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数理化学渣,我对姜萍在高等数学考试中是否存在作弊行为无从置评,因为这大大超出了我的认知射程。如今,北大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博士袁新意观点文章填补了专业领域的质疑空缺,其逻辑缜密,抽丝剥茧的行文,为公众怀疑提供了直接证据,点出了敞口破绽。
事实上,自“17岁在读中专女生闯入阿里全球数学竞赛12强”新闻视频爆火之后,姜萍便再未现身接受采访。面对一众媒体,其所在学校及老师王闰秋给出的理由是“全力备考决赛”。
但当决赛完成之后,姜萍仍遭雪藏,未再公开现身对外发声,这便使我开始重新审视该起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因为,如果成绩绝对“保真”,那么姜萍完全有理由霸气回应一系列质疑,为圆梦浙大添柴造势。如果心中没鬼,那么这种把自己藏起来的做法便有违常识。
进而,我重新点燃好奇,翻找出姜萍唯一受访视频(最初版本),从媒体伦理视角切入,发现了一众疑点。
首先,姜萍受访流畅度很低,全程卡顿,多次出现吐字困难。如果你注意观察姜萍生硬的微表情,她很像是在背诵早已准备好的回答内容。当然,不排除该媒体将采访提纲事先给到过姜萍,但后者似乎是在严格按照底稿作答,生怕言多有失,不敢越雷池半步,于是表现出努力回想、磕磕绊绊的受访状态,全无沉浸享受成功喜悦的松弛感。例如将“百思不得其解”念成“百般不得其解”,将“我觉得没有做的价值”念成“没有做的代价”,有时连自己都忍不住捂嘴笑场。
特别是在将“服装制图”念成“服装设计制图”后,她再次捂嘴纠错,对自己的受访状态流露出不满,并进行深呼吸调整,显得相当煎熬。
受访全程最为外界诟病,也是破绽最大的一处错漏,便是将谢惠民的“数学分析”念成了“数学方面”(后来阿里巴巴发布的第二版进行了修改)。这显然超出了口误范畴——就像你不可能把常用“新华字典”说成“新华方面”。显然,姜萍对该书并不熟悉。
而20年媒体采访经验告诉我:但凡深耕小众赛道的专业人士,都会对专业知识掌握纯熟,受访表达游刃有余。而姜萍大概率对高等数学领域缺乏了解,表述平庸,缺少自身代入感——如说出“我觉得兴趣和努力都很重要,因为光有兴趣的话,还不行;你不努力,你又学不上。要是不努力的话,你光有兴趣的话,这也是没有什么用的”这种车轱辘话(我推测是忘词了)。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对其考试名次的怀疑。
值得一提的是,因姜萍爆得大名而出尽风头的指导老师王闰秋,近日也低调神隐,未再对外发声。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接受某家乡酒企的赠酒。视频画面显示,王闰秋面对企业慰问表情木讷,面无悦色。
此外,涟水县(姜萍家乡)政府官网最新态度也颇耐人寻味。在6月28日回应“姜萍事件已经造成严重的信用危机,建议立刻调查清楚,并召开发布会”的网友建议时,官方表示“目前正在调查办理,后续我们将及时告知办理情况”。
这或许表明:相关调查程序已经启动,官方已经实质性介入。
北大教授发了个博文就成直接证据了?一些个所谓的专家学者不好好搞学术研究净一天到晚沽名钓誉瞎调扯。人家小姜同学既然参加了决赛那就等结果出来就一切真相大白,比任何回复都具有说服力。她现在需要回应一群苍蝇吗?
鸡蛋里挑骨头,别人只有17岁!没有经历过社会的险恶,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心智等,稍微差点怎么了?等决赛成绩出来就知道,那个伪君子都出来道歉了,你还怀疑个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