭票。如今,鸡肉在世界餐桌上畅行,鸡却在城市中销声匿迹。尽管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各个阶段都有鸡的陪伴,但人们对鸡总是缺乏重视,兴味索然。

回溯历史会发现,鸡最受尊敬的时期是成为人类的食物之前,这与它的祖先原鸡在古代人类生活中展现出的广泛用途不无关系。一般认为,现代家鸡是由红原鸡驯养演变而来,考古学家从已发掘的鸡化石中推断,红原鸡原本活跃在南亚、东南亚一带的丛林中,它们拥有绚丽的羽毛,身型小巧,且并不擅长产蛋。人类决定将红原鸡带离栖息地,当作迁徙途中重要伙伴的原因是它们不同寻常的环境适应性和昼夜感知力。

从陡峭的喜马拉雅高山到湿热的苏门答腊沼泽,红原鸡在各式各样的环境中搭建巢穴、聚集繁衍,即便是今天经过高度人工干预的家鸡,也能在世界上各个角落见到它们的身影,当然,除了梵蒂冈和冰岛,前者是出于有限的国土面积无法满足养殖条件,后者则受国际公约约束,以免帝企鹅遭受病毒侵害。红原鸡杂食,但多以草茎和昆虫为主,虽天敌众多,凭借对危险与生俱来的敏锐感知又能屡屡化险为夷,更何况公鸡总能准确地报鸣清晨的来临,这些习性落在早期人类的眼里,成了勇气、坚韧和可靠,能驱散黑暗,犹如神明。

人们一路向西四处游历,建设文明,但凡有人迹的陆地,就会流传出关于鸡的迷信。在古希腊,鸡象征康复与复兴,人们信奉向阿斯克勒庇俄斯献祭一只鸡便可恢复健康,就连最睿智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弥留之际也没忘嘱咐他的朋友向医药之神献上一只鸡。有趣的是,鸡在健康领域的作用一直延续至今,一份 2000 年发表的《胸科》期刊研究显示,鸡汤中含有抗炎成分,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就连应对流感病毒的疫苗,早期的配方中也要消耗大量鸡蛋。比起治病救人,鸡到达波斯后被赋予了更崇高的象征 —— 王权。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中流传着一句俗语:「公鸡是为了对抗恶魔与巫师而诞生于世,当它响起嘹亮的啼鸣时,便能让不幸绕道而行。」波斯人曾一度效仿印度教徒,立法禁止食用鸡肉,甚至将王冠设计成鸡冠状的锯齿形,以示神圣。

到了东方,鸡也常常扮演光明、复兴的角色。在中国的创日神话中,鸡被认为是第一日所造之物,而人要比它晚七天才诞生,又有传说称鸡是朱雀之王的化身,能抵御威胁邪灵,种种象征意义把鸡捧上了神坛,成为中国传统祭祀中至关重要的祭品。有史料记载,武则天时期设有「鸡人」一职,专门负责饲养各种羽毛绚丽的鸡,以满足不同祭祀仪式的需求。到了唐宋,每逢皇帝大赦天下,便会在典礼上请出一尊金光闪闪的公鸡作为礼器,取义代表好运的「吉」。类似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历代沿袭,今天,中国电影届的「金鸡奖」也是以金鸡作为奖杯造型。

在人类还处于自然崇拜阶段时,鸡不断扩展的精神象征意义几乎横跨东西方几十个宗教,成为不同文明信仰的关键组成部分。但这只是鸡征服世界的第一步。尽管复活节岛上散布的石头鸡舍为早期人类驯养鸡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些线索,但还远不足以证明这些鸡最终的归宿是盘中餐。人类主动驯化鸡,背后第一个推手是斗鸡比赛的流行。

史料记载最早的斗鸡比赛发生在公元前 517 年的中国,这是当时世界上除了拳击以外,最古老的观赏性体育项目。考古学家后来从耶路撒冷的一处陵墓中发掘了一枚印有战斗姿态的公鸡的印章,经证明,几乎和中国同一个时期,西方也出现了斗鸡运动。起先,这只是专属王室的娱乐活动,随着时间的流逝,民间也开始兴起斗鸡比赛的风尚。为了从中攫取利益,饲主挑选体型庞大、骁勇善战的鸡悉心照料,再以高昂的价格卖给孤注一掷的赌徒。一时间,鸡价值连城。在比赛中败下阵来的鸡,一部分被遗弃在战场上,一部分低价出售给贫穷的平民宰杀吃掉,但归根结底,人们踊跃地扩大后院驯养鸡,是为钞票和暴力的娱乐。斗鸡热潮直到 19 世纪初才在中西方社会中式微,很显然,在这项持续了 2000 多年的古老运动中,鸡昂扬的战斗力盖过了它作为食物的潜力。但在下一个世纪,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涌向城市,激增的人口出生率和暴涨的食物需求让鸡的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一览无余。

