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现在咱们想吃什么,只需要在手机上点两下就能吃到,可这过去物资匮乏,交通不便,很多食物压根送不到京城,就得坏在半路上,这皇帝老儿真有咱们吃的好吗?那么皇帝每天都吃些什么,他吃的和我们现在吃的又有什么区别呢?
皇家与百姓饮食的差异
在古代,虽说皇帝和老百姓都是一样的一日三餐,但规格和形式可是千差万别的。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吃饭不过是图个温饱而已,但对于皇家而言,吃饭可是需要仪式感的。就拿清朝举例,皇帝每顿饭都得准备一百多道菜,足足能摆三大桌。
皇家饮食的仪式与规矩
除了数量夸张以外,仪式感也是皇家吃饭时必不可少的一样东西。首先,皇帝为了防止有人在饭菜里面下毒,都会指派专门的太监,事先把菜都尝一遍。另外,除了太监以外,皇帝在吃饭的时候还会时不时的安排几个妃子或大臣陪同,既能给皇帝解闷,也可以体现出皇家的排场,有时候皇帝一高兴,还可能会把某道菜赏赐给在座的大臣们。
除了这些礼仪流程之外,皇家在吃饭的时候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每道菜皇帝只能吃三口。哪怕圣上再喜欢,最多也就只能动三次筷子。吃完之后,这道菜马上就会被太监换走。而这么折腾皇帝,既是为了能够让圣上尽量把每道菜都尝一遍,也是为了避免让外人看出皇帝的喜好,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在皇帝喜爱的食物中下毒。
皇帝剩饭的处理
在吃饭的自由度上,所谓的皇帝还真不如咱们现代人。但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会有另一个疑问,那就是吃这么多的菜,皇帝吃不完怎么办呢?相传,在这个问题背后,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传说。那就是宫里的太监们会把皇帝吃剩下的饭菜售卖给外面的王公大臣。而他们之所以买皇帝的剩菜,并不是为了一饱口福,更多的还是为了掌握皇上的喜好,方便之后阿谀奉承。
皇家饮食的奢华与追求
古代皇帝在吃饭的时候,除了这样那样的规矩以外,菜品的质量肯定也是没得说的。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喜好,但除了极少数像道光这样的奇葩以外,大多数皇帝在饭菜上可以说是极其的奢华。就拿清朝的乾隆来说,他光是早饭就得吃掉寻常百姓家半个月的伙食费。
我们现在的早餐大多数都比较简洁清淡,都是些包子馒头什么的,但乾隆一大早起来就尽是些烤鸭肉片之类的硬菜。另外,古代皇帝对于食材的追求也到了偏执的地步。相传在长江地区盛产一种味道鲜美的鲥鱼,这种鱼深得皇宫贵族的喜爱。但长江和京城相隔千里,没有现代的物流体系,想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谈何容易。
但官员们为了保证能让皇帝吃到最新鲜的鱼,甚至直接动用了古代传递军情的飞骑。鲥鱼一旦在长江被打捞上岸,立刻就被装进盛有冰块的箱子,交给飞骑一路狂奔。沿路上每隔一段距离都会设有驿站,让运送鲥鱼的士兵换马,然后继续飞奔,保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新鲜的鱼送到皇宫。
御膳的变化与御膳的味道
除了各式各样的山珍海味以外,皇帝在日常生活中吃的东西其实和现代人也差不多,像咸菜、米粥之类的,其实也是皇家用膳时必备的东西,无非就是选食材的时候更加挑剔一些。我们跟皇帝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饭菜的数量上了,清朝前期,皇上一顿饭就得吃一百二十多道菜,足足摆有三大桌。不过随着清朝国力的衰竭,就慢慢减到了几十道菜。不过慈禧太后上台之后,为了讲排场,又恢复了这些老规矩,最后也把国库空虚的大清硬生生给吃垮了。
那么除了食材和数量以外,这御膳的味道又怎么样呢?皇帝的饭菜味道怎样?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皇帝面前摆着各式各样的菜肴,光从外表来看就感觉味道不错。但实际上却可能截然相反,相传末代皇帝溥仪在提及御膳房做的食物的时候,一脸嫌弃地表示那玩意儿还不如方便面好吃。毕竟在那个年代,虽然食材上可能和现在差不多,但佐料可是完全不一样的。
就比如说这开水白菜,它最早是由御膳房里一位主厨制作出来的,虽然从外表上看只是一颗再简单不过的大白菜,可完成这道菜的工序却极为复杂。据说得用母鸡、海参等珍贵食材反复提鲜。但到了现在,这道原本皇上才能吃得上的御膳,已经成了街边小巷随处可见的一道菜,而且省去了繁复的工艺,在现代各种调料的帮助下,味道可能还比过去好得多。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有一样极其特殊的佐料,也就是味精,它能让我们轻易做出好吃的饭菜。而清朝的御膳房可没有这种东西。
除此之外,古代的米和面跟现在相比也要粗糙得多,即使是御膳房做出的糕点,也远没有现在的细腻程度。而且这古代的御膳好不好吃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排场和速度。试想一下,要在一天那么短的时间里准备好几百道菜,肯定是件不容易的事,哪还有功夫管你这味道如何。很多时候等饥肠辘辘的皇帝开饭的时候,这些菜说不定早就凉透了,所以说这古代的皇帝可能还真不如咱们现在吃的好。
结语:
综上所述,古代皇家的饮食在排场、规矩、食材追求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特点,但与现代饮食相比,在味道、食材精细度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皇家生活的一面,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丰富多样且美味可口的饮食文化。时代在进步,饮食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国家就是这样被狗皇帝吃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