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某法院审理了一起特殊案件:单身母亲李平(化名)为让12岁女儿考入“全国顶尖大学”,长期逼迫孩子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未完成作业便实施殴打、烫伤等暴力行为。经社区报警、法院多次干预后,李平仍不改正,最终被撤销监护权,女儿由外婆抚养。
矛盾焦点:
父母能否以“教育”为由体罚子女?
何种程度的教育暴力会丧失监护权?
其他亲属如何合法介入保护孩子?
⚖️法律分析:家暴与监护权撤销的认定标准根据《民法典》第36条及《反家庭暴力法》,监护权撤销需同时满足“严重损害身心健康”与“拒不改正”两大要件。结合本案与司法实践,常见情形对比如下:
本案判决核心逻辑:
身体伤害证据:2次轻微伤鉴定、医院记录、社工调查报告;
心理伤害评估:孩子出现焦虑、厌学等心理问题;
改正可能性:法院已发人身保护令,母亲仍继续施暴。
⚠️ 家长自查清单(符合任意1项需警惕):
▫️ 因学习问题每周体罚超过3次
▫️ 造成淤青、烫伤等身体痕迹
▫️ 孩子出现恐惧上学、自残倾向
步骤二:固定证据链(⭐️关键!)证据类型及取证方式:
救济途径对比:
Q1:爷爷奶奶发现子女家暴孙子,能否直接带走孩子?
▫️ 结论:不能私自带走,但可立即向社区、公安机关报告,同步向法院申请“临时监护措施”(依据《民法典》第36条)。
Q2:父母被撤销监护权后,孩子学费谁承担?
▫️ 结论:原父母仍须支付抚养费。如拒不支付,新监护人可起诉追索(参考《民法典》第1085条)。
教育方式合规清单时间限制:小学生每日额外学习不超过1小时(教育部规定);
惩戒红线:禁止使用工具击打、长时间罚站、辱骂人格;
心理干预:发现孩子情绪异常时,须在7日内寻求心理咨询。
律师提醒教育焦虑不是暴力的挡箭牌!父母需牢记:
✅ 身体伤痕、心理诊断报告可直接导致监护权丧失;
✅ 学校、社区、妇联均可介入家暴事件;
✅ 调整教育方式永远比法律追责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