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1377年—?),朱元璋太子之次子,朱元璋嫡孙,明朝第二位皇帝,汉族,在位4年,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公元1398年继皇帝位,朱允炆在位期间崇文官抑武将,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建文帝朱允炆
一、知识渊博、性格仁柔的朱允炆,在各种势力平衡中上位
朱元璋也是一个民族英雄,统一江山,驱逐蒙古人,再加上之后的洪武之治,他的眼光以及战略思想都是非常高的。很多人不明白他为什么会把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皇太孙。其实朱元璋也是迫不得已,本来选了自己的嫡长子朱标太子为接班人。当年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给相濡以沫的马皇后吃了颗“定心丸”,册立13岁的朱标为皇太子,即未来的国家领导人并聘请浙江名士宋濂等人为太子的老师,希望将朱标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25年后,已经38岁的朱标,完全具备继承父亲大位的条件和能力了,可是朱标的身体却不争气,羸弱多病,熬不住。1392年1月,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身上长了个大肉瘤,折磨得寝食难安,异常痛苦。最终,朱标没能来得及登上皇位就英年早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继承人。
太子朱标
朱标死后,朱元璋最年长的另外三个皇子秦王、晋王、燕王都有战功和领军的经历,与开国重臣的关系也相当不错,也符合接班人的条件,彼此之间成了竞争对手,如果朱元璋选择其中任何一个为太子,那么其他两个就不服,就有叛乱的可能。其次,太子东宫势力是朱元璋为朱标设置和培植的,东宫的人们只会效忠于朱允炆,不会效忠于其他人的。如果突然让东宫屈服于其他门下,一定会引起内讧,不利于安定团结。第三就是剩下的其他王子(秦王、晋王、燕王除外)一个个都不成器。鲁王是个天大的蠢货,为长命百岁,乱吃丹药,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杀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几个成器的,却是一些舞文弄墨、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艺术家。最后最有竞争实力的人朱棣,他和朱元璋是同类,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杰出,更适合当皇帝。但是,燕王朱棣不是马皇后嫡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皇位,才能服众,得到忠臣的拥护。经过权衡,朱元璋作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决定:立16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为了消除内讧,避免子孙互相残杀同时派燕王朱棣驻守京畿(今北京)重地,利用他的能征善战,守住北方门户,震慑逃回漠北的蒙古人。
燕王朱棣
朱允文是朱标的儿子,是朱元璋的长孙,从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在知识分子中间长大,知识渊博,性格仁柔,这也是朱允炆胜出的优势。立皇太孙的第二年,朱元璋还是担心朱允炆太文弱,压不住阵脚,管不住军队,尤其是一帮开国功臣,于是开始大杀功臣,蓝玉、胡惟庸集团先后被清洗。朱元璋的政治清洗给朱允炆暂时扫清了政治障碍,最后朱允炆还是在靖康之役中被他四叔朱棣赶下台,篡了皇帝位。
清洗蓝玉、胡惟庸
二、“仁政”治国,理想化的“建文新政 ”
公元1399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皇帝位,推行儒家“仁政”治天下,大力提升文官在国家中的地位,抑制武将,而且把自己的年号定位“建文”。
1.废除“严刑峻法”
朱允炆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就废除洪武年间的“严刑峻法”,并大赦因在洪武年间犯了“严法”的官员。朱元璋在位期间,确实实施了针对官僚阶级非常严苛的律法。目的是为了百姓不被盘剥,严令锦衣卫代天子四处巡视,一经发现官员贪赃枉法,决不轻饶,那些贪污、欺压百姓、玩忽职守、甚至是怠政不作为的官员,都受到了他们应有的处罚。
废除“严刑峻法”
朱允炆登基后就废除了这些制度,文武百官们当然拍手称快,去掉了身上的约束,都称赞建文帝乃仁德之典范。可是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百姓开始怨声载道,官僚地主阶级的欺压、剥削报复性开始。朱允炆在施行“儒家”仁政的同时,严重地低估了官僚阶级的险恶,侧面助长了他们的不正之风,使得老百姓再一次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理想化的“据周礼、复井田”
其次朱允炆采取了当世“大儒”方孝儒的建议,理想化的全面效仿周朝时期“周公旦”的礼乐制度,并开始重新丈量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完全颠覆洪武年间的政策。
恢复周礼
“井田制”就是,以天下为基础,把每一块土地划成“井”字形,四周相同的土地分给天下万民,保留中间最肥沃的土地留给朝廷;分得“井”字形四周土地的农民在耕种自己土地的同时,将靠近自己一侧朝廷的土地也要耕种好,希望用天下万民之手,来养天子这一块肥田。这是非常理想化的社会治理模式,把天下官僚地主的土地平分,还希望百姓像耕种自己的土地一样去帮忙照料好国家的土地,完全没有考虑人性的私欲。
复“井田制”
文官寒窗苦读十几年,武将征战沙场、九死一生得到的功名利禄完全平均化,与自己付出相匹配的地位和待遇被剥夺。朱允炆的“据周礼、复井田”,几乎把天下官僚阶级都推到了对立面,导致那些元勋贵族们离心离德,成了朝堂不稳的祸根之源。
3.战略失策,强势削藩引内乱
面对势力强盛的诸侯藩王,汉武帝采取了“推恩令”,既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令藩王们头疼不已,偏偏还不得不对汉武帝“感恩戴德”。宋太祖赵匡胤针对和平地区的藩镇割据势力,行“杯酒释兵权”之举,兵不血刃又达到了削藩目的。朱允炆年轻气盛,政治谋略稚嫩,缺乏政治手段。削藩的时候,他没有接受齐泰的建议,先削当时年纪最大、势力最强的九大边王之一燕王朱棣;而是采纳另外一位大臣黄子澄的建议,先软后硬,先削在洪武时期已有不法行为的周、齐、湘、代、岷诸王,以削之有名。没有想到周王与燕王朱棣是同母同父的亲兄弟,削周王相当于剪燕王的手足;而且削的都是当时没有太大实力的藩王,实力强劲的九大边王看到了朱允炆的削藩之举,会老老实实地俯首待诛吗?
