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之誓”到底有多灵验,司马懿违背誓约后付出了多大代价

威猛舒克 2025-01-24 14:55:52

《——【·前言·】——》

【洛水之誓的背景】

公元239年,魏明帝逝世,8岁曹芳登基。依遗诏,司马懿与曹爽共担辅政之责,前者年迈,后者年轻。

此安排看似完美,结合了老成宿将与精力充沛的新贵。然而,实际上,这两者的组合预示着难以和谐的局面。

司马懿沙场老将,资历深厚,随曹操南征北战,奠定曹魏基业,且精通政治,善于谋略。

此人本应受曹魏政权重用,然其智慧过于显露,致曹魏皇族心生戒备。

曹爽这位年轻宗亲视司马懿为前进道路上的重大阻碍,认为他如同一块巨石,阻挡了自己的去路。

曹爽乃曹魏宗室后裔,年轻得宠,身居大将军之位。曹叡生前视其为新生代寄望。辅政初期,他展现出野心与能力。

他迅速清除朝中异己,提拔亲信,逐步掌控朝廷。司马懿因此被剥夺实权。

曹爽为削弱影响,采取系列举措:撤换司马懿提拔官员,并将关键职位委以亲信。

他对司马懿采取措施,限制其活动并排除于权力中心。数年之内,这位魏国老臣渐成边缘人物,变得无足轻重。

然而,曹爽对司马懿的判断有误,误以为这位老者已真正屈服。

司马懿反应独特,未公开反击,选择隐忍,甚至佯装病弱,以朴素言辞示人:“吾已老迈,无力争斗,且由尔等年轻人施展。”

洛阳城传言,昔日军事奇才现今家中佯装痴傻,时有不涉朝政之事。曹爽因此全然松懈了防备之心。

司马懿非退缩,实则等待。他以表象之弱,掩藏暗中蓄力。其子司马师与司马昭,均为布局关键。

司马家势力未减,暗中稳步壮大,诸多要职仍由族人把控。司马懿深知,待时机成熟,即可彻底扭转局势。

【洛水之誓的经过】

249年正月,曹魏依例将行祭祖。曹爽身为皇室成员,决定亲率魏少帝曹芳赴高平陵,祭拜先祖曹叡。

这是一件平凡之事,却意外地成为了历史进程的转折点,其影响深远,不容忽视。

曹爽决策果敢,他不仅率皇帝离城,更领走大批禁军随行。

此为大漏洞,洛阳城内守卫几空。对司马懿而言,此乃难得良机。

他反击迅猛,毫无迟疑。曹爽出城当日,他便以迅疾之势发动了政变。

先占据洛阳城门,封锁与外界的联系通道,确保内外隔绝。

他攻占武库,掌控兵器与兵力分配。数小时内,司马懿便完全控制了洛阳城。

高平陵传来消息,曹爽心乱如麻。他与亲信城外受困,无援可依。面临抉择:起兵反击携帝,或回洛阳投降。

曹爽迟疑未决,其幕僚中有人建议反击,称司马懿年事已高,其军队实力未必强于己方。

有人反对,称司马懿朝中根基深厚,手段狠辣,若与之硬碰硬,取胜机会渺茫。

曹爽缺乏主见,既不愿冒险,亦不甘彻底认输,于是在犹豫不定中,宝贵时间被白白浪费。

此时,司马懿派遣使者前来。

使者传达口信,表明无意加害曹爽,亦无谋逆皇帝之心。

他期盼曹爽返洛阳,辞去大将军并交出兵权。为表诚意,他誓以洛水为证,承诺不伤害曹爽及其族人。

曹爽被这番言辞所触动,深感其理,心中产生了共鸣。

最终决定信赖司马懿,因其年迈且为魏国资深重臣,料其行事应有分寸,不致过分决绝。

且曹爽已发毒誓,誓以洛水为鉴,颇具可信度。故而,他决定放弃抵抗,携帝及随从返回洛阳。

他未能充分预估司马懿的狠辣程度,对对方的决断与手段认识不足。

曹爽返洛即遭软禁。旋即,司马懿颁诏指其谋逆,并着手清算曹爽亲信及同党。

数日之内,曹爽及其三族亲属、核心幕僚皆遭处斩。洛水之誓实为司马懿精心策划的骗局。

这场政变终致曹爽覆灭。司马懿凭借伪造誓言,全面夺取了魏国大权。

【违背誓约的后果】

曹爽命运在高平陵之变、洛水之誓破裂时便已注定。

他的抉择致自己与家族党羽遭殃,司马懿挥刀无情。此结局背后,是更深层次的权力斗争与权衡。

司马懿的军队掌控了局面,众人皆明,任何反抗之举无异于自寻死路。

他天真地以为,身为曹氏宗族一员,能免于死罪。然而,司马懿的严令击碎了他的幻想。

曹爽及其兄弟、亲信与家族下属,共计三族,皆遭屠戮。

这场清算根除了他的政治基础,让魏国皇室无法再反制司马懿。随后,曹魏政权的控制权完全落入司马懿之手。

此事对司马懿而言,亦付出不小代价。

他背弃了誓言,留下难以消除的污迹。众多士人当时极为愤慨,纷纷公开指责他的行为。

辅臣为固权,用诓骗手段处死曹氏宗亲,此举背信弃义,直接挑战儒家“信义”观念,影响恶劣。

“誓言”于古代极为神圣,以河立誓乃庄重承诺,象征天人共鉴。司马懿却打破此规,致个人名誉受损。

他毫不在意,深知政治无真正仁义。为生存与胜利,他可舍弃所有。

他诛杀曹爽后,一并剿灭反对势力。洛阳城气氛骤冷,大臣们皆噤声,无人再敢挑战司马懿权威。

自此时起,司马家族正式掌控曹魏朝政。曹芳虽仍称帝,实则已成傀儡。

司马懿实质上成为最高统治者,为司马氏夺取曹魏政权奠定了基础。

洛水波光依旧闪烁,誓言却已消逝。他虽赢得斗争,却背负骂名。权力与道义的交锋,至今仍引人深思。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