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
但不可否认的是,外表精致的女人更受欢迎。
在婚外情案例中,我们分析男人背叛的原因,告诉一些原配姐妹,既然觉得挽回可以让自己过得更好,那就先从改变自己的外形开始,毕竟肤浅的男人还是占了绝大多数,这样不是为了取悦男人,也是为了重塑自我。
可有些原配姐妹对此不屑一顾,这种态度的背后有一定的心理成因。
经过研究发现,那些不讲究吃穿、不爱打扮的女性,其实有着同一类父亲。
董卿的父母是复旦大学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从小对她的教育就很严苛。
一次,董卿的父亲发现她在镜子面前臭美,晚上就召开了“家庭批斗大会”,他指着桌上的菜毫不客气地说:“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有时间不如多看看书。”
还有一次,董卿的母亲给她买了一件新衣服,董卿穿上开心地展示给父亲看,谁知却迎来冷冰冰地一句:“衣服有什么用?女孩要靠才华吃饭,穿再漂亮也没用。”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董卿从小就被耳提面命地教导,“做事要刻苦,读书要认真”。
童年时她不理解父亲的严厉,甚至怀疑过自己不是亲生的,长大后的她成了央视名嘴,终于懂得了父亲,也理解了所有的父母:
“现在回想,父亲让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对。我认同我父亲的教育方式,虽然我当时受了很多委屈,但我现在回想起来,没什么不好,他让我成为一个内心很强大的孩子。”
心理学家荣格曾提出了“父权情结”,他认为:父亲作为女儿成长中的第一个异性榜样,在她们的人格发展和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这说明,女孩会下意识将父亲的评价内化为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
董卿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学会了用才华和能力去诠释自己的美。
但我们同样不要忽略了,她在成长过程中也在不断修正这种理念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进入亲密关系时、在公开场合亮相时,能恰如其分地装扮自己。

有位原配姐妹遭遇了老公的背叛,她很会赚钱,家庭的日常开销都是她来;她对公婆很好,像对自己亲生父母一样;她是打理家庭的一把好手,家里换桶水都是自己上……
他嫌弃妻子平常的行事作风像个男人,跟自己一样理个寸头,穿搭经常是大T恤,牛仔裤,没有一点女性的特征。男人的外遇对象是一个长头发,大波浪的女人。
咨询师告诉妻子,既然选择了挽回婚姻,就从改变自己的外在形象开始,展现自己内在的脆弱。
可这样的改变对妻子却极为困难,与她从小接受的教育理解不相符。
父亲想要一个儿子,一直都没如愿,从小就将她当儿子养,她上树掏鸟窝,越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父亲就越是开心。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长大,她的个性就如同“假小子”一般,很容易交到朋友,却也留下了很多负面影响,性格强势,不轻易展示自己柔软,极端的固执,不肯改变。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当一个人的外在表现与内心感受一致时,她便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很多女性觉得保持自我个性很重要,但有时自我个性伤人又伤己。
当自我个性与亲密关系冲撞时,如果说你还想要保留关系,改变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适时的改变自己不是媚男,而是互相的磨合和成长的必经之路。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们曾设计了一个实验:让一组女性穿泳装,另一组穿毛衣,然后进行数学测试。
结果显示,穿泳装的女性成绩显著低于穿毛衣的女性。
这说明:过度关注外表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在其他领域的发挥。
很多不讲究吃穿、不爱打扮的女性有自己的节奏和标准,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打扮得体,什么时候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当中。
然而,还有一些不讲究吃穿、不爱打扮的女性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经常性的邋里邋遢、不修边幅,固执地不肯接受身边人提出的友好建议。
石墙易毁,心墙难拆。如果一味地固守思维的高墙,只会不断地闭锁自我,原地踏步。
不是这个世界偏心,而是美好的人或事物本来就让人心生向往。
在这个“看脸”的社会,虽然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长相,但我们可以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
真正的魅力不是单一的外表或内在,而是一种内外兼修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