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怀疑,楼市新一轮松绑政策已箭在弦上。继去年“517”和“924”两轮救市后,第三波政策工具箱即将开启——这次的目标更明确:去库存、稳预期、拉销量。
但问题是,房价会因此反弹吗?答案或许没你想的那么简单。

最近财联社的一则报道引发热议: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正在研究储备新一轮楼市刺激政策,武汉、南京、苏州等二线城市更是“抢跑”落地购房补贴、限购放宽等措施。
这印证了此前业内预测:3月“小阳春”的成色不足,倒逼政策加速加码。
数据显示,3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下滑11.4%,而一线城市新房成交面积却逆势增长18%。
冰火两重天的数据背后,暴露了楼市结构性矛盾——重点城市“以价换量”勉强撑场面,非重点城市库存高企、需求疲软。
正如黄奇帆所言:“房地产市场的分化已到了临界点”。
对决策层而言,4月是最后的窗口期。
若放任市场自然降温,接下来的传统淡季(5-8月)只会让数据更难看。
于是我们看到,合肥、常州等地火速推出“购房送车位”“契税减半”等政策,试图在窗口关闭前再冲一波销量。

与前两轮救市相比,第三波政策有两个新特点:
从“普惠式刺激”转向“精准滴灌”。例如南京针对二胎家庭放宽限购,义乌对博士学历人才提供最高80万元补贴——既要拉动刚需,又要瞄准改善型需求。
金融工具使用更灵活。参考2022年央行“保交楼”专项借款经验,不排除通过下调LPR、放宽首付比例等方式降低购房门槛。中指研究院统计显示,今年已有超170条地方政策出台,但全国性政策仍留有余地。
不过,政策效果面临两大掣肘:
二手房“堰塞湖”难解。以北京为例,二手房挂牌量突破15万套,业主降价10%-30%已成常态,“以价换量”虽能短期拉升成交,却加剧了购房者的观望情绪。
经济预期尚未扭转。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就业压力加大,让“六个钱包买房”的底气大打折扣9。正如某位房企高管坦言:“现在不是政策不给力,是老百姓荷包跟不上。”

对于普通购房者,与其猜测政策风向,不如紧盯市场指标:
库存去化周期:若重点城市库存降至12个月以内(目前平均18个月6),房价才有上涨动力。
土地拍卖热度:开发商敢不敢高价拿地,直接反映市场信心。近期苏州、杭州土拍再现“流拍”,说明房企仍持谨慎态度。
二手房价企稳:只有当核心区二手房止跌回升,新房市场才能真正走出低谷。
专家预判,2025年楼市或呈现“K型分化”:核心地段优质房产可能微涨,远郊及非重点城市房价将继续承压。
用某位投资人的话说:“买房逻辑已变——以前闭眼买都赚,现在得用显微镜挑。”

给购房者的建议很明确:
刚需族别被政策“催单”:小阳春后往往有更大优惠,尤其关注地方补贴(如契税返还、利率补贴)的落地时间。
改善型需求可“捡漏”:部分开发商为回款推出特价现房,性价比高于期房。
投资客需谨慎:除非手握核心资产,否则“买房抗通胀”的时代已终结。
正如江西省某次救市后的教训:政策能提振信心,但难改供需基本面。与其赌政策,不如等市场出清。

三轮救市下来,楼市已从“高烧不退”转入“温补调理”阶段。政策能托底,但无法逆转规律。借用一位业内人士的比喻:“楼市就像病人,猛药吃多了会有抗药性,现在得学会与慢性病共存。”
所以,与其问“房价涨不涨”,不如问“自己需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