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无奈,精心准备的饭菜被印度掀桌,产业链去中国化天方夜谭

热情的小狐狸 2025-03-25 04:23:20

如果说最近在国际上最为活跃的国家,美国想必是“当仁不让”。从2025年1月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的新动作频频,大有要给当前国际局势“洗牌”的意思;尤其是在对华政策上,美国的态度日趋强硬,种种手段也看似“一招紧似一招”:

从贸易限制到加征关税,再到控制投资和技术封锁,甚至于计划产业链“去中国化”,其每一步的目标,都不断在尝试削弱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然而,“去中国化”真的可行吗?

在这之前,美国曾经联合欧洲,将目光投向了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可是,在精心准备了数年后,欧美为印度烹制的看似可口的“饭菜”却直接遭到了印度的反抗和“掀桌”,这也让美国曾经谋划好的“去中国化”计划,彻底变成了“天方夜谭”——

一、美国的“去华政策”

2025年3月3日,美国政府以荒谬的“芬太尼”进口问题为理由,宣布对中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所有进口商品再次加征10%的关税;

可就在2月初,特朗普上台后的第二个月,美国就已经在原本关税的基础上对中国加征了10%的关税。所以,这一次在关税上的“再加码”,美国的“司马昭之心”几乎已经被摆在了明面上:

我就是在针对你中国,你能奈我何?

实际上,在近几年当中,美国在对华政策上始终是恶意满满。哪怕在特朗普还未就任的2024年10月,美国政府就曾经宣布,要在2025年进一步限制美国企业和美国人在半导体、人工智能以及量子领域等关键领域的对华投资,想要借此遏制中国在这些技术上的发展。

只不过,加征了高额关税的美国仍然“不满意”。2025年3月17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再次通过了新版本的《美国船舶法案》和港口征费政策,这其中,对华海运政策成为了其中的“重点政策”,其中包括了对中国船舶专门制定的阶梯式港口费用,最高一档甚至达到了惊人的500万美元,这一价格相当于该档型号船舶年运营利润的三倍之多!

在美国政府的官方说法里,这一政策实际上是出于重振美国航运船舶业的考量;可是实际上,结合美国2025年对巴拿马运河的言论、以及在红海地区的军事行动来看,美国政府实际目标是已经覆盖1300余个海外港口的中国海运网络,而这一目标,也是其从2020年至今一直在进行的、所谓的“去中国化”计划的一部分。

可是,时至如今,美国的“去中国化”进行得并不顺利。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生产线的问题。

早在2020年初,中国爆发新冠疫情的初期,美国政府就以疫情为借口,许以各种购房建设及搬迁补贴政策,来诱惑美国在华企业将产业线搬出中国,迁往东南亚国家;

紧随美国其后的,是美国在亚洲的两个“小弟”:日本和韩国。这其中,日本拿出了20亿美元,来诱导企业或回流或搬迁,做足了跟随美国脚步的“诚意”;

在这之后,欧洲也开始纷纷搬迁中国企业,一场浩浩荡荡的所谓“去中国化”政策开始在国际上掀起风暴——

可是,这场风暴并没能维持多久。2021年,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开始蔓延,东南亚的诸多小国“不胜疫情”,人力财力都大幅减少,许多大企业的生产线都被迫减产或者不得不关闭工厂,而那些在欧美日韩的大力推动下迁往东南亚的国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不得不重新将工厂“回流”到了当时已经稳定控制住疫情的中国,一场轰轰烈烈的“去中国化”,最终落得了一个“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

更有甚者,在之前因为种种减免政策而选择搬离中国的企业,在“回流”回到中国后,一来一回的经济损失,甚至比当初欧美日韩的给予政策补贴费用还要多出几倍,而这几倍的损失压根无人赔偿,他们只能含泪吞下苦果,而这也坚定了他们这之后扎根于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决心。

可以说,由美国牵头的这一场产业线“去中国化”,不仅没达到目的,反而巩固了中国在各大企业心目中的地位。美国政府不仅没能达到预期,甚至被“反将一军”,其中有多少恼火,就不为人知了。

二、印度自身的缺陷

早在千禧年后,中国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大步腾飞之时,美国就已经开始在国际上有意识地挑选可以成为中国“替代品”的国家。这其中,位于亚欧大陆南部的印度,以其大量低廉的劳动力,很快得到了欧美国家的青眼。

这之后,欧美的企业开始涌入印度,与之相对应的,是印度的“高速崛起”:

仅仅几年时间,印度就从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体制,转型成为了多产业为主的综合性经济体,随之而来的是欧美国家与其越来越多的贸易合作,这其中不仅包括印度“老牌”农牧业,也涵盖了军事、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一切都显得那么“欣欣向荣”。

不过,就像和其他国家的大部分合作一样,美国愿意率领欧洲其他国家,为印度带来投资与发展,也是因为有着自己的“小九九”——拉拢并操弄印度的经济,进而让印度逐渐陷入到依赖外企生存的模式当中,就此让印度和美国“绑定”,乖乖成为美国在亚洲的“棋子”。

