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成为中科院院士的外国人:享受的只有荣誉和义务,没有待遇

大核有料 2025-02-22 18:35:07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编辑:大核有料

截至到去年7月20号,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人数已有150人,已经去世的外籍院士人数为36人。

在1994年的时候,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经过409名院士的不记名投票,14位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学术地位,并且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过突出贡献的外国学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到如今,已经过去了30年的时间,中科院外籍院士的人数也变得越来越多。

对此,不少不了解外籍院士制度的网友纷纷担心,外国人成为中科院院士,会不会有不做贡献,拿着高薪资不干实事,甚至出卖国家科研机密的情况出现?

其实大家有这种担忧本就属于情理之中的事情,但上述的这些担心,多少有些杞人忧天了。

因为不是谁都能成为中科院院士的,即便成为中科院院士后,虽然有了荣誉,但实际需要肩负的义务只会更多,待遇也不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直接“发工资”。

为什么作为中科院的外籍院士,没有待遇,却还要肩负义务呢?

中科院第一批外籍院士

其实外籍院士这种制度早在17世纪时就已经出现,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学术荣誉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急需不少学术精英促进国内的生产和发展,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对人才的需求更甚以往。

在1992年的时候,中科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通过了对外籍学部委员的选举标准和要求,并在同年12月份审定了相应的选举办法。

想要成为中科院的外籍院士条件可不一般,不仅要求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学术地位,而且还要求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才有条件被选上。

在1994年的时候,第一批14位外籍院士诞生,他们无一例外都对我国科学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

这14位外籍院士分别是:

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2015年加入中国籍)、美国数学家丘成桐、美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学家吴健雄、美国高能物理学家丁肇中、美国工程热物理学家田长霖、美国计算机与心理学家司马贺、美国植物学家雷文、美国物理与应用数学家林家翘、美国物理学家李政道、美国生物学家冯元桢、美国数学家陈省身、美国物理学家张立纲、英国有机化学家德里克·巴顿以及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等人。

以美国植物学家雷文为例,他虽然并不是华裔,但却积极推动中美两国的植物学交流,并积极帮助推动《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的出版。

雷文不仅在植物学和进化科学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也为中国及世界植物学作出巨大贡献。

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也是如此,他曾在二战期间,多次向中国科学界提供相关信息、文献、仪器、药品等。

即便是94岁高龄,他也坚持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的编纂,为我国科学史作出过巨大贡献!

英国有机化学家德里克·巴顿作为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一生对中国都十分友好,曾对我国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帮助,后来还成为我国化学期刊的顾问编委。

因为篇幅限制,这里就不对这些外籍院士作一一介绍,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国在科研事业方面,肯定还有不少弯路要走,所以,他们成为我国外籍院士这件事,无可厚非。

那么他们已经为中国科学事业作出那么多贡献,为何却说他们没有待遇呢?

外籍院士制度

其实院士这一词在欧洲出现后,就被视为学术界的最高头衔,往往只有那些在研究领域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才能获得。

后来世界多个国家先后建立了科学学术院,例如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俄罗斯科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等等。

我国除了中国科学院外,还有中国工程院,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两院”。

能成为这些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无一例外都是在学术界取得巨大成就的人。

举个例子,华裔著名科学家,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袁均瑛,她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后,任何福利待遇都没有,而且还需要缴纳400美元的院士会费!

也就是说,成为院士后,不但没有待遇,反倒要缴纳会费!

在北美地区,真正能获得极高收入和待遇的院士,只有被授予“终身教授”的人享有。

这种情况在世界范围内其实并不罕见,20117年的时候,世界知名富豪比尔·盖茨当选中国工程院的外籍院士,在当时其实就已经引发过不少争议。

但我国在遴选外籍院士时,更多关注的是提名人的学术贡献是否达到院士标准。

当时的比尔·盖茨不仅是世界首富,同时还是美国工程院的院士,这足以说明他本身是受到美国学术界的认可的。

而且比尔·盖茨还在我国国内成立了多家合资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工业集团的发展。

在成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后,盖茨本身也得不到什么利益和待遇,除非外籍院士加入中国国籍后,才能享受到同等的权利及相关待遇。

也就是说,这类外籍院士其实更多的是荣誉,所以网友们的担心完全就是多余的。

既然不能享受到待遇,为何还有外籍科学家愿意成为我国“两院”的院士呢?

其实原因不难理解,例如美国国家工程院,里面聚集了大量的科研人才,他们聚在一起,背后潜藏的学术资源十分恐怖,这对促进学术研究有着数不尽的好处。

这里的院士一旦确定自己的研究项目或方向,就能申请相关的科研经费。

除了外国人当选我国“两院”院士外,我国也有科学家当选美国的外籍院士,我国法学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许传玺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当选美国法律研究院的外籍院士后,实质拿到的只是一个荣誉,同时还需要参与该研究院的一些书籍的编辑活动。

所以,外籍院士他们能拿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学术荣誉,以及享受到一些学术资源,至于切实的“金钱利益”,则相对要少很多。

结语

其实就像比尔·盖茨一样,很多外籍院士也有自己的事业,有的更是身兼多职,或者参与世界各国多项科学研究。

他们在这过程中既能为自己谋名谋利,也能为各国科学发展、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参考:

北京科协:回眸丨30年前,中国科学院产生首批14名外籍院士 2024-06-08

钱江晚报:盖茨当选的外籍院士,只有荣誉没有待遇 2017-11-30

中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

北京晚报:外籍院士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揭秘院士制度是怎么来的 2017-12-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