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陆军第60军撤编,团以上建制单位都去了哪里?

历史有小狼 2025-02-28 04:10:40

军委之令百万大裁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不得不连续扩军——直到1984年400万人。

基本上同时期的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军队人数是,苏联:1980年代中后期445万人;美国:冷战结束后精简到160万人;西德:49万人;英国:32万人;法国:46万人。

按照我国自卫防御的战略目标,与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军队确实过分庞大,并且这巨大的国防体系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负担。及至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缓和,国际环境逐渐变好,我国有了裁军的可行性。

通过裁军,我国既可以向世界传递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信号,也能够随着军队规模的缩减,把所节省的资源更多投入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从而确保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齐头并进。

人民解放军必须在现代化背景下执行军事任务,在未来战争中召之即来,来之能胜。为此,我国的军队建设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北京1985年6月,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裁军当时总兵力的四分之一,即一百万。

其中,有11个军的番号,包括第60军,将会被裁撤。一次性撤销这么多番号,可谓是大手笔,然而番号的撤销,就是对应部队的撤编,这会致使很多解放军官兵心生波澜。

部队的番号,不仅是几个文字和数字,而是军队历史和集体记忆包括荣誉的载体,也是军人退役后与原部队的重要联系纽带,就像千里之外的游子时刻要记住的自己老家的门牌号一样。

红军时期,从1930年开始确定番号的正规化,如红1方面军、红4方面军等;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番号有威名赫赫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另外还有诸多非主力的独立团与游击队编制。

在整个百万大裁军规划中,陆军第60军于1985年9月撤编,相应的番号也被撤销——这是中央军委的命令。

第60军的前身乃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于1947年在陈赓大将、王新亭上将等名将的组建与指挥下成立。其中至今依然威名远扬的部队有“皮定均旅”和“临汾旅”等。

第60军之“皮定均旅”

1946年6月,国民党蒋介石为了摧毁我中原解放区,气势汹汹,来者不善,总计调集30万的兵力,按照步步为营、重重围困的战术,建碉堡6000余座,挖战壕10万余条,企图像铁桶一样将中原解放区6万余人严密包围在鄂豫皖三省边界的200公里地区。

面对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毛主席迅速电告中原解放区:快速突围,避免牺牲,争取胜利。

中原军区拟定突围计划,以主力部队为“弃车保帅”之“帅”,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此即为实际突围方向。另遣一部向东佯装进攻,这是“车”的行动方向。

这是无奈情况下的“弃车保帅”策略,小部队牵制、迷惑敌人,为向西突围的大部队赢得突围成功的机会。

1946年6月24日,纵队司令员王树声大将,不是打电话,而是急匆匆亲自赶到皮定均将军的作战指挥部,下达了作战任务。这意味着第1旅要为大局作出牺牲,皮将军自知任务艰苦而又凶险。

在他与政委一起主持的战前动员大会上,第1旅的干部们都明白这场战斗就像在刀尖上舞蹈,必须小心谨慎。自己牺牲不要紧,而掩护大部队的任务不可懈怠。

会议决定,完成掩护任务后,快速转移至刘家冲。刘家冲,乃一座小山,坐落于两条公路的交会之处。这里林木繁茂,野草遍地,有山坡也有山沟,非常有利于我军隐蔽。

有一句逻辑悖谬的老话:最危险之处即为最安全之所。这在第1旅的计划上,显出些许道理。那两条公路是敌军运动的主要道路,敌军不会想到我军居然这么大胆,把军队隐匿在交通要道

附近。这是第1旅唯一的生机。

确定计划后,皮定均迅速向部队布置作战任务。6月26日拂晓,战斗打响,当然是国民党军队首先对我解放区发动全面猛攻。

皮定均命第1旅主力向东进击,其声势仿若要与敌军展开决战。敌军被吸引,犹豫片刻后,敌军遂向第1旅展开猛攻。

皮定均命令各部凭借事先修好的野战工事,进行层层抵抗和反击,既要缠住敌军,阻滞敌军的进攻,又要逐步向原先选定的集结地点刘家冲运动。

当天深夜,大雨滂沱,天助我也!皮定均趁暴雨倾盆之际,指示各部逐渐脱离与敌军接触,收拢部队后,在黑暗中急行军四十余公里,成功抵达刘家冲隐蔽起来。

次日清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于刘家冲近旁的两条公路持续西进,皮定均清晰地听到敌军行军的“咔嚓咔嚓”脚步声。

皮定均心中明了,此刻仅仅是计划完成了一半而已,后续的任务依旧艰巨异常,部队仍需继续向东突围穿插。一路上,敌情重重。部队或必需展开殊死激战,或必需小心绕行回避,历经千辛万苦、千难万险,终于抵达苏皖解放区。

此番突围,皮定均率领第1旅6000余人,连续作战和行军20余天,转战1500多公里,既掩护了主力部队撤退,又保全自己摆脱敌军纠缠,奇迹般地冲出包围圈,同时趁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而自身只损失了不到1000人。此乃军中奇迹,实至名归!