建文帝削藩
燕王朱棣本就心中不服,有意造反,一直在等待起兵时机。朱允炆削藩令一发,朱棣马上意识到机会来临,当即联系同为九大边王的其他藩王(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谷王、辽王、宁王、庆王、肃王),一起抱团,抵制这个建文皇帝的削藩之举,其中宁王朱权更是把自己辛辛苦苦训练的朵颜三卫(朵颜三卫是明朝时期三个特殊的卫所统称,其部队都是装备精良、战斗力超强的蒙古铁骑)都借给了朱棣。于是,朱棣广发檄文,说建文帝身边有乱臣贼子,自己在北京起兵靖难,乃是清君侧之举,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
三、里应外合,“靖难之役”被篡位
朱棣以北京一城之地十万军队起兵,浩浩荡荡南下“清君侧”,表面上看处于绝对劣势。而建文帝拥有全国物资财富可供调配,三十万的常备军和五十万的戍边军队,占尽优势;于是他把天下所有能控制的军队都交给了号称“大明战神”李景隆指挥。令建文帝没想到的是就是“大明战神”,那是文韬武略、能力堪比朱元璋朱棣的对手,他一次又一次地输掉了跟朱棣的对战,一次又一次地领兵出征。最后这位“大明战神”李景隆的临阵倒戈,彻底投降了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
再加上建文帝朱允炆打压宦官,宦官把所有情报信息随时报告给朱棣,让朱棣能够及时调整战略战术,战无不胜。就这样,在宦官的帮助下(这也是明成祖朱棣上位后为感谢宦官的帮助,大力提升宦官的地位和权势,导致整个明朝宦官专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是历史的另一面。),里应外合,朱棣奇迹般地用四年时间就打赢了整场战役,浩浩荡荡地攻进了南京城。
宦官里应外合
建文四年,朱棣强势登基,废除建文帝的年号以及帝位,从根本上就不承认这个皇帝的存在,并称当时是洪武三十五年,自己是在明太祖皇帝手上继承的皇位,以彰显他的正统地位,史称明成祖,开启了他一生文治武功的伟业。
四、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与反思
历史记载,从南京城破那刻起,建文帝朱允炆就不知所踪了。直到今天,人们也不知这位“传奇”皇帝到底去了哪里?有人说城破之时,建文帝、皇后和他的儿子们一起自焚而死,在皇宫内发现几具烧焦的尸体,但已无法辨认。也有人说,他逃到了海外,朱棣为了追他,特地命郑和下西洋,就是去寻找他的踪迹。有一个更离奇的说法,朱元璋去世前秘密给他留下了一个救命锦囊!根据明代万历年间出版的《致身录》一书所记载,城破之日,一个老太监拿出了一个箱子说是太祖留下的,打开发现,发现里面和尚的东西一应俱全,包括度牒,袈裟、僧帽、剃刀、甚至还有十两白金。更让人称奇的是,里面还有朱爷爷的亲笔批示,指示了逃跑路线。于是,建文帝乔装成和尚偷偷地出了城,在某处寺庙里孤独终老。现在第一种说法是他隐身于贵州湄江的观音崖一带的寺院,有一个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第二种说法是万历《钱塘县志·纪制》记载:“东明寺在安溪大遮山前,建文君为僧至此,有遗像”。第三种说法是他一直藏在江苏吴县普洛寺内。近年也有人经过调研指出: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朱允炆死于江苏吴县穹窿山,终年46岁,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第四种说法是南京大学教授明史研究专家潘群考证,福建宁德市上金贝村古墓为建文帝墓。建文帝死前流落于宁德金邶寺。但建文帝朱允炆真实的下落,成了一个千古之谜,也许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建文帝出家
建文帝朱允炆也许是一个好人,但他绝不是一个好皇帝。他用儒家思想理想化地治理国家,表面上是彰显了他的仁德之风,实际上是与当时整个社会现实不相适应;再好的理论也需要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它真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