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有一位奇葩的大臣,在上朝时犯了健忘症。
皇帝刚刚告诉他一条命令,让他去宣布。大臣走了几步来到百官面前,却已经忘了皇帝的话,只好又回头问了皇上一遍。
这个皇帝也不一般,遇上这种大臣不仅没有革职,反而是更加重用他了。
按理说,作为大臣,这样的情况不应该存在,他是真的健忘吗?为何皇帝没有生气?
三贤之一,藏书之始在甘肃灵台县的荆山森林公园中,有一座三贤祠。这座三贤祠里供着一位隋朝的大臣,此人名叫牛弘。这位牛弘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就是那位在朝上忘了隋文帝指示的人。
他的一生有何功绩,为何能矗立在三贤祠中?
在灵台县的三贤祠中,供奉着晋代的针灸大师皇甫谧、隋朝藏书家牛弘以及唐朝宰相文学家牛僧孺。
他们三个能站在这里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都是灵台县本地人罢了。
古代那些有名的大臣,或者出色的皇帝,在他们出生时或者幼年时,总会有些异象的发生,让人们觉得他们是天命之子。
牛弘虽然出生时没有见到异象,但是他也有着不同的经历。据说,牛弘刚出生时,家里突然就闯进来一个算命的老头。
这个老头看到襁褓里的牛弘后,当即便对牛弘的父亲说:“这个孩子将来必定是大富大贵,请好好照顾他,他的未来影响着千秋万代。”
牛弘的父亲尞允是北魏朝廷的侍中,家里还算有钱,他还以为这老头是讨钱的,于是给了他一些钱便想打发他走。
但是这位老相士并没有拿走尞允的钱,只是多看了牛弘两眼便走了。家里人都感觉奇怪,当家丁出门追这个老人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牛弘的父亲认为这个老人可能是位高人,因此对牛弘非常重视。
牛弘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年少好学、博览群书的牛弘很快便成了有名的才子。
到了北周时期,牛弘便进入朝廷当官,一开始牛弘在宇文护的手底下工作,负责一些文史工作。因为牛弘博览群书,所以他的文笔极好,进而声名远播。
后来北周朝廷又将牛弘升任了侍郎,让他负责《起居注》的编写。
《起居注》就是记录皇帝日常生活的“史书”。皇帝每天做了什么事,宠幸了哪个妃子,或者惩罚了哪位大臣,都要记录在起居注上,不能有错。
不久之后,北周政权被隋文帝杨坚收入囊中,在朝中任职的牛弘也就成了隋朝的臣子。
杨坚建立隋朝之后,并没有对之前北周的大臣们赶尽杀绝,毕竟他们也是曾经的同僚。牛弘也被重新授予了官职。
杨坚继位年间,实行“三省六部制”,而牛弘则担任了礼部尚书。
牛弘担任礼部尚书期间,奉命编撰《五礼》。然而在整理前人的礼书时,牛弘发现有许多典籍都遗失了。
因此,他向杨坚进谏,希望能从民间将典籍收集回来。杨坚也认为这件事很有意义,于是便下令,民间有献书的,一本书可以换一匹布。
有了这条政策,牛弘收回了很多典籍。牛弘将他们整理清楚,将这些书都保存在了隋朝的皇家藏书馆。因为他的举动,有许多典籍才流传至今。
牛弘不仅保护了这一部分藏书,而且总结出了藏书的《五厄论》,为后世的藏书作出重要贡献。
除了总结出藏书之法,更重要的是,牛弘觉醒了人们的藏书意识。
自隋朝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了专门保护和收集藏书的官职。这些官职让许多古代典籍都能够传承下来,这件事可是功在千秋的大功德。
将军与宰相由于牛弘在朝中十分活跃,他也走进了隋文帝杨坚的视野中。不久之后,牛弘从礼部尚书被提拔为太常卿,在朝中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某天,隋文帝下诏更改雅乐,并与权臣商讨音乐的事。牛弘曾担任礼部尚书,因此他对乐律非常有研究,得以在隋文帝侃侃而谈。
隋炀帝发现牛弘懂得很多,于是又问了他几个问题,牛弘皆对答如流。从此,隋文帝更加重视牛弘,经常让牛弘进宫聊天,向他请教一些事情,牛弘皆知无不言。
隋文帝是这样,后来在一次机缘巧合下,隋文帝的大将也认识了牛弘,并对牛弘表示敬佩。
当时隋文帝的大将是杨素,杨素这个人非常有傲气,靠着自己的战功和隋文帝的宠爱,在朝中看不起任何一个大臣。
但是他唯独有一个不敢惹,那就是牛弘。其他的官员遇到杨素之后,都会给他让路。而杨素见到牛弘之后,一定会恭敬地给牛弘让路。
后来隋文帝的独孤皇后去世了,这是一位传奇皇后,也是杨坚最喜欢的皇后。
因此,给独孤皇后办的葬礼,可一定不能马虎。杨坚下令,三公以下的官员们,没有资格谈论皇后的葬礼,必须三公以上的官员才能操办。
就在几位大臣在一起讨论该由谁来处理这件事时,杨素站出来说了话,他推荐牛弘来负责操办独孤皇后的葬礼。
杨素对牛弘说:“您才是真正的大学者,这件事给您操办如何?”
