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来温州真是躺平?被山水诗掩藏的千年“硬核政绩”大起底

温州故事大叔 2025-04-19 16:51:23

公元323年,永嘉郡从临海郡析出,从此,温州从永宁县升格为永嘉郡,永嘉郡的管辖范围与今天的温州市大体相当。1700年间,温州的最高长官如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仅在北宋统治的150年时间里,温州来了81任官员,平均一人任期不到两年。

历史上那么多来温州的官员中,仅有数十人至今仍被温州人铭记。数十名在温州官员中,温州人耳熟能详的当数谢灵运。

谢灵运是被贬到温州的。刚来温州的谢灵运就写信告诉亲友,温州的海鲜远没有他家乡的好,让人感觉他就是一个吃货。恃才狂傲的谢灵运来到温州,终日游山玩水,不仅给温州留下了二十多首山水诗,还发明了便于爬山的谢公屐。

我原本以为谢灵运只是山水诗人,他担任温州的郡守期间,大部分时间游玩与写诗,虽然他留下的山水诗让温州成为“中国山水诗发祥地”,我一直以为他在郡守的位置并没有做出什么骄人的政绩。

但是,温州至今还留有池上楼、谢池巷、谢公亭、康乐坊、竹马坊等纪念他的建筑和地名,这让我很是好奇。前段时间,翻了翻《温州传》,才发现谢灵运游山玩水的名声在外,淹没了他的政绩。他在任职期间,重视教育、体恤民情,发展民生,对温州的经济发展还是做出了一定贡献。

他留下的《种桑》一诗中,要求农民要趁农活不多的时候,多种桑树多养蚕。

这让我想起早在晋代就有记载的永嘉八辈蚕。晋代郑缉之的《永嘉记》中详细地记录了永嘉八辈蚕,一种一年能结茧八次的蚕种,让温州成为生产绢布的有名之地,也为温州今后成为一座繁华的港口贸易城市奠定了基础。

永嘉八辈蚕的出现是否与谢灵运重视发展养蚕有关,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是谢灵运离开温州的时,众多官民赶到瓯江边为他送行。谢灵运于民众挥手道别时,写下了:深秋风寒,各自保重的诗句。

与谢灵运同为诗人的杨蟠是在500年后来到温州任知州的。如果,不知道杨蟠,但是“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这两句诗句估计大部分温州人都会记得。温州博物馆在介绍宋代的温州时,引用的就是这两句诗句。

温州是在北宋成立了18年后,才并入北宋的版图,温州的人口从此得到爆发式增长,人口增长了三倍。温州从城镇成了城市。杨蟠来到温州之前,在杭州作为苏轼副手,共同完成了西湖的苏堤。两人一起共事的六年间,既是上下级的同僚,又是诗友,性情相投,经常开怀畅饮,吟诗作对。

杨蟠对温州最大的贡献莫过于着手对温州这座大都市重新进行了规划。在唐代,实行封闭式的“坊市制”,将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地区分开。到了宋代,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越来越拥挤,一举打破了坊市的界限。这给杨蟠重新规划温州城创造了条件。

杨蟠规划的温州城留下了三十六坊的布局。只可惜当初的三十六坊保存到现在的并不多,如今只留下庆年坊、百里坊等几个穿越千年的名称。

杨蟠在温州只有短暂的两年,离开温州时,留下了“最忆是温州”的诗句。

随着南宋的到来,温州城涌入的大量的人口,温州人口超过了宁波、金华,迈入了百万级的人口的城市的行列。大量人口的到来,城市里也建筑了大量的房屋。密集的木结构房屋也带来巨大的火灾隐患。根据记载,温州历史上最大的火灾烧毁房屋14000多间,死亡5000人。

乾道二年,温州发生历史上最大的水灾,海拔五十多米高处,仍然保留着当年的摹刻“乾道二年水满到此”。对于洪水死亡人数的记载,从二万到十万不等。水患一年后,知州刘孝韪仍因“不能收葬被水死之人,使骸骨暴露”,遭弹劾并免职。乾道四年,温州城内又迎来了一次火灾,烧毁房屋2000间,刚刚上任的温州知州王之望自知责任重大,便上书朝廷请求降职。

温州的历史,官员的更迭如瓯江潮水。谢灵运的诗笔勾勒出山水灵韵,杨蟠的蓝图铸就了城市骨架,他们共同谱写了一部自然禀赋与人文精神交织的传奇。温州人总能以山水为纸、以苦难为墨,书写出超越时代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正是对“永嘉”之名的终极诠释:永续传承,嘉惠后世。

0 阅读:0

温州故事大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