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耳朵,除了听世界的声音,还能“听”出身体的隐患。尤其是脑血管病,它往往不会毫无预兆地降临,而是会悄悄地在身体的某个角落点亮“红灯”——耳朵就是其中一个早期信号源。

许多人以为脑血管病的预警信号无非是头晕、肢体麻木、突发性失语等,耳朵上的异常表现,往往是被忽略的“求救信号”。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耳朵与脑血管健康的关系,看看哪些耳朵症状可能意味着大脑正在“报警”。
耳鸣:大脑缺血的“警钟”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夜深人静时,耳朵里突然传来“嗡嗡”声,像是电流划过,又像是蝉鸣不止?如果这种耳鸣只是短暂出现,可能是疲劳或外界噪声刺激所致。
但如果耳鸣持续存在,甚至伴随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那就要警惕了。

耳鸣的本质,是听觉系统的异常放电,而听觉系统依赖于大脑的血液供应。
当脑部血管狭窄、供血不足时,听觉神经可能会因为缺氧而产生异常信号,从而引发持续性耳鸣。
研究表明,长期耳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1.5倍(数据来源:中国卒中学会)。
特别是如果耳鸣伴随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更要提高警惕。
如何判断耳鸣是否与脑血管问题有关?可以做一个小测试:如果耳鸣在运动后加重,或者在低头、转头时出现明显变化,说明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有关,建议尽快就医检查。

听力的下降,大多数人会归结为年纪大了,或者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太多。
但如果你的听力突然下降,甚至出现单侧耳聋,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突发性耳聋,尤其是短时间内快速发生的听力下降,可能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突发性耳聋患者在未来五年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2倍(数据来源:《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这是因为听觉中枢位于大脑颞叶,控制听觉的信息传递,如果脑部血管堵塞或发生微小栓塞,可能会影响听觉神经的供血,导致突发性耳聋。
如何分辨普通听力下降与脑血管病相关的听力问题?如果听力下降伴随头晕、视物模糊、肢体无力,或者听力下降来得非常突然,不是逐渐发生的,那就要尽快去医院检查脑部血管情况。
耳朵发冷或发热:血循环异常的信号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的耳朵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发冷,或者突然发热得像被烫了一下?这其实是血液循环异常的一个表现。
耳朵是血管非常丰富的部位,对血流变化异常敏感。
当体温正常的情况下,如果耳朵经常发冷,可能意味着外周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这在脑供血不足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而耳朵突然发热,则可能与血压波动、毛细血管扩张有关,特别是伴随头晕、面部潮红时,可能提示血压异常。
为什么耳朵的血管变化能反映脑血管的健康?因为耳朵的血流供应与大脑有一定的联系,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往往会在耳朵上有所体现。
如果耳朵长期出现异常冷热交替的情况,特别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史,建议做个血管检查,看看有没有血流供应异常的情况。
眩晕:大脑供血不足的“前奏”“天旋地转”的感觉,你有没有经历过?有些人起床时突然觉得天花板在旋转,或者低头、抬头时有瞬间的黑蒙感,这种现象可能与耳朵的前庭系统有关,而前庭系统的供血来自椎基底动脉——这是影响大脑后循环的重要血管。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引发眩晕的常见原因之一,也是脑卒中的高危因素。
尤其是当眩晕伴随恶心、呕吐、视物不清、行走不稳等症状时,可能提示大脑后循环缺血,需特别警惕!
如何判断眩晕是否与脑血管问题有关?可以观察眩晕的持续时间和诱因。
如果眩晕反复出现,特别是伴随肢体麻木、言语含糊、视力模糊等症状,那就要尽快就医,检查脑部血管的健康状况。
耳部血管纹变浅或消失:微循环异常的警讯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自己的耳朵?健康的耳朵,耳廓上的血管纹路清晰可见,但如果发现耳朵的血管纹变淡,甚至难以看见,可能意味着微循环出现了问题。

微循环的异常,往往是大血管健康状况的反映。
当大脑供血不足时,外周的微血管会首先受到影响,导致血管纹变浅。
特别是对于长期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人群而言,耳朵微血管的变化,可能是大脑供血异常的早期表现。
如何保护耳朵,守护大脑?既然耳朵能反映脑血管的健康,那我们该如何从耳朵入手,预防脑血管问题呢?
定期检查:如果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建议每年进行颈动脉彩超、脑血流检测,及早发现血管狭窄问题。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减少高盐、高脂饮食,适量运动,每周进行140分钟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等。
注意耳朵的微小变化:如果出现持续耳鸣、突然听力下降、反复眩晕,不要等着“自愈”,尽早就医筛查脑血管健康。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加速血管硬化,增加脑卒中风险,尤其是有耳部供血异常表现的人,更要避免这些风险因素。

结语
耳朵是聆听世界的窗口,更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当耳朵发出异常信号时,不要忽视,它可能是脑血管病的前奏。
关注耳朵的健康,就是在为大脑筑起一道防线。
别等到脑血管病发生才后悔,守护健康,从细微之处做起!
信息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国卒中学会官方数据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南》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