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对奥运的认知,已经配不上民众的见识

人艰郑道是沧桑 2024-07-28 20:03:10

巴黎奥运会的一大感受是冷清,我在朋友圈几乎看不到媒体之外的朋友转发该话题。

随机询问了一位非媒体朋友的奥运体感。她说就只关注了中国队自带空调床垫参赛的新闻(后官方辟谣)。她还补充了一句“自顾不暇,忙着挣钱”。

我的粗疏观感,也在新加坡媒体《巴黎奥运会中国遇冷 分析:民众对奥运关注回归理性》的报道中得到映照。报道中,36岁的上海市民杨佳琳受访时表示,比起奥运,自己更关注退休年龄调高这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她说:“人民的幸福感提高了,才会关注奥运这类精神上的东西。”

除了上海市民,一位北京大爷的讲话近日也在网络热传。其通透的“人间清醒”,也打通了坊间共情。北京大爷说:“现在老百姓主要是考虑经济问题,自己生活问题,很多人对这(奥运会)已经不感兴趣。他生活都受影响了,你让他琢磨那个去?那跟他又没有直接关系。好了又怎么样?拿了金牌又怎么样?没拿着又怎么样?我不是还找不着工作吗?”

要不怎么说,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我还注意到,中国媒体人对奥运报道“唯金牌论”的固化思维,已经逐步落后于民众持续升维的认知。

事实上,我自2004年初入职场便意识到,中国媒体对奥运金牌有一种近乎病态的迷恋。如今,20年过去了,媒体报道依然沿袭着“斩获首金”“冠军故事”“跟美国较劲攀比金牌总榜”的老旧叙事套路,这让新闻呈现依然是迂腐刻板的“胜者为王”,少了达人内心的“人文关怀”。

可以说,中国媒体对奥运的认知,已经配不上民众的见识。

正如北京大爷视频里说的那样,“现在老百姓都看哲学书了,思想每天都在变化,在往高层次前进,不是老停留在几十年前了,欣赏层次、讨论话题都提高了。”

民众已然了解:金牌不是你的饭票,金牌霸榜者也不是你的榜一大哥,金牌浇注的金砖并不会铺就你生活的金光大道。

今年初,我从一家公司离职后,在家歇息了一段时日。期间,请一位从镇江赶赴南京面试的前同事吃饭。餐桌前后两桌食客都在谈论“裁员”“赔偿”和“出路”,整个餐厅似乎只有端盘子的服务员是唯一拥有工作的打工人。

这种沉重难言的氛围下,食客只会对自身处境感到难过,而不再会对中国队痛失金牌感到难过——民众更愿意把怜悯留给自己。别人的悲伤已与我无关,兴趣本身是多余的,理想本身也是多余的。

已经圆润离开的高晓松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的田野。”

但,这句话成立有一个前提条件——首先得保有“生活”。

0 阅读:2

人艰郑道是沧桑

简介:掸去愤世土,化身理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