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将迎来千亿增量险资“抢筹”?

老虎财经 2025-01-23 21:30:29

近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从2025年起,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计划将每年新增保费收入的30%投入A股市场。回顾近两年险资的投资标的,高股息板块似乎已逐渐成为险资的新宠。然而,险资入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偿付能力等多重因素仍然对投资布局构成挑战。

千亿增量险资将涌入A股市场

1月23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对于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同时,重点引导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据浙商证券研报显示,商业保险、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等四类保险保障资金,在悲观、中性、乐观三种情景假设下,预计将合计带来入市资金的增量规模分别为0.45万亿、0.81万亿、1.07万亿元。

在此背景下,市场也格外关注这部分增量资金将流向何方。据了解,不同于早年间险资青睐地产板块,近两年,险资举牌标的更为分散,多集中在基建、银行等领域,而细究之下,可以发现,虽然行业不同,但上述公司都有一个特性“高股息”。

从1月23日市场反应来看,高股息板块的资金流入明显,同花顺数据显示,保险板块涨幅达5.14%,位居当日“榜首”,主力净流入高达4.34亿元;银行板块涨幅达2.43%,位居当日“榜眼”,主力净流入高达15.14亿元。

千亿增量险资将入市

作为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的生力军,险资获得了一系列入市政策的支持。

1月22日,中央金融办、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

方案明确,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及实际比例,以提升商业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的参与度。

方案印发后,国新办迅速在1月23日上午9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对此,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很多人已经进入了过年模式,但大事不过夜,更不能过年,所以我们只争朝夕。”

在发布会上,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对于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此外,2025年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将在2025年上半年落地,资金规模将不低于1000亿元。

从数据来看,将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是一笔可观的长线资金。若以每年新增的保费收入计算,据五大上市险企近日陆续公布的2024年保费数据显示,合计保费规模2.84万亿元,同比增幅约为5.3%,同比保费收入增长约为1400亿。

据方正证券研报,假设保费增速0%~10%、投资A股比例15%~30%,以新增保费测算,考虑到每年大型上市头部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接近2.5万亿元,预计这将为A股市场带来3700亿至8300亿元的增量资金;以新单保费测算,每年大型上市头部保险公司的新单保费规模接近6000亿元,预计这将为A股市场带来1000亿至2200亿元的增量资金。

此外,据招商证券测算,中观情形下2025年保险行业资金运用余额增速约为10%,对应规模约35万亿,若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提升至14%左右,对应增量约为7000亿。

除了商业保险资金外,在会上,吴清也表示要重点引导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进一步加大入市力度。

据浙商证券测算,商业保险、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这四类保险保障资金将增加入市的力度,按悲观、中性、乐观三种情景假设下,预计此四类资金合计将带来入市资金的增量规模分别为0.45万亿、0.81万亿、1.07万亿元。

推动资金入市的背后

事实上,去年险资已经开始加码权益类资产。据统计,2024年,险资举牌次数达到20次,举牌方包括紫金财险、长城人寿、瑞众人寿、新华保险等8家保险机构,涉及华光环能、无锡银行、城发环境、江南水务等多家上市公司,举牌次数和被举牌上市公司家数均创下2021年以来新高。

此外,据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第三季度保险资金运用情况显示,9月末,险企在股票上的投资明显增加,财险公司股票与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金额合计为3131亿,比第二季度增加了66亿,人身险公司这两项投资金额合计为37524亿,比第二季度增加了2933亿。

然而,在资产配置方面,债券投资仍然是险资的主要方向。三季度末,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的债券配置余额分别为14.23万亿元和7961亿元,占比分别为49.18%和37.27%。而三季度末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的股票配置占比仅为7.55%和7.05%。

保险公司对权益资产的配置仍然不足,可能是由于其权益投资面临较多的限制所致。比如,此前保险公司执行的周期考核。据了解,我国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考核主要采取年度考核方式,而“短周期”的考核与险资“长周期、稳定性高”的特点并不适配。