19 世纪之前,鸡肉是属于穷人的食物。莎士比亚时代以前的英国,普通家鸡的价格平易近人,三四便士就能买到一整只鸡。当时王室和贵族的主要肉类来源是鹅肉、猪肉和牛肉,只有难得的野鸡才能被端上精英阶层的餐桌。不过人们没有放弃养鸡,在后来的殖民扩张中,英国人把鸡带到各个殖民地,以确保在其他肉类供应不足时,鸡肉和鸡蛋可以成为备用的营养来源。鸡抵达北美后快速在被奴役的非裔美国人中流行起来,并成为他们唯一被奴隶主允许饲养和食用的禽类,原因不仅在于鸡的经济价值极低,奴隶们无法通过私自兜售鸡来换取赎身的金钱,而且还能抵消一部分劳工饮食的开支。无心插柳,奴隶不断精进的饲养技术和料理鸡肉菜肴的手艺,为后来美国发达的现代家禽业打下了基础。

战争扭转了鸡在家禽中的地位。19 世纪中叶南北战争爆发,曾经追求羽毛艳丽的斗鸡爱好者也开始着手饲养长膘更快、产蛋率更高的鸡种。不过在以谷物和大型家畜为主导的男性农耕文明中,养鸡始终被认为是奴隶或女性的活计,毕竟鸡的活动范围总在离家不远的地方,且只需要投喂一些菜叶和厨余,无法像放养牛羊那样展现男性力量。随着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拢,原先的家畜肉供应量很快便无法满足人们暴涨的胃口,聪明的主妇从中看到商机,在养殖相关的杂志上学习专业的饲养技术,选购更具经济价值的鸡种悉心照料。

19 世纪,美国家禽爱好者已经培育出一种多肉且产蛋相对稳定的鸡种 —— 白洛克鸡,一种结合了英国杜金鸡、亚洲科钦鸡和马来鸡基因的杂交家鸡,时至今日,白洛克鸡仍然在世界家禽业占据重要地位。除此之外,原产自中国南方的上海鸡也是当时美国和英国重点繁育的品种,因为体型大、肉量多,上海鸡也被称为九斤黄,美国人一度在世界范围内将其宣传成「世界肉用鸡种之王」。

优秀的鸡种和专业的饲养技术使得一部分女性在 19 世纪实现了经济独立。20 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鸡的身价再次翻倍,养鸡带来的利润已经远超其他家畜和家禽,而此时经历了经济大萧条的男人终于注意到养鸡的利润空间,于是,华尔街的金融家和经营大型畜牧的农场主一改冷嘲热讽的态度,纷纷开始投身家禽业。二战结束后,牛肉和猪肉的价格一飞冲天,鸡肉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美国饮食的中心,有数据统计,战后美国人消耗的鸡肉量达到战前 3 倍之多。与此同时,为了稳固鸡肉在居民食用肉类中的地位,一项野心勃勃的「未来之鸡」计划正在悄悄酝酿。

1945 年,来自艾奥瓦州的禽类科学家 Howard Pierce 联合美国所有的家禽组织、两家行业期刊和美国农业部职员,建立了一套选拔完美肉鸡品种的评分体系,并面向全部小户农民和大型商业化养殖者进行比赛招募。参赛的鸡会经过「生产经济性」和「加工产品」两个维度的评分和筛选,最终获胜的鸡种将被冠以「行业标准品种」进入更大规模的商业化养殖和再杂交育种。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肉制品生产企业「泰森」就是这个比赛的受益者,在 20 世纪工业化进程的助力下,泰森通过出售冷冻鸡肉在 1960 年代末赚到了约 6000 万美元,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企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综合性的家禽产业。值得一说的是,「未来之鸡」家禽管理机构委员会中没有女性或非裔委员,由黑人和女性主导了几百年的家禽饲养经验和功劳,一夕之间被白人男性牢牢握在手中,不仅如此,1970 年代一个来自德玛瓦半岛的家禽养殖新兴企业为了建立品牌形象,扭转长久以来养鸡业不够阳阳刚的刻板印象,其创始人在电视广告中向观众说出了那句令人发笑的标语:「只有硬汉才能烹出鲜嫩的鸡肉。」

如今,鸡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肉类来源之一,除了一部分教徒和坚定的素食主义者,鸡肉几乎在全世界人民的餐桌上畅行无阻,即便是不养鸡的梵蒂冈和冰岛,当地人也会想尽办法吃到鸡肉。鸡数量的暴涨让人们逐渐淡忘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做出的贡献。在现代西方,「Chicken」一词更多指超市冷冻柜里切割完美的鸡肉,而不是曾经斗志昂扬、羽翼丰满,被人们长久崇拜的动物。在东方,鸡在精神层面的象征也只在特定的时间或仪式上重现,时至今日,老挝、缅甸和中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仍使用鸡的内脏或骨头进行占卜,或在重要节日上献祭一只鸡,以求祖先和神明庇佑。

人类和鸡的关系古老又复杂,在长达近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人对鸡的态度时而仰慕,时而鄙夷,然而不变的是,鸡始终在人类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论是提供精神支持还是生存保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