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对手下官员的要求极为苛刻,实施的刑罚也极为严苛,甚至很多在人们看来都是在故意刁难。
也因此,许多人都怀疑朱元璋这除了对官员的不信任外,简直是精神有问题。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对官吏的矛盾心理
朱元璋对官吏有着一种复杂矛盾的心态:
朱元璋起于毫末,年轻时当过游方和尚,在参加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亲眼目睹元朝政治的腐败与官员的贪暴专横,对老百姓所受的官员的欺压深有感触。
朱元璋少年时家乡曾发生过一次瘟疫,老百姓接二连三的死去,但当地的官员非但不设法拯救,反而只管随意摊派赋税、横征暴敛,一点也不管百姓死活。
正如朱元璋所说:“朕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故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贪污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
可见,朱元璋对官吏的“恨与不信任,并不是其做皇帝以后才产生,而是早在“民间时”就已经萌发。
而且,朱元璋称帝后明白腐败的官员的统治是其政权与统治秩序稳定的一大威胁,更加深了其对官吏的这种不信任感。
朱元璋虽然对官吏有“恨”和不信任,但又不得不依赖他们。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心存一种急切的“救世主”心态,急切的希望恢复残败的社会经济,改变混乱不堪的社会秩序,力图治理出一个“海字宁谧,民乐雍熙”的社会。
而要实现这样的社会状态,仅靠朱元璋一个人肯定不行,非得依靠不同等级的众多的即使是腐败的官吏不可。
朱元璋就曾说:“此弊(指吏治之弊--引者注)不革,欲成善治,终不可得。”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朱元璋意识到欲“善治’却不得不依靠弊端从生的官吏体系。
朱元璋对官吏,一方面有着深深的不信任,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靠他们,其对官吏的心理就是这样一种充满着“爱”和“恨”、“恨铁不成钢”的矛盾与纠结的状态。
朱元璋对官吏的矛盾与纠结的心理状态,是其重典治吏的心理根源。重典治吏是朱元璋矛盾心理综合作用的结果。
年轻时所亲见的官吏的贪墨及不作为的形象,深深的印在朱元璋的心中。换言之,官吏的负面形象早已占据着朱元璋的内心。他恨官员,恨官员的残暴与无情。
无疑,这种自小就形成的对有关官吏的看法和观念,在其一生中始终占据着支配地位,并决定着朱元璋吏治政策的选择。
既然许多官吏无法实现自我约束或者根本不想自我约束,那么必然要依靠强有力的外部力量来约束他们。而严厉的刑罚是一种快速且低成本的手段。
所以一旦朱元璋可以掌控官员的命运,就必然对那些涉嫌贪墨的官吏毫不留情,重刑以惩之。
可以说,对这些案件的处置,个人的心理感情成为朱元璋判断是非的重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涉嫌贪墨”和“已经贪墨”便没有实质的区别。
“朱元璋对一些案件的处置,不仅带有很强的君主感情色彩,而且充斥着彰显刑威的目的,具有明显的滥杀性质。”[《大诰》中设置的严刑峻令,有的罪情相同,却分别处以几种不同的刑罚,前后自相矛盾,就可看出其立法与司法带有很大的个人感情色彩和主观臆断性。
如上所述,朱元璋在不信任官吏的同时又不得不依靠他们。所以肇始于这利“不得不依靠”的无奈,改善与提高官吏体系的素质与质量,便是朱元璋的一种内心的心理诉求。
朱元璋也希望有一支勤政廉洁的官吏体系助其实现政治理想。因为腐败的官僚体系不但无助于其政治目标的实现,反而会危及其政权与统治秩序。
这种内心诉求与朱元璋对官吏的“恨”的心理感情是一对矛盾,但也非常容易糅合,因为这两种心理感情对实现其自身的所要求的外部措施可以是同质的高压措施。
综合以上所述,重典治吏措施根源于朱元璋的内心心理,是其对官吏的两种不同的心理感情综合作用的结果。
病态的自尊
朱元璋的自卑心态与他的出身有很大关系。朱元璋是有史以来出身最为卑微的皇帝,他出身于农村最底层,家境贫寒,很小的时候就去地主家放牛放羊,还经常遭到地主们的打骂,父母双亡时“贫不克葬”。7]可以与之相比的只有刘邦,但是,刘邦毕竟还是个亭长出身。
朱元璋对其出身内心是非常在乎的,甚至可以说是其一块心病,这从其言行就可以看出来,为了给其卑微的出身“镀金”,朱元璋曾一度想攀附宋代理学大师朱憙为其先祖,但又怕弄巧成拙只好放弃。
)朱元璋反复强调自己的出身和奋斗史,经常把“朕本布衣”“匹夫”“起自田亩”等词挂在嘴上,但又不许其他人提起,若提起,惩罚便会随之而来。
朱元璋脆弱与自卑的心态还与其年轻时曾在皇觉寺当和尚这一人生经历有关,对当过和尚这件事朱元璋一直心存芥蒂,时刻提防别人提起、谈论这件事。
故而,朱元璋非常忌讳与和尚有关的词语,如秃头、光、生、僧以及与此发音类似的词语。
朱元璋对和尚非常的信任,礼遇有加,一些和尚、僧道人员入朝为官,有的甚至还进入朱元璋身边的亲卫特务机构,成为特务机构的首领,负责监督、监视文武百官。
酒醒之后,德成惊恐之极,匆忙剃掉头发,靠装疯卖傻才保住性命。
朱元璋年轻时的苦难经历深深烙印在朱元璋的心里,况且青少年时期是人的一生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朱元璋在那样的一种环境中成长起来,心理上的自卑也不可避免。
自尊是人类的高级需要之一,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中因为某些事实而长期存在一种自卑心理,或者内心的自尊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那么他(她)一定会自然而然的采取诸如通过言论或行动等方式,直接或间接的掩饰自己的自卑心理或满足自己对于自尊的心理的需要。
这是人类基于一种心理防卫的本能的反应。即使作为君主的朱元璋也不例外。
如前所述,朱元璋的内心确实存有一种自卑的心态,而且这种根源于自己的出身与苦难经历的自卑心态一直挥之不去。
从前述朱元璋的言行可以看出,朱元璋在极力的掩饰自己的卑微的出身以及通过反向作用满足自己的自尊心。可见朱元璋对自尊有着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
但问题是朱元璋并不是普通人,而是掌控天下的君主,这种身份会赋予他满足自尊心的极大的便利性,因为可供他选择的手段与方式是众多的,即使是严厉与极端的手段。
这种满足自尊心的强烈的心理动机与实现这种动机的手段的便利性便不谋而合了,而手段与方式的便利性乃是根源于其君主的身份。
所以,朱元璋这种强烈的自尊心需求与其君主的身份及独尊地位也就相融合了。这种自尊的实现要依靠君主的身份,换言之,“君主的身份”本身就是满足自尊心的一种手段。
而且,君主可以利用最为极端的手段维护自尊。也就是说,君主的身份成为实现自尊心的“最高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