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绿卡回国科研,曾落选院士后,称永不参与评选,真相曝光

砚台纪实 2025-03-31 10:34:43

文|砚台纪实

编辑|砚台纪实

前言

院士是某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在中国,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而饶毅作为行为和认知的分子机理领域的领军人物,研究成果数不胜数在美国学习期间便已经享负盛誉,回国后也推动研究领域大幅度进步创新。

如此人物又为何宣称永不参与院士评选?这其中到底是沽名钓誉还是另有隐情呢?

在美成就

在我们的发展史中,一直都有赴美学习的先例,小小年纪赴美留学,在自己学成的时候便回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而今饶毅也是如此。

一九六二年在江西出生的饶毅从小便热爱学习,而且悟性很高,所有东西一点就会,成绩也是名列前茅,妥妥的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新中国恢复高考后的次年,饶毅参加高考,他汲取首届考生经验,准备充分,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医学院。

大学的几年时光,饶毅过得异常充实,他不仅顺利斩获学士学位,在研习医学的过程中,更被生物学研究的魅力深深吸引,一头扎进了这片充满奥秘的领域。

很快他便意识到,现有的学识无法满足自己对生物学的探索渴望,深造的念头在心底愈发强烈。

本科毕业后,凭借着对知识的热切追求和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头,饶毅成功考取上海第一医学院,也就是现在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拜入著名神经药理学家张安中门下,正式开启了学术进阶之路。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于深度与广度而言,皆非本科时期所能企及。

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饶毅虽欣喜地察觉到自己专业能力显著提升,可他也敏锐地意识到,与顶尖水平相比,自己仍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前方还有漫长的道路等待他去跋涉。

然而以国内当时的条件相比与国外还是落后了很多,抱着对以后病人负责的想法,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以及和导师商量之后,决定出国深造。

经过不懈拼搏,饶毅成功走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大门,继续投身神经科学领域攻读博士学位。

且不说加州大学在学术领域声名赫赫,仅就其拥有全球顶尖的神经学专业而言,这般得天独厚的学术环境,便为饶毅的学术成长提供了丰沃土壤。

置身于这国际一流的学术氛围里,饶毅如海绵吸水般,学识与见识呈爆发式增长。

在切身感受到国外的巨大领先之后,饶毅决定在国外多待一些时间,尽可能的多学一些东西,好回国为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因此在博士学业完成后,便去往哈弗大学攻读博士后,并辗转美国多所高校任教,深入的感受学习美国的教育模式以及学术成果。

在此期间,饶毅于国际顶级刊物《自然》《科学》发表诸多学术论文,可谓前途一片光明。美国政府亦向其提供绿卡,企图挽留他留美效力。

然而在种种外在诱惑下,饶毅心中仍不为所动,他的念头就是和钱学森等众多前辈一样,学成报国,即使美国政府软硬兼施,也无法撼动回国的决心。

回国任教

本就在国际享有盛名的饶毅,在一回国便直接成为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为了让中国科研能够更好的发展,赶超世界各国,饶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推翻了传统的学习模式,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仅仅过去数月,北大的研究生氛围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一切向好的同时,饶毅也看到了很多令其气愤不已的事件,竟然有许多知名学者为了一些虚衔便进行学术造假。

甚至已经白发鬓白的院士天天围着平平无奇的毛头小子,为了科研经费,不惜舍弃自己的老脸对其低三下四。

这般风气彻底触怒了正在大力推行改革的饶毅。他下定决心整治,而后联合好友施一公将事情披露,还写信给相关领导详述情况。

令其没想到的是这一声明却没在国内学界打出一丝波澜,这一事件对其备受打击,对于现状也有谭嗣同当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之感。

参选并落选

怀揣着对推动国内科研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期许,饶毅于2011年决定参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

彼时的他已然是学术界的一颗璀璨明星,顶着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等诸多光环,在国际知名学府如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学院、东京大学等频繁开展学术报告,声名远扬。

然而在筛选过程尚未开启时,饶毅身边就有朋友善意提醒:“老饶,你就这么毫无‘动作’地准备参加竞选吗?可别怪我没提前跟你说,要是不采取点行动,这次评院士可悬啊。”

饶毅抬眼望去,只见一些同事拿着精心准备的大小礼盒,穿梭于各个相关场所,忙得不可开交。

但他对此却嗤之以鼻,内心笃定凭借自己过硬的学术实力,评上院士应是水到渠成之事,因而对这些 “小动作” 丝毫不为所动。

8 月 17 日,中科院网站公布了 2011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饶毅竟在首轮筛选中 “意外” 落选,这个结果犹如一记重锤,让饶毅难以置信。

毕竟他在神经科学领域深耕多年,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无论是从哪方面来看他都比入选的一系列人贡献更为突出。

在这次评选中,饶毅的落选也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加之一同发声明的施一公也同时落选,外界纷纷猜测,他的落选或许与他平日里对现有科研体制的直言不讳的批评有关。

饶毅一直以来都秉持着对科学纯粹的热爱和追求,多次公开呼吁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反对学术不端行为,这使得他在学术界成为了一股特立独行的 “清流”。

但也正因如此,或许触动了部分人的利益,从而招致某些势力的不满。

面对落选结果,饶毅没有选择沉默,他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一篇言辞恳切的文章,明确表示从今以后不再参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竞选。

他在文中写道,自己参选是出于对中国科学院早期杰出科学家的敬重,以及对现有院士在其回国工作后给予支持的感恩。

然而,此次评选经历让他深感失望,他感觉自己遭受了不公的待遇,经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自此以后不再参与院士的评选。

饶毅的这一决定和言论,又在学术界掀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对他的勇气表示赞赏,认为他敢于直面学术评选中的不良现象,为维护学术净土发声;也有人觉得他过于意气用事,放弃参选意味着错失了为学术界做出更大贡献的机会。

但无论外界如何评价,饶毅都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深知科学的意义在于探索真理,而非追逐头衔,用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去造福更多的人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他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教学工作中,致力于为我国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推动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科学家的初心与担当。

结语

饶毅,以放弃美国绿卡毅然归国的壮举,彰显拳拳爱国之心,一心投身国内科研事业,试图为祖国科学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可在院士评选这一关键节点,却因种种缘由遗憾落选,随后宣称永不参与院士评选,这一抉择无疑是对当下学术评选不良现象的有力抗争。

他的经历,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科研环境中复杂的一面,既凸显人才归国奉献的珍贵,又揭示评选机制存在的弊病。

借此事件我们不仅思考为何大比例的清华北大顶尖学子远渡重洋留在外国,虽然我们不认同这些学子的做法,但是我们是不是本身从制度上也应该做出一些改变。

希望未来学术评选能回归纯粹,让科研的价值得到更公正的评判,莫要凉了众多学子的报国之心。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科学网新闻——2011年8月19日——饶毅专访:不要院士荣誉对我个人影响不大

0 阅读:8

砚台纪实

简介:何来人间惊鸿客,只是尘世纪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