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成药,强肺补虚,赶走肺中寒气,免疫力高了,鼻炎也好了

张张科普 2025-04-29 15:42:44

前几天门诊上,一个常年受鼻炎困扰的老大哥,笑呵呵地给我送来了一袋子脆生生的苹果。他一拍胸脯,乐滋滋地说:“老中医您开的那个药,真灵验!鼻子通了,感冒也少了,人都精神了!”听得我心里也是一阵舒坦。这药,正是我要和大家说的——玉屏风散颗粒!

玉屏风散颗粒,一个听上去仙气飘飘的名字,实际上却是中医界的老朋友。它能固表止汗、益气补肺、祛风散寒,特别适合那些一吹点风就打喷嚏、换季就鼻塞、老是感冒的人。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它能强肺补虚,赶走肺中寒气?免疫力高了,鼻炎真的能好?

在我多年行医的经验里,“肺为娇脏”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肺喜润恶燥,怕冷怕热,最容易被外界邪气侵袭。尤其是南方潮湿闷热,北方干燥多风,肺脏一旦受寒,就像院子里的花草被霜打了一样,蔫了,病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段历史典故。早在宋代,名医张元素就提出“卫气不足则易于外邪侵袭”,而他的学生李东垣,更是进一步发展了“补中益气”的学说,强调脾肺虚弱是万病之源。后来,玉屏风散便应运而生,成为中医防风固表的经典方

玉屏风散颗粒的配方极为讲究,主药三味:黄芪、白术、防风。黄芪补气,像给身体打地基,让气机充盈;白术健脾,脾为生气之源,脾强气自固;防风祛风,犹如把门窗关紧,不让外邪入侵。这三味药合在一起,犹如给身体撑起一张无形的屏障,风雨不侵。

有人问了,为什么肺虚了就容易得鼻炎?在中医看来,鼻为肺窍,肺气通畅,鼻窍自利;肺气虚弱,鼻窍堵塞、分泌物多,时间一长,慢性鼻炎就找上门了。肺虚的人常常免疫力差,稍微吹风就容易感冒,感冒没好彻底,鼻炎就更严重了。

我记得有个北方来的小伙子,常年鼻塞头痛,动不动就感冒,一查舌苔薄白、脉象浮虚。给他服用了玉屏风散颗粒三个月,配合调理作息、调整饮食,到了秋天,居然一个感冒也没得,鼻子也通气了。这就是强肺补虚,免疫力上来了,鼻炎自然好了的真实写照。

说到这里,咱们得细说说寒气这回事。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易伤阳气。肺主宣发肃降,一旦寒邪入侵,宣发失常,津液滞留,鼻涕清稀,咳嗽不止。玉屏风散颗粒通过温补肺气、固表祛寒,正是对症下药。

不同地区的人,体质也各有不同。比如南方人湿气重,湿寒郁肺,容易鼻炎复发;北方人风沙大,燥邪伤肺,鼻腔干燥易出血。这时候,玉屏风散颗粒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酌情加减,比如加上麦冬润肺、加点细辛温肺,效果更佳。

咱们老百姓常说:“秋冬养肺,一年无病。”这话一点不假。秋冬季节气温骤降,正是肺气最脆弱的时候。此时服用玉屏风散颗粒,不光能抵御风寒,还能提升自身正气,减少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从科学研究上来看,现代药理学也证实了玉屏风散的神奇之处。研究表明,玉屏风散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免疫球蛋白水平,对抗外来病毒细菌,堪称天然的免疫盾牌。临床上,针对体虚易感冒、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患者,玉屏风散颗粒都有良好的疗效。

药虽好,也要讲究适合。如果是体内有实邪,比如感冒发热、鼻涕黄浊、咽喉肿痛,就不宜用玉屏风散颗粒,免得“闭门留寇”,让邪气困在体内。正确的做法是等外邪散去后,再用玉屏风散颗粒固本培元。

我也常常提醒患者,单靠吃药还不够,生活习惯得跟上。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伤气;适量运动,增强肺活量;饮食上少吃寒凉生冷,多喝温水、多吃润肺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这样内外兼修,才能真正提升免疫力,远离鼻炎烦恼。

有一次,一个东北的大妈跟我说:“医生我年轻时候在大冷天穿单裤,年纪大了一身病,鼻子也不好了。”听了我笑着回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不过现在补救也不晚,玉屏风散颗粒加上日常调养,慢慢调回来还是有希望的!”

中医讲究“治未病”,与其等到病来如山倒,不如平时就把身体的小火炉养好,把门窗关严实。不光是鼻炎,像慢性咳嗽、过敏性哮喘、体虚易感冒的人群,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玉屏风散颗粒进行调理。

玉屏风散颗粒,既是药,也是防线。它教会我们,防病于未然,养生于细微,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智慧。就像种树一样,根扎得深,风吹雨打也不怕。

如果你也总是鼻塞流涕、动不动就感冒,不妨试试从补肺强体入手,或许,就能迎来一个清清爽爽的自己。

健康其实很简单,顺应天时,调养脏腑,扶正祛邪,未病先防。中医早在几千年前,就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今天聊了这么多,你是不是也对玉屏风散颗粒充满了兴趣呢?如果有相关问题,或者你有自己的鼻炎故事,欢迎留言,我们一起探讨健康之道!

参考文献:

[1]李永红,赵平.玉屏风散对慢性鼻炎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21,27(04):59-62.

[2]高志强,李静.玉屏风散颗粒治疗体虚易感冒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05):865-867.

[3]陈建国,孙丽.玉屏风散颗粒对呼吸道感染防治作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22,12(06):102-105.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