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外拓展诗词三年级上——26、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与孩子共读万卷书 2023-08-11 09:46:0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临水的亭台。日暮:黄昏时候。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兴尽:尽了兴致。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误入:不小心进入。藕花:荷花。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惊:惊动。起:飞起来。一滩:一群。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她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年),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因此其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多悲叹身世,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赏析

作品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

“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这里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鸥和鹭都是水鸟。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李清照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读来引人入胜。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兴,游兴也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莲叶荷花的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扩展阅读

【唐宋风韵—宋系列】婉约宗主—李清照(上)梅开梅落—李清照(下)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和记录使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10

与孩子共读万卷书

简介:记录孩子成长路上关于读书学习旅行相关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