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稗官野史与各类影视创作的叙事脉络中,不乏对清代皇室膳食奢靡状况的详尽描摹。诸如,乾隆帝御膳时,菜品常达百零八道之巨;而慈禧太后日常膳食所需耗费,竟等同于万户黎庶之生计资费。
从客观视角审视封建王朝帝王膳食等级,清代在这方面无疑超越了此前诸多朝代。然而,仅以此为据,并不能确凿证明国家财政于皇室饮食范畴的投入亦是最为庞大。实际上,恰恰相反,有研究表明,清代皇室在膳食方面的开支,相较明代,或尚不及后者的十分之一。
【明代皇帝吃什么?】
与太祖、太宗有所不同,后世帝王在执掌天下后,虽身为君主,却无法如前代那般,凭借至高皇权毫无节制地享用来自各地的进贡珍品与应季时鲜,其中涵盖水陆所产的各类珍馐以及山珍海味。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帝王膳食规模并非如传言所述,每餐设置108道菜式,实际上,其用膳菜品至多不过数十道而已。
在明朝历代帝王之中,嘉靖帝堪称践行素食理念的典范。其在饮食结构上,注重膳食的精致化,然所涉菜品数量相对有限。与之不同,天启帝醉心于木工技艺,于饮食一道未作过多苛求。而崇祯帝登基后,秉持节俭之理念大力倡导,其日常膳食亦呈现出极为简约质朴之态。
经御史对诸多史料详加稽考,颇为遗憾的是,明代皇帝御膳的具体菜单未见明确载录。然而,透过对零散史料的系统梳理与整合,不难得出结论:就饮食规制与讲究程度而言,明代皇帝较清代皇帝略显逊色。
相较于清代宫廷御膳,明代帝王饮食规格虽相对稍逊,然此并不表征明代皇室在膳食领域的财政支出规模偏低。事实上,就明代皇室膳食开销而言,帝王个人的饮食花费在整体开支中所占比例极小,近乎可予忽略。其膳食支出的主要部分,实则集中于庞大的膳食管理机构运营成本以及相关人工费用方面。
【明代御膳管理机构】
在明代宫廷御膳管理体系中,存在内、外两套分野明晰的衙署机构。于外廷,光禄寺与太常寺肩负御膳管理之责;在内廷,尚膳局隶属于宦官衙署,而尚食局则归属于女官衙署,二者共同构建起内廷御膳管理的架构。
光禄寺之职责,核心涵盖祭享、宴劳以及膳馐诸项事务。其下辖大官、珍馐、良酿与掌醢四署。其中,大官署负责祭品筹备、宫廷膳食供应、依节令举办筵席以及款待藩使等事务;珍馐署主司宫廷膳食制作及各类肴核准备;良酿署专司酒礼相关事宜;掌醢署则专注于油盐酱醋等物料的供应。
太常寺,司职祭祀及礼乐相关事务。于祭祀范畴内,有关饮食之筹备,尤指祭品的置备,皆由该寺统筹负责。
从职能角度审视,明清时期的光禄寺与太常寺在掌管宫廷饮食事务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二者均为宫廷饮食管理的核心机构。然而,在人员编制层面,二者却呈现出显著差异。
在明代,光禄寺与太常寺均配备了数量可观的厨役。依据相关文献记载,这些厨役的职责主要为筹备御膳以及各类宴会。换言之,光禄寺与太常寺在名义上亦承担着为皇帝膳食供应相关事务的职责。
光禄寺厨役员额数量,在宣德十年时正式厘定为5000名,此后逐步递增,最终扩至6884人。迨至嘉靖八年,经实际盘查统计,厨役数额为5064人。随后,嘉靖三十四年又行裁减,降至3600名。至隆庆元年,官方将厨役员额正式确定为3400名,并以此作为定制。
太常寺厨役员额之设定,于洪武初期确定为四百名。此后,随着时间推移,该数额呈陆续增长态势,迄至弘治五年,已然增至一千五百名。自彼时起,员额数量时有变动,增减不一。直至万历十一年,遂将一千三百名确立为正式定额。
光禄寺与太常寺所规定的厨役员额总计达4900人。从另一角度观之,六部、都察院等京城众多衙门的职官数量总和,竟不及此二寺厨役之数。仅以厨役薪酬与膳食等相关开支而言,其数额便颇为可观。
除贡品类食材外,皇帝所需的各类膳食原料,皆由礼部以摊派之法,将供应任务分至各省府州县。其执行方式为,各省府州县将相应食材价值折合成银两,上缴予礼部。随后,礼部转至光禄寺,由光禄寺动用库银,于市场采买相关食材。
据相关记载,仅牲畜方面,宫廷每年所需的额定数量具体如下:猪计一万九千零六十头,羊达一万一千头,鹅为三万二千零四十只,鸡有三万七千九百只,牛共计四十头。
【皇帝御膳另有出处】
在封建王朝的典章规制体系中,光禄寺司职官员理应执掌御膳房,负责向帝王供应膳食。然而,明代在帝王饮食供应机制上,却另辟蹊径。除光禄寺外,宦官与女官亦承担起宫廷饮食的管理与操办职责,形成了独特的宫内饮食管理格局。
从光禄寺向帝王所进呈的御膳内容来看,其菜品多为常见的鱼肉牲畜类肴馔。然而,光禄寺厨役在烹饪技艺方面存在局限,与专业酒楼饭肆的烹饪水准相较,差距显著。基于此,明代诸帝大多对光禄寺所制膳食不予青睐。
自明朝中期以降,皇帝对尚膳局与尚食局所备膳食渐失兴致,转而令司礼监掌印太监、秉笔太监,抑或东厂掌理太监依次承办御膳。例如,天启皇帝的一日三餐,便由太监王体乾、宋晋与魏忠贤三家依序轮流负责操办。
为帝王筹备膳食乃攸关重大之事务。届时,各地需甄选全国厨艺精湛之佼佼者,同时配备各类司职杂务之人,所涉人员规模通常达数百之众。
从表象分析,相较于清代,明代皇帝在饮食方面,整体的膳食规格相对较低,食材采购成本亦未达高昂之境。然而,就服务于皇帝饮食所构建的机构体系以及配备的人员规模而言,明代却远超清代。
在清代,御膳房承担着为皇帝备办御膳之职责。该机构人员构成涵盖品官、侍卫以及厨役等,总计不过二百余人。与之相对,外廷的光禄寺与太常寺,二者所属厨役人数尚不足四百人。
基于相关历史资料分析,可得出如下核心结论:清代帝王的膳食供应品质较为精良,然而其膳食方面的财政支出规模却相对有限;反观明代帝王,其膳食水平相较之下并非十分突出,但其在饮食相关领域的支出,包括直接与间接的花费,却呈现出数额庞大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