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路过一糕点店门口,看见里面好多人。这个店,由于位置不是太有优势,平常生意也就一般。今天为啥这么多人呢?是出新品还是有什么活动打折啊?我很好奇,决定进去看看,顺便给我婆婆买点她爱吃的桃酥。

走进店里后发现,还和往常一样,没有上新品种,也没看到什么特别的。因为我进店晚一些,自然就排到后面去了,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我只有等他们买完才轮到我。我就站在后面边上,看他们前面都买什么。
看了半天,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前面好几位阿姨,他们买的桃酥还有别的一些,统统要求服务员5个装一个盒。他们没人都是这么要求,服务员好像有些不高兴了,但依然面带笑容,说到:“这样卖给你们,盒子都快用完了,下次再这样盒子得收费了!”

我纳闷,为什么非要5个装一个盒子呢?盒子挺大的,平常不都是一个喝醉装不下再装另一个吗?说是买回家分着吃,也没必要严格按照5个装盒吧。尽管很好奇,因为都不认识,我也不好意思问。
“要无糖的,一斤,跟他们一样,5个5个装盒,再要......”
“要什么无糖,一般的就行”,一位阿姨话还没说完,另一位叔叔插话了。
“到底要哪个?”
服务员举着夹子的手停在了半空中,不知道该夹有糖的还是无糖的。
“无糖的”,阿姨嗓门提高了八度说到。
“分那么清干嘛,有糖无糖不都一样?”这时,那位叔叔明显有点生气了。
“那就无糖吧,真是一辈子拧惯了,懒得给你争......”
那位刚才喊着不要无糖的叔叔妥协了,气汹汹地往边上退了两步。
“我妈以前就吃无糖的.......”
从他俩的对话中,明显可以看出,这两位争论无糖有糖的叔叔阿姨是夫妻俩。
经常来这家店购买的人都知道,他们家桃酥味道不错,但有糖和无糖单价一样,实则价格有差别。普通的不管糖的还是咸味的,是买一斤送半斤。而标着无糖的,买一斤就是一斤,不送的。相比之下,无糖的就贵了一些。
好半天过去了,他们终于买完了。我也听明白了,他们是买去上坟用的,5个5个装一盒,可能是祭祀用品的讲究吧!但是,祭祀用品也讲究有糖无糖吗?这个我真不懂。
记得我外婆,有几年外公生病花光了继续,眼看着儿子们一天天长大,转眼到了该取儿媳妇的年龄了,可家里一穷二白,加上那两年连续天旱,庄稼收成不好,外婆忧虑得整天吃不好睡不好,大病了一场后,开始烧香信佛,连着吃了20多年的素,一滴油腥都没有粘过,更别说各种肉类了。但是,自从外婆去世后,无论是外婆忌日,清明,还是春节祭祖,按照老家的习俗,我舅他们都会带上干碟子,就是用小碟装上的肉类,一般会有熏猪肝,还有像猪头肉之类的,类似于下酒菜那样的。
还有每年吃年夜饭的时候,饭菜上桌摆好后,都会先祭祖,再吃饭。每当这时,我就他们总会说,老人家20多年吃素受苦了,啥好吃的也吃着,现在条件都好了,该吃就吃,该喝就喝。
孝道文化,这时我们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祭祀用品,好像是每个地方都用不同的讲究。随着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前传统的香烛、纸钱、鞭炮,逐渐被鲜花、糕点,水果取代了。
但像前面叔叔阿姨一样, 争论要无糖有糖的,我还真是头一次见。不过我觉得,从阿姨一句 “我妈以前就吃无糖的.......”可以看出阿姨对她母亲生前饮食习惯记忆游戏内,对母亲充满无限的思念。
清明节马上到了,你们那地方清明都有什么习俗啊?欢迎评论区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