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1962-1972出生的人是最幸运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幸运,可以说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最幸运的一代,没有之一!
因为这一代人,经历的是近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重大变革。从出生到退休的时间里,长达50年的经济增长,期年平均经济增长可以达到8%,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罕见的。从而带来的机会与红利,就意味着:你干啥啥挣钱,你投啥啥成功。

1962=1972他们这一代人出生时,中国已走出三年自然灾害的阴霾,粮票制度虽限制着物质选择,但是不会让他们挨饿,生来就可以吃饱饭。他们穿着母亲用缝纫机改制的“接力衣”,兄弟姐妹轮流穿同一件外套,补丁摞补丁的布料里包裹的是温暖而非窘迫。
住房虽拥挤,但单位福利分房让“安居”成为触手可及的承诺,一线城市的房价仅是收入的几倍,与今日年轻人“掏空六个钱包”的购房压力形成鲜明对比。
更难得的是,他们成长于工业化污染尚未蔓延的年代。蓝天绿水的自然环境塑造了健康的体魄,田野间的野菜、山泉中的鱼虾,是如今高价有机食品难以复刻的纯净馈赠。

更重要的是,他们避开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初高中毕业时恰逢高考恢复(1977年),命运由此改变。比起我们现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他们那个年代的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真正的读书改变命运。
读书学费全免,助学金覆盖贫困生,中专毕业就能端上“铁饭碗”,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毕业后直接被分配到党政机关、国企或事业单位。有人笑称:“当时考大学比现在考公务员容易,考上就是人生赢家。”
他们童年可以享受自然和温情因为生在“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他们有很多的兄弟姐妹,没有电子屏幕的年代,他们的玩具是自制的铁环、弹弓,游乐场是村头的麦垛与溪流。兄弟姐妹成群结队,掏鸟窝、捉泥鳅的野趣中,可以尽情的感受大自然。那时候他们也不会动不动就眼睛近视,可以有很多儿时朋友,不像现在的小孩只有手机、平板。
那个时候邻里关系更是亲密无间,张家包饺子分给李家一碗,王家父母出差全楼帮忙照看孩子。虽然物质匮乏,到那时精神情感都很富足。

这代人的婚姻观朴素得令人怀念,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就能当彩礼,爱情纯粹到“看对眼就能过一辈子”。从前车马很慢,慢到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没有天价彩礼与房产焦虑,婚姻更多是“人品+眼缘”的双向选择。单位分配的婚房虽小,却盛得下相濡以沫的温情;母乳喂养的普及让育儿回归自然,毒奶粉、鸡娃焦虑尚未侵袭家庭生活。
他们遇到改革开放80年代的经济腾飞期,正值这代人二三十岁的黄金年龄。有人抓住国企改革机遇,从车间工人成长为管理层;有人“下海”经商,在服装批发、电子产品倒卖中赚取第一桶金;更有人敏锐布局房地产,以每平米数百元的价格购入房产,享受城市化进程的增值红利。
农村子弟同样迎来机遇:土地承包制释放了生产活力,养殖大户、种植能手通过勤劳与技术转型,成为乡镇经济的领头羊。这种“遍地是机会”的时代窗口,让“逆袭”不再是传说。在时代的红利下:干啥啥挣钱,投啥啥成功。

他们既是最后一批浸润传统文化的群体,听着收音机里的评书、看着样板戏长大;又是第一批拥抱开放思潮的先锋,邓丽君的歌声、金庸的武侠小说、萨特的存在主义等新鲜思潮同时涌入生活。
更独特的是,他们亲历了从书信到电话、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影的媒介革命。一封情书要跋涉千里,等待回信的焦灼与甜蜜,是现在即时通讯时代难以体会的浪漫。
1962-1972年出生的人,现在他们这一代人都已经进入晚年,大部分已经退休,又赶上了养老金20连涨。一退休就能拿到高额的退休金,安享晚年。可以说,这一代人从出生到退休的这几十年,都是一帆风顺。
那么问题来了,最倒霉的是哪一代人呢?欢迎讨论!如果你想第一时间了解2025年养老金调整的最新消息,欢迎关注退休养老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