牛弘也不推脱,很快便给出了一份详细的计划。
牛弘给出的计划,不仅条理清晰,而且还有理有据,让众人都十分敬佩。
杨素感慨道:“天下的礼法都在牛弘的心里了,我们怎么可能比得上他啊!”
不久之后,独孤皇后的葬礼如期举行,没有发生一点差错,也没有使用错误的礼数。
某天上朝时,隋文帝收到了北方传来的战报,突厥人大举进攻隋朝边境,急需一位将军前来救援。
于是隋文帝指派了杨素,带领大军前往对抗突厥人,明天上午启程。
第二天早上,杨素整装待发,但是他并没有出发,他在等一个人。
不久之后,杨素终于等来了牛弘,这才开始领兵出发。一路上二人把该说的都说了,牛弘警告杨素,不要太过逞强,突厥人不是好惹的,杨素将此记在了心里。
但是二人走了没多远,牛弘便要与杨素告别。
杨素很奇怪:“大将出征,生死难料,为何你不多送送我呢?”
牛弘一脸苦笑,表示自己也是身不由己,如今身居高位,实在是牵扯太多。杨素顿时明白,道别之后,便带着大军出发了。
那么身居高位的杨素,究竟为何不能送杨素呢?
将相和?将相不能和牛弘在被隋文帝赏识之前,他不过是一个有职无位的礼部尚书。别的部门尚书都有着自己的实权,唯独这个礼部,很少能起到作用。
但是由于他的博学,隋文帝非常欣赏他,将他的官职一提再提。他也成功跑到了一些老臣前面去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牛弘结识了杨素。由于杨素对牛弘的态度极好,因此引来了官员们对他们二人关系的猜测。
有很多人认为,牛弘就是靠着杨素的提拔,升官才这么快的,因此他们看不起牛弘。
牛弘觉得这些官员们议论倒是没事,但是万一这些经过添油加醋的故事,一不小心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那么他可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于是,牛弘开始故意跟杨素保持距离,就连平时去杨素家喝酒,都要谨慎再谨慎。
杨素出征的时候,有那么多人看着,牛弘真的不太敢把杨素送出大门,不然他们两人的关系就更说不清了。
尽管牛弘如此小心,但是隋文帝还是听到了一些传言,让隋文帝开始对他们两个警惕起来。
牛弘如今在朝内也算是一把手了,杨素又是武将中的一把手。如果他们两个真的联合起来,那么隋文帝不得不早做打算,除掉他们两个。
牛弘也明白自己的处境,于是他一直想找机会降低一下自己在隋炀帝心中的危险程度。
某天上朝时,众官员来到朝堂,发现宝座被帐子围了起来。宦官说皇上不舒服,请各位大人上前奏事。大臣们全都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上前。
牛弘见大臣们都在犹豫,于是自己上去打了样。然而,处理完事情后,隋文帝却没让他走,而是让他代为传话。
于是牛弘便站在了台上,替帐子里的皇帝发号施令。
就在即将散朝的时候,隋文帝下达了最后一道命令。
牛弘听完命令后,便走出来宣布,这时他却假装忘了内容,又回去问了一遍。
隋文帝见牛弘的记忆这么差,心里也对他放心了几分,并没有追究他的责任。
牛弘利用这次机会,向隋文帝示弱,同时放松了隋文帝对他的戒备。这样一来,他不只是保住了自己,也保护了杨素。
后来隋文帝死后,隋炀帝更加重用牛弘,经常带着牛弘出游。
在一次陪着隋炀帝出游的路上,年老的牛弘受不了舟车劳顿,在路上去世,享年六十六岁。他死后隋炀帝非常伤心,追赠他“文安侯”,赐谥号“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