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朱宝宝
美军F-22隐身涂层开裂,这件事倒是并不奇怪,毕竟早在1997年9月就首飞了,而且即便是从停止生产时间来算,那也是2011年的事情了,距离现在已经过去十几年了。可奇怪的是根据港媒《南华早报》的报道,类似F-22隐身涂层开裂这种问题,中国科研人员已经通过借鉴3000年前的古老丝织技术得到解决。这就有意思了。
简单解释下,中国科研人员把3000年前的提花织机原理运用到了隐身材料中,于是就开发出了“双面提花‘结构的雷达吸波材料,这在全世界绝对是首创。
这种材料不仅耐用,可靠性高,关键是性能还好。实验已经证明,它能吸收8-2GHz频谱中90.6%的雷达波,这样就大大提升了隐身性能,其实战机想要实现隐身就是两个办法,第一就是吸收雷达波,第二就是反射雷达波,这样对方就接收不到雷达信号,那自然就没办法发现。
再加上强度高,能够承受93.5兆帕的拉伸应力,超过了传统涂层的10倍,强度高了,那么歼-20和歼-35这些中国隐身战机的涂层就不容易开裂。
实话实说,其实隐身战机非常娇贵,这点还是得拿F-22来举例,美军专门给F-22配备了恒温机库,这可是目前美国级别最高的机库了,能够提供稳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目的就是延缓F-22隐身涂层的衰老速度,但是即便如此,F-22的隐身涂层依然很脆弱。
F-35的情况稍微好点了,至少没那么娇贵了,但还是不能和歼-20相比。中国敢把歼-20部署在西藏这种环境恶劣地区,其实就足以体现科研人员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这点,然后专门做了改进。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距离5500公里,东西距离5200公里,什么环境没有,这就对武器装备提出了严峻的要求。
这就是先天不足了,此前部署在美军爱德华空军基地的F-22就多次出现过隐身涂料气泡甚至脱落的情况,即便是后面几批的F-22更换了新涂料,效果也不好。
要知道给F-22重涂一次涂层至少需要3000多万美元,这个价格足够买一架枭龙战机了,更何况涂料这么差,那肯定是经常要更换,长此以往,恐怕连财大气粗的美军也吃不消。
而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任何产品只要能大规模生产,就能大大降低成本,而美军的战机是军工复合体建造的,他们要的是利润,如果涂层便宜又好用,那他们还怎么赚钱?别说3000万美元了,就是涨到4000万美元,这也不奇怪。
而且中国科研人员研究出的“双面提花”隐身结构材料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能允许雷达波穿透,这样就区别于传统概念的反射雷达波,反而能进一步提高隐身效果,尤其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毕竟中美这种大国都拥有强大的电子战能力。
预警机、大型地面警戒雷达、电子战机,而歼-20这种五代机也拥有一定能力的电子战能力。
有消息声称,中国还在开发另一种隐身材料,即“超材料隐身薄膜”,简单来说,这种材料通过改变微结构来实现宽频全向隐身能力,很有可能是为六代机准备的。
2024年12月歼-36就已经首飞了,虽然官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但是近期美军却表态,中国已经开发出了六代机。这或许也从侧面佐证了中国新型隐身材料已经基本完成了,至于什么时候量产,或许就要基于战机的发展进程了。
这就是技术超越,因为隐身材料是F-22先用的,而现在反倒中国更进一步,这种此消彼长是需要时间的,现在中国已经做到了。
通过借鉴3000年前的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这种智慧确实很可贵,解决了先进战机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当美国科学家还在为F-22的涂层开裂而苦恼,中国科学家已经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是美国无法理解的方式。
中国毕竟是拥有5000年历史的古国,老祖宗留下了很多瑰宝,而这些东西恰恰是美国没有的,随着六代机越来越成熟,相信未来差距也会继续拉大。
这里再简单提一下,其实“提花织机”最早出土于成都老官山的一座汉墓,整体和计算机的二进制很像,就连央视都专门做过节目,将它称之为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至于泄密,就更无从谈起了,这只是原理,根本就没有涉及具体的技术,更何况就算美国找到类似办法,能不能控制成本和批量生产也是问题,如果说给一架F-22换上新涂层也需要3000万美元,目前美军现役187架F-22,一共就要花费5.6万亿美元,美军也掏不起吧?
说白了,有没有技术是一回事,有了技术能不能生产又是另一回事,而且还得压低成本,所以说根本就没有那么简单。
对此,你怎么看呢?
欢迎友善讨论、点赞、关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