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散记
陈光建
金陵南京,不去已近四十年,留在记忆深处的南京,还是那个以新街口为中心的城市。再见金陵,所谓再见,是再一次看见,也可以理解为告别。人过七十,许多事情真不好说,权当"拜拜遊"吧。当然,那个坐在夫子庙附近的街沿上喝着最早面世的矿泉水,啃着面包的年轻人,那个曾住过的南京市政府第四招待所,以及附近街口那家卖雪菜肉丝面的小食店,都找不到了。我来过南京吗?陶谷新村走过去就是南京大学,南京火车站在玄武湖边上,新街口百货公司里有烤麸罐头,有圆盒装的曲奇饼干。这些记忆,足以证明我的确来过南京。
一、南京城墙
这次来南京,我选择住在中华门地铁站附近的酒店,地铁列车每一次经过中华门时,感觉都像古今时空的穿越。南京的城墙厚实高大,城门很多。登上城墙需要付钱,持退伍军人优待证免费。遊古鸡鸣寺后,我登上了玄武湖旁边的解放门城墙。站在城墙的雉堞之间远眺,可见远处紫金山逶迤而东,玄武湖景色尽收眼底。看春风中,柳丝轻拂,游人如织。记起后蜀韦庄诗里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暮春时节,诗人大概也是站在城墙上,用诗句记录了自己彼时内心的惆怅。而这里正是台城遗址。
我注意到,许多城墙砖上都有铭文,"九江府提调官同知陈渊,司吏某。彭泽县提调官主簿张光泰,司吏宗某某","窑匠张秀叔造砖..……",这是明代的官员和筑城监督,以及工匠的留名。历来的筑城者都希望城墙坚固,守备固若金汤,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应在情理之中。可是,历史上有哪一座城池没有被攻破过?走马灯似易主的六朝自不待说,在攻打南京城三年后破城的曾国藩,大开杀戒,以发泄内心的积郁。屠城的日军,给南京城留下永难忘记的惨痛记忆。
今天的南京城,正焕发着青春活力,旧貌新颜,日新月异。而保留下来的南京城墙,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站在城墙上,仿佛仍能听到人喊马嘶,炮声隆隆,看到飞矢如蝗,刀光剑影。摩挲城砖,上面仍见隐隐血痕。我想,这和平,这安宁是祈求不来的,再坚固的城墙也不能护佑苍生。只有强大的祖国,齐心的人民,和战无不胜的人民军队,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城墙。
二、雨花台
清明已过,四月八日,南京下起小雨。濛濛雨雾,触人丛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诗,大概也是写在这种时候吧。
来南京,必定要去雨花台烈士陵园祭拜英灵。我住的酒店在雨花西路,转弯过去不远就是雨花台。一进陵园,体量巨大的石雕烈士群像屹立在广场上,背景是苍松翠柏。雨雾为群像蒙上了一层薄纱,更显庄严肃穆。烈士们坚毅地注视前方,眼神里闪耀着"信仰"的光芒。这些有名的或无名的先烈,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信仰共产主义,投身于推翻剥削阶级,建立新中国的斗争,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之下。这雨花台,掩埋着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我们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那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高耸入云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在细雨中浑如铁铸,直插云天。碑前一簇从泰山之巅采集火种的长明火,在风中摇曳着倔强的火焰,那尊挣脱锁链,挺立天地间的烈士塑像,震撼人心。长明火前有一块铜牌,上面镌刻着"我们和我们的子孙会常来这里……。"读来让人泪目,这是后世懂得感恩之人的心声。望着纪念碑上的铭文,我想,缅怀先烈,不忘初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才是对先烈们最好的纪念。
雨一直下着,这淅淅沥沥的清明雨,一定是烈士们的忠魂感动了苍天。
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到南京,一定要去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是每一位正直的中国人必须要打卡的地方。不忘国耻,吾辈自强。
我们是在下午四点钟抵达纪念馆,年长者无需预约,凭身份证领取进馆证即可。身旁有一对母子,因为没有提前预约,不能进馆,请求我们带他们进馆,按照规定,年长者可以带一名陪同。那位母亲说,他们是新疆来南京旅游的,想让儿子了解南京的历史,记住日寇的罪行。如此,我们即刻答应,带其入馆。
整个纪念馆的设计给人非常沉重压抑的感觉,走过长长的步道,仿佛一步步接近那段血腥的历史。纪念馆入口,没有灯光,穹顶的星光是无数死难者的姓名,犹如萤光,更像磷火,在暗夜中飘忽,那是死难者不散的亡魂。进入展厅,那一件件实物,一帧帧照片,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南京大屠杀的残酷历史。看着遇难同胞尸横遍野的照片,以及丛葬坑里的森森白骨,听着幸存者悲愤的控诉,胸中腾起一股怒火。当年,抗日军民向日寇射出的子弹,必定带着中华民族复仇的火焰。只恨自己晚生,不能亲杀日寇。我们的父辈都参加过抗日战争,曾为消灭日寇而战。随参观的人流步出展厅时,那遇难同胞们的哭喊声,日寇大屠杀的机枪声,仍在耳畔回响,久久不息。
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出纪念馆,沿着小路有遇难同胞的集中掩埋地,一枝白花,祭奠亡灵。再到和平女神碑前,仰望怀抱婴儿,放飞和平鸽的女神,我想,经历残酷的战争,人们企望和平,但这和平绝不是祈祷所能得到的。
那些杀害我同胞的人,至今拒不认罪,拒绝道歉,顽固地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亡我之心不死。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日寇投降七十九周年纪念。回顾历史,我们不能对敌人抱任何幻想,唯有强国强军,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历史才不会重演。
(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陈光建:四川成都人,祖籍安徽嘉山。1971年入伍,1976年退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十一师三十三团直属特务连文书兼军械员。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清远堂遗笺》一书作者,《印鉴-易均室辑拓印谱两种》特邀编委。《成都文物》,《文化成都》自由撰稿人。
作者:陈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