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何以讽今?

看过一个有点扎心的段子: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喜欢穿越剧,所不同的是美国都是向未来穿越,星球大战之类的;中国都是向古代穿越,步步惊心之类的,一个没有历史,一个走不出历史。
我们是有着强烈的厚古薄今传统,一提古代那都是政风和畅,古朴厚重,越是久远越是这样,皇帝尧舜,禹汤文武,都是圣贤之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天下为公。再一提现在,动辄就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哪哪看着都不顺眼,这大概就是距离产生美的原因吧,生活在当下,人们更容易记住当下的不幸和困苦,而很难记住快乐和和顺。
于是便老喜欢拿古代的事来说今天的事,普通人这样,文人也是如此,此所谓借古讽今。当然,“讽”不能轻易理解成讽刺,而是“用含蓄的话指责或劝告”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如此,邹忌哪里敢讽刺齐王呢,他只是通过自己的故事来使齐王明白一些道理而已。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一首怀古诗词,怀古是为了讽今,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你便会明白这一点。
南宋宋宁宗即位,当时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败。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企图通过伐金建立一场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这位主战派元老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和标志。
宋宁宗嘉泰四年,朝廷任辛弃疾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弃疾虽被起用,但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想北伐而又不能认真准备。所以他对当时的局势深感忧虑,于是开禧元年66岁的辛弃疾时在镇江任上就写下了这首词。
辛弃疾预感到今天这场北伐很有可能会遭遇当年宋文帝那样的惨败,于是就用了宋文帝刘义隆的典故,以期来提醒韩侂胄认真准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渴望着能够建立像霍去病“封狼居胥”那样的不世之功,于是率军北伐, 结果却是北望敌军大败而归。
当然,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韩侂胄本身北伐的目的就不纯,如今又草率准备,急躁冒进,后来果然一败涂地,就连自己的项上人头都成了南北议和的筹码了,可悲,可恨。
刘义隆和韩侂胄都算不得英雄,于是志在收复北方山河的辛弃疾想起了孙权(孙仲谋)和刘裕(寄奴),这两位是英雄啊。先说孙权,“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是仰慕孙权的,三分天下,英雄无觅。再说寄奴,那更是不得了,出身寒微,崛起于行伍之中,终于成就一番英雄霸业,“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英姿勃发,势不可挡。
这两位是英雄,只可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没赶上,而今时无英雄。
可叹,像孙权和刘裕这样的英雄没能遇上,反而只是遇上了像韩侂胄这样的草包,但就是这样的草包,自己也只是被拉出来当一面旗帜,未被信任与重用。辛弃疾回想自己投靠南宋力主收复北方河山的四十三年,突然觉得自己很像当年的廉颇,想呐喊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可是又有谁替自己上达心意呢?
这四十三年也是被荒废的四十三年,如今自己已经66岁了,再不北伐,不仅自己可能看不到了收复河山的那天了,更重要的是北方沦陷区的人民恐怕早已麻木,忘记故国,安于异族统治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殷鉴不远,就在目前。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没机会了。
这首词中每一个典故都是在说自己或今天,每一段怀古都是为了讽今,只是没人去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