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央企完成合并,汽车产业迎来新格局,20万员工岗位稳定如初

落日船 2025-04-15 19:03:39

两大央企合并,20万员工的饭碗,真就稳如泰山了吗?

这年头,合并重组的消息满天飞,但真正落到实处,却总让人心里七上八下的。

就拿最近长安和东风这两大汽车央企的合并来说,表面上看,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拍着胸脯保证,20万员工的岗位不受影响,在建的泰国工厂、欧洲研发中心啥的,也照常推进。

但你品,你细品,真能这么简单?

最近人事变动那可是相当频繁。

先是长安汽车的总裁王俊,辞职了,说是调任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当副总经理去了。

你说这算升迁吧,确实是,但在这个节骨眼上离开,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这王俊在长安汽车干得风生水起,一手抓智能化战略“北斗天枢”,一手搞“海纳百川”出海计划,怎么突然就走了呢?

有人猜测,这是为更大的战略布局让路,毕竟兵装集团是长安汽车的母公司,王俊的调任,或许是为了更好地协调长安和东风的重组。

紧接着,东风汽车那边也不平静。

谢海兵被聘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石岩、寿梅生不再担任。

这些高层人事调整,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环扣一环,看似无关紧要,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

说白了,这背后肯定有更深层次的考量。

国家层面的战略意图,才是这次重组的真正推手。

今年3月,国资委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就放出了风声,要对12家汽车央企进行系统性重组。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是要动真格的。

你想想,中国汽车产业一直存在“散、小、弱”的问题,各自为战,内耗严重,很难形成真正的国际竞争力。

这次重组,就是要把央企的资源整合起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打造一个能与特斯拉、丰田掰手腕的“中国汽车航母”。

长安和东风的合并,只是一个开始。

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汽车央企加入到重组的浪潮中来。

比如说,一汽集团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说不定哪天也会传来合并的消息。

再说说“海纳百川”出海计划,长安汽车的步子迈得挺大。

在泰国建立首个海外基地,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进军欧洲市场。

听说,长安汽车计划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投资金额高达数十亿欧元,专门为欧洲市场开发新能源车型。

这手笔,够魄力!

东风汽车也不甘示弱,虽然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不如长安汽车亮眼,但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却毫不逊色。

2023年上海车展,东风汽车发布了“东方风起”计划和“科技跃迁”行动,目标直指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推广。

可以预见,在与长安汽车重组后,双方将在新能源技术、平台和供应链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共同提升竞争力。

这次重组还开创了一个新模式,叫“股权变更+业务协同”。

简单来说,就是长安和东风的母公司(兵器装备集团和东风公司)股权结构会调整,但实际控制人仍然是国务院国资委。

这种“混血式”重组,既能保证央企的性质不变,又能激发市场的活力。

重组之后,供应链体系肯定会发生变化。

你想啊,原来两家公司各自有各自的供应商,现在合并了,肯定要进行整合,优胜劣汰。

那些技术落后、成本高的供应商,恐怕就要面临被淘汰的命运。

对于国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才能在新的供应链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

说回到最关键的问题,20万员工的岗位真的稳如泰山吗?

官方的说法是,重组后长安汽车现有20万员工的岗位不会受影响,在建的泰国工厂、欧洲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都将如期落地。

但这话听听就好,别太当真。

在商言商,企业合并重组,人员优化是必然的。

哪些岗位最容易受到冲击呢?

一般来说,重复性岗位、非核心业务相关岗位、中层管理人员、技术落后或低效岗位、区域性重复岗位,都比较危险。

比如说,行政事务类岗位(文秘、档案管理)、基础财务岗位(出纳、基础会计)、辅助生产部门的员工、非主营业务领域的市场推广人员、部门经理、手工记录员、地方分公司的人事专员等等。

面对重组带来的不确定性,普通员工该怎么办呢?

我的建议是,别瞎焦虑,也别坐以待毙,赶紧提升自己的技能,关注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保持灵活性,多和领导沟通,了解最新的动态。

别忘了,重组也意味着新的机遇。

如果你能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说不定还能在新的组织架构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重组的路,不好走啊!

10 阅读:4724
评论列表

落日船

简介:分享知识,传递正能量,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