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本是高山》与感恩节

秒杀的期待 2023-11-23 22:42:11

今天是所谓的“感恩节”,也正好来集中火力来喷一下《我本是高山》,

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例如,“正能量”这个词,已经成了贬义词,如果你了解它的由来,那更让你觉得恶心。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感兴趣的自己搜一下。

感恩节就是为了“感恩”当时印第安人对美国人的帮助而设立的。

是印第安人“自愿”伸出脖子让美国人渡过难关的节日,是吧?

所以它纪念了啥,印第安人都快被外来入侵者嚯嚯得绝种了。

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不会专门盯着这个节日去俯首作揖,发文感激。

感恩就要好好珍惜对你好的人,先放在心上,然后实际行动多一点。

仅此而已,非得强行想起,今天去过这种节?

接下来,再来吐槽一下明天就要全国上映的《我本是高山》,

还没上映,排片几乎掉没了,为啥?人民群众不傻,都选择了用脚投票,

烂片虽然多,但有的影片至少还有快乐属性,能看个热闹,比方说,富春山居图

而我本是高山,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原型是张桂梅校长,投身山区,坚持信仰,为女校奉献青春的感人事迹。

张桂梅校长的执着和大爱,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民间爱心的支援,电影是一点都没提到。

全剧夹带私货,男女对立,矛盾一览无余,抹黑张校长,而张校长真的是爱国爱党为贫困山区孩子奉献青春的“圣人” 。

支持方说,你去看看电影啊,看都没看就来无脑喷,

要我来说,这真的不是所谓的口碑两极分化了,而是一边倒的差评,势不可挡。

就拿三个方面来说,

1.现实原型是父亲酗酒,但电影里则变成了母亲酗酒。编剧“大圣”为啥这么设计?主演海清说,这是为了体现“救赎”的思想。

是为了激化矛盾吧,救赎了啥?女孩父亲都把母亲给逼死了,你是想说,这是“宿命”,是吗?离谱。

2.为了表现女孩不爱学习,就把原因带入了逃学逛街疯狂购物、通宵游戏,上课睡觉,这是山区啊,孩子们食不果腹,都这么苦了,哪来的钱去体验消费主义,你们是在拍“小时代”前传吧?

3.胡歌在电影里的镜头就是多余的,张桂梅老师每次坚持不下去了,就出现胡歌的身影,带啥节奏呢?

张桂梅老师坚持的动力是理想信念,是爱党爱国,喜欢孩子们,而不是想着已故的丈夫,完成他的意志,电影的改编就是对她的侮辱。

恶评发酵,你们还找“六公主”(电影频道)来发一篇气势汹汹的评论,把差评都推给别有用心的势力。

我真的不相信贫困山区的母亲会酗酒,导演说调查了还有比农村女性酗酒更不堪的,简直放屁,肯定不是调研丽江农村。丽江纳西族还有一点母系氏族的影子,女性的披肩寓意“披星戴月”,就是总有做不完的事,男性的生活主打“琴棋书画烟酒茶”,张桂梅所在环境女性不可能酗酒。这个情节给我感觉就像我妈被骂了,家里所有操劳一生的女性都被骂了。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毒教材,索马里道路,云梦泽,科技狠活,封控三年,130的养老金,贪污10亿无死刑,贩卖人口证明罚10w,博士生患胰腺癌,自主招生进985,中小学生发SCI论文,融创打人夫妻俩被迫回老家等等等等,这些才是电影应该拍的,

穷病,我不是药神

所以,这个什么电影高山,资本圈钱的游戏而已,“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对这部电影也只是呵呵一笑,不予置评,

那么,大家还是去看纪录片吧。真的。

0 阅读:1

秒杀的期待

简介: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