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人整天头晕眼花、两眼发干、嘴唇没血色,去医院查个血常规,医生说你没贫血,可你身子就是虚得慌。这时候,你还在一味补铁补血?不如听听我这个老中医一句话:“肝血不足你就用山茱萸,肝胃虚寒你就用吴茱萸!”
这不是顺口溜,而是几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黄金用药思路,尤其适合体质偏虚、气血不调的中老年朋友。别说你没听过,有些年轻人也早早就中了招,整天熬夜、吃寒凉,肝胃早就被掏空了!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唠唠这两味药——山茱萸和吴茱萸,从它们的“前世今生”到“药理功效”,再到“临床应用”和“生活指导”,让你明明白白补肝护胃,安安心心过日子!
提起“肝血不足”,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贫血?”其实还真不是,中医说的肝血,是肝藏血、主疏泄、主目、主筋的功能体现。肝血一虚,最先受影响的就是眼睛——视物模糊、干涩刺痛,接着是筋骨——抽筋、酸软、麻木,严重的还会影响月经、睡眠、情绪。
我曾经接诊过一位六十多岁的阿姨,北方人,常年熬夜看电视剧,眼睛干涩得厉害,夜里总是抽筋,睡眠也不好,一查舌象,舌质淡、边有齿印、脉细弱,这就是典型的肝血不足兼脾虚。用山茱萸配合当归、白芍、熟地黄调理两个月,不光眼睛不干了,腿也不抽筋了,人也精神多了。

山茱萸到底是怎么“补”肝的?
山茱萸,味酸而涩,性微温,归肝肾经,最擅长的就是“补肝肾、收敛固涩”。很多人不知道,它其实是六味地黄丸的核心组成之一,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主治风虚寒热,补益肝肾,固精止遗。”
这味药就像一个安抚肝气的小能手,一旦肝血不足,它就悄悄把你的“精、气、神”给收回来。
山茱萸不仅仅补血,它还能“涩精止汗”,特别适合那些夜尿频多、腰膝酸软、容易出虚汗的中老年人。南方湿热,很多人以为出汗是排毒,其实汗多了反而伤阳气。这时候,用山茱萸补肝肾、固精气,再合上桂圆肉、黄芪,小问题迎刃而解。

说完山茱萸,我们再来聊聊吴茱萸。
吴茱萸,这名字听着就“热气腾腾”,没错,它就是温中散寒的代表性药物。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可见它地位非凡。它的核心功能是:温中止呕、散寒止痛、引火归元。
这药特别适合那些胃寒怕冷、吃点凉的就肚子疼、胃胀、爱打嗝的人。
我诊过一个广东的中年男士,冬天喜欢吃凉拌海鲜,结果肚子总是绞痛、腹泻,吃了无数的西药止泻药都无效,我给他开了吴茱萸加干姜、党参、茯苓的方子,一周后就好转,之后再也不闹肚子了。
吴茱萸的辣味是它的特征,这种辛热之性正好克制寒邪。尤其在肝胃虚寒型头痛、呕吐、寒疝腹痛的时候,吴茱萸能起到“引火归源”的作用。什么叫引火归源?就是把上冲的虚火引回下焦,让人体的阳气不再乱窜,这在很多虚寒型的高血压、头晕症状中都有应用。

你别小看吴茱萸,在古代,它可是战场上的急救药。兵士在寒冬行军,腹痛呕吐,只要一口吴茱萸汤,就立马缓解。如今它也进了不少中成药,比如吴茱萸汤、理中丸、安中散等,都是治疗虚寒性胃痛的经典方子。
再说说地理差异。北方寒冷干燥,肝血容易耗伤,尤其是冬春交替之际,风大天干,眼睛一吹就干涩,腿脚一动就抽筋,我建议多用山茱萸、熟地黄、枸杞子这类滋补肝肾、养血明目的药材。
南方湿热,湿气困脾,寒凉食物居多,容易导致胃寒呕吐、腹泻,这时候就要多用吴茱萸、干姜、陈皮这类温中散寒、理气化湿的药材。尤其广东、广西、福建一带,夏天饮食要特别注意。

我常说:“中药不是补品,是对症的武器。”用了对的药,就是神仙;用了错的药,就是毒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辨证”——肝血不足你不去养肝补血,光靠吃蛋白粉、喝红糖水,那是缘木求鱼;胃寒腹泻你不去温中祛寒,光靠吃止泻药,只能治标不治本。
山茱萸和吴茱萸,一补一温,都是“茱萸”家族,但性格截然不同。山茱萸像个稳重的老中医,善于补中带收;吴茱萸像个火辣的厨娘,专治虚寒之腹。
生活中,我们该怎么用好这两味药呢?
对于肝血不足的人,可以用山茱萸10克、枸杞子10克、熟地黄15克、红枣5枚,煮水喝,每周喝两三次,不仅养肝明目,还能改善睡眠;对于胃寒怕冷的人,可以用吴茱萸3克、干姜6克、党参10克、红枣5枚,煮水喝,特别适合冬季养胃。

不过要注意:吴茱萸辛热,容易上火,不能长期大量使用;山茱萸酸涩,体内有湿热、实火的人慎用。
好了,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从中医的角度,给大家讲清楚了“肝血不足用山茱萸,肝胃虚寒用吴茱萸”的用药逻辑。不是随便一味补,而是要辨清寒热虚实、了解药性药理、结合地域气候、生活习惯来合理调理。
我送大家一句话作为总结:“药材虽小,道理千钧;人体虽大,调和为本。”中医的智慧,从来都不在于药多,而在于用得巧。希望大家能把今天的知识用在生活中,做到知因施药,对症调养。
你平时有没有出现肝血不足或胃寒的情况?有没有试过用中药调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经历,我来帮你一一分析解答!
参考文献:
[1]王文芳. 山茱萸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医药导报, 2023, 29(4): 28-32.
[2]刘志强, 李海燕.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概述[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4, 31(8): 112-115.
[3]马春花. 中药治疗肝血虚证的研究进展[J]. 世界中医药, 2025, 20(1): 101-104.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