东莞证券研报显示,由于股票、基金等权益类资产波动性较大。因此,在年度考核制度下,险企面临较大的考核压力,权益投资配置的积极性较低。与此同时,年度考核容易导致部分险企过分关注短期收益,并产生频繁交易、追涨杀跌等短期行为,无法充分发挥长期资金的优势,不利于保险行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此外,由于险企开始陆续执行行业新会计准则,更多的金融资产将会被计入FVTPL,使得利润表的不确定性大幅提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资金对权益类资产波动性的容忍度。因此,建立与险资特点相匹配的长周期考核,或有利于促进险资提升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

在此背景下,1月22日,《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对此,民生证券表示,拉长考核周期,有望真正拉长投资周期,匹配长期资金属性。

除了受到考核周期的限制之外,险企在投资权益资产方面还面临偿付能力的制约。根据保险公司多项指标,划分为八档设定权益投资比例。偿付能力充足率越低,投资上限越低,若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其权益类资产的投资余额不得超过上季末总资产的10%。此后,每提升50个百分点,上限增加5%,直至350%以上可达45%。

在“偿二代二期”的影响下,保险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承压,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也面临一定压力。数据显示,在“偿二代二期”正式启用前,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均值分别是232.1%和219.7%,而到2024年三季度,这两个数字分别降至197.4%和135.1%。

为了引导险资入市,2023年,金融监管局将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风险因子从0.35调整为0.3,投资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风险因子从0.45调整为0.4。此外,去年12月末,金融监管局还将“偿二代二期”的过渡期延长一年,直到2026年执行。

高股息依旧吃香?

随着保险公司权益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市场也逐渐重视险资活水将流向何方。

近两年,险资举牌标的更为分散,多集中在基建、银行等领域。细究之下,发现虽然行业不同,但上述公司都有一个特性“高股息”。比如,被举牌的华光环能、无锡银行、城发环境、江南水务,截至1月23日,股息率分别为4.98%、3.50%、2.02%、2.34%。

事实上,保险公司聚焦高股息公司或与新会计准则实施有关。当权益资产被计入FVOCI时,其公允价值变动不必计入当期利润表,而是进入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并且在持有该权益资产期间,所获得的股利则会被计入投资收益,进入当期损益。

因此,保险公司普遍调整股票资产的配置策略,增加配置高股息资产并计入FVOCI。比如,新华保险就曾表示,2024年公司权益投资围绕绝对收益目标,加大了高股息策略的投资力度。去年11月,新华保险同时举牌上海医药、国药股份,此举或有助于新华保险“利用”新金融工具准则将FVTPL转入FVOCI,从而缓释股价波动带给利润表的压力。而新华保险也表示,“国药股份、上海医药两家公司都具有高股息率特点,契合险资长期投资理念。”

此外,作为第一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机构的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联合发起的总规模500亿元的鸿鹄基金,就投向了高股息的伊利股份和陕西煤业。截至1月23日,伊利股份股息率为4.35%,而陕西煤业股息率高达7.15%。

总体来看,据招商证券统计,截至2024年6月末,上市险企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FVOCI的股票规模合计为3552.2亿,较年初净增965.4亿,在股票的占比较年初增长5.4个百分点至27.6%。

事实上,近期资金加速流入高股息板块。根据同花顺的数据,1月23日保险行业以5.14%的涨幅领涨市场,位居当日榜首,并录得4.34亿元的主要资金净流入。银行板块紧随其后,涨幅为2.43%,排名第二,且主要资金净流入达到了15.1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股息资产之外,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也紧跟国家的产业方向,特别是新质生产力和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

近日,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寿资产”)发起设立“中国人寿-北京科创股权投资计划”,规模50亿元,投向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2023年,国手资产还以118亿元的投资,间接成为中微半导体、上海超硅等十余家集成电路龙头企业的股东。

未来,随着政策限制的逐步放宽,被视为市场长期资金来源的保险资金将如何搅动A股市场,令人拭目以待。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