然而这一次,美国的如意算盘却再度落了空。

在得到了外企的大量注资和贸易往来机会以后,印度逐渐发展成为了“第五大经济体”,在国际上拥有了地位和话语权;可与此同时,印度自身的缺陷也暴露无遗:

没有被完全一统的国家内部势力,种类繁多、小冲突不断的各种宗教信仰,再加上当地森严的阶级划分、巨大的贫富差距和严重的官僚主义,让印度内部的发展政策总在不停地“自我割裂”;同时,新的外企入印时,总会面临种种刁难与盘剥,更有甚者,会遭到印度“杀猪盘”式的粗暴对待——

2005年,韩国浦项钢铁公司“顺势而下”,舍弃了在中国建厂的计划,转而将目光投向了印度。按照最初的建设计划,韩国浦项投资120亿美元,由印度当地工程公司承接钢铁厂的建设项目,并于五年内竣工投产。

五年过后又五年,韩国浦项先后按照建设公司和印度政府的要求,缴纳了包括环保费、征地费等林林总总的费用,可所谓的钢铁厂仍旧“在建中”。最终,2016年,韩国浦项不得不宣布放弃该项目,只是,前期投注的早已超过120亿美元的资金,却再也要不回来了。

韩国浦项制铁固然可怜,可还有更多的企业不仅没能要回前期费用,再离开时还要再给印度“交一次钱”:

2021年,在印度接连亏损数年的美国福特汽车,准备从印度市场撤离,然而临走前,却被印度政府强令缴纳印度员工“补偿费”。最终,福特汽车不得不为每位员工补偿了五年工资,并发放了高达上亿美元的补偿金和遣散费,这才得以从印度的层层盘剥中艰难脱身。

除了栽跟头的福特汽车,挪威的Telenor电信品牌,阿联酋电信以及中国香港的和记黄埔,都在印度经历了一番“毒打”后黯然离去。而哪怕艰难地在印度站稳脚跟,各国外企还要面临另一大“难题”,那就是忽高忽低的“印度效率”:

2023年,《环球时报》就报道了在印外企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这其中就包括了印度当地工人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以及贫富差距所导致的素质问题,这些都导致了在印企业的生产效率忽高忽低,生产水平也因此变得参差不齐。

据中国台湾《工商时报》的统计,苹果品牌在印度的供应链厂商品只有五成的合格率,这其中还要多出好几天的生产时间和配送时间;可同样的产品放到中国的供应链厂,出货只需要一天时间,更有便捷的物流和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中国效率”和“印度效率”相对比,似乎高下立判。

三、结语

不得不说,在最一开始,欧美等国家确实为印度精心准备了一桌精美的饭菜,这桌饭菜固然是场针对印度的“鸿门宴”,不过也确实有帮印度发展茁壮的想法;

可是,让美国等国家措手不及的是,印度在一口吞下了数家“美味的”外企后,竟然直接“掀桌不干”,恶劣的营商环境、层层加码的盘剥与勒索,再加上各自为政的地方势力导致的政策的不确定性,让外企实在难以在印度安心驻扎。

不仅如此,“印度效率”也严重影响了印度当地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没有一个牢固的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印度尽管可以以大量廉价劳动力为“诱饵”,将外企“骗”进印度,却很难将他们彻底留在印度;

相反,有着稳定高效的基础设施、成熟的劳动力体系、完整的生产链、便捷快速的物流线路的中国市场,愈发在国际上受到更多外企的青睐。

更为搞笑的是,美国近些年对中国科技和高精尖技术方面的“围追堵截”,反倒从侧面推动并催化了中国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这之后,中国科技不再纯粹依赖进口,而是踏上了自主研发之路,日趋成熟的科技也让中国工厂的生产力变得更为快速、高效。

从千禧年至今,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挣扎”以后,美国仍旧没能如愿达到产业链“去中国化”的目的;不仅如此,时至如今,放眼全球,“中国工厂”以其快捷、便利、低价,仍旧牢牢在国际上占据着主要地位,美国的“去中国化”逐渐成了“天方夜谭”,这样的现实,让美国既恼火、又无可奈何。

实际上,在2025年1月重新上台后,特朗普就一直想在印度身上“再捞一笔”。可是,印度因为自身的问题,导致外企纷纷撤资,股价大跌,卢比持续贬值,别说取代“中国制造”,连曾经的辉煌都已经开始“摇摇欲坠”,这也让美国政府对印度格外失望。

而放眼全球,除了印度,美国一时半会儿还真没什么其他看似可以取代中国的选择,“中国制造”和“中国效率”,也在助力中国的腾飞之路,无计可施的美国政府,想来也就只能在关税上做点文章了!

回顾印度前几年的崛起和当下的衰落,不难看出,只有将经济和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地走向富强。就像中国那句古话所说,“求人不如求己”,唯有自己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而对于美国来说,或许,真正认清现实,重新评估本国产业链的政策和战略,寻找更加务实的产业链解决方案,远比借助种种政治手段强行扭转国际市场的产业链导向要来得更加稳妥可靠。只不过,膨胀而不自知的美国还要用多久才能意识到这一点,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参考

《海外网评:疫情冲击下,欧美试图“改造”经济全球化》

《淘金印度,国际企业为何接连“折戟”?》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