此战,从预案的“弃车保帅”,演变成为“保帅保车”,皮定均将军由此一战成名。第1纵队第1旅从此名扬天下,同时被赋予专有的名称——“皮定均旅”,简称“皮旅”。

1955年评定军衔之际,主席心情愉快。毕竟,这是国家对那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战将们认定荣誉、授予军衔的时刻。主席在审阅初步名单时,见皮定均拟授少将军衔,想到他在中原突围战役的功绩,旋即指示“皮旅有功,少将晋中”。于是,在我军开国将帅的行列之中,皮定均以中将军衔而赫然在列。

第60军之“临汾旅”

1948年初,徐帅在晋南地区进军顺利,只剩下孤零零的临汾城处于我军的四面包围之下。

古往今来,临汾城地势险峻,向为易守难攻之所。阎锡山早有言在先,宣称临汾乃坚不可摧之铜墙铁壁。阎锡山于一次军事会议上引经据典,讲述明末李自成兵败临汾城之事,其颇显得意,暗指人民解放军会成为第二个李自成。

阎锡山手下老将梁培璜领命镇守临汾城,在城周围新构筑了7道防线,加上临汾本就坚固的城防,敌军得意洋洋,不可一世,自认为“固若金汤”。

徐帅亲自到临汾一线,会见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新亭将军,一起协同指挥。他俩相信一定能够攻克临汾城,人民解放军绝不做李自成第二。

王将军提议,哪一个旅最先登上城墙,就授予该旅“临汾旅”的称号。徐帅略一思忖,便颔首表示同意。这对各部队是极大的激励。

王将军陪同徐帅深入最基层的连队做调查研究,与指战员共同探讨破城良策。临汾城高墙厚,而我军缺少重炮,威力太小的火炮打在城墙上只能留下一个个小坑,无法炸出一个缺口。但是,我军有足量的炸药,只要把炸药埋到城墙底下,炸塌城墙就不是难事。

为了避开城头上敌军的射击,我军只能够挖隧道——这是应对当前敌人的最好手段,采用“穿山甲”之法,钻至地下攻打临汾。

梁培璜发现了我军的意图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强令手下抓来更多的民夫,为敌军日夜不停加固工事。

在随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军与敌军展开一些列的“地下”斗争:我军向城里挖隧道,敌军朝外挖,企图截断我方地道;我方埋炸药,试图炸倒敌方城墙,而敌方设炸药企图炸塌我军的隧道。

第8纵队第23旅协同兄弟部队,奋力挖掘了多条地道,虽然少数几条被敌军炸塌,但终究有几条地道挖通直到城墙底下,用一只大棺材装满炸药,城墙被炸出一只大缺口。敌将梁培璜在爆炸声中失魂落魄,城破之时被生擒俘虏。

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接到临汾解放的捷报,十分喜悦,欣然批准授予第23旅“临汾旅”这一荣誉称号。

1948年6月的庆功大会上,“光荣的临汾旅”荣誉军旗飘扬在主席台上,这一份伟大的荣誉,由徐帅亲自授予第8纵队第23旅。

第60军之撤编与传承

原第60军的血脉能够保持延续——其番号撤销,但精神和荣誉不可撤销,必须传承下去。

第1就是光荣称号的继承。

其一,“皮定均旅”:就是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1旅,它是第60军第181师的前身,其血脉由东部战区陆军部队继承。

其二,“临汾旅”:原第60军第179师前身是晋察鲁豫野战军第23旅,194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临汾旅”称号。2017年军改之后,原第179师改编为东部战区合成旅,此旅光荣地承继了“临汾旅”这一荣誉称号与战旗。

第2是精神传承:原第60军“三不怕精神”,即,不怕任务重、不怕艰难、不怕对手,当今由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部队所继承,成为该战区陆军战斗力的重要精神来源。

第3是军旗归属:原第60军各师的军旗,如临汾旅战旗,由现役部队保存于自己的荣誉室,成为教育新战士,激励全体官兵的重要教材和力量源泉。

关于第60军的撤编,总体上,其主要部分归入新成立的第1集团军、第12集团军,部分单位保留至今,以合成旅、装甲旅等新型的现代化的武装力量形式存在并且传承原第60军的光荣基因。

首先是军直属单位的调整。

独立存在的工兵第3团,完成整编的军炮兵团团部和通信营,以及合编后的炮兵第66师与第60军高炮团,此三者皆被划归至第1集团军。军直工兵营不作整编,径直划归第12集团军。非作战单位南京军队老干部休养所与359医院,转交给江苏省军区。

其次,涉及师级与团级单位的调整事宜。

第178师,师部改编为第1集团军炮兵旅旅部,原炮团也归入该炮旅,然后在进一步的整编中,融入东部战区陆军。

第179师被调归第12集团军建制,之后逐步发展成为东部战区第71集团军合成旅的核心力量。

第181师和坦克第10师被编入第1集团军,而第181师于日后演变为武警机动师。

炮兵第66师与高炮团合并,兵种专业维持原样,而后组建成第1集团军高炮旅。

另外,被撤销的单位有,原第60军军部、第178师师部与第532/533/534团,坦克第38团。

第60军虽然撤编,番号不复存在,但它的基因已经融入相关兄弟部队,它的传统和荣誉已经由接续的单位传承。

军旗飘扬,军魂永恒!

1 阅读: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