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他仍在全心全意为组织与人民而努力工作着。他的夫人多次劝说他休息一下吧,他笑笑,摇摇头,认真告诉夫人:“我们的责任就是为人民为组织而工作,不工作的话,要生命有什么用呢?”
他即是开国上将,一生为家国无私奉献,至死无悔的傅秋涛。
傅秋涛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母亲生育7个孩子,傅秋涛排行老大。他的父亲投身革命,在一次和敌人作战中,壮烈牺牲;二妹惨遭敌人折磨,无辜丧命;小妹妹由于家中缺钱少药,无力医治,早早病故;二弟和三弟则在父兄的影响下,也走上革命道路。
傅秋涛的少年时光,是非常艰苦又不幸的。他只读了半年书,就不得不辍学归家,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母亲肩膀上的重担。他砍过柴、放过牛,也曾在富裕人家当劳工,赚取微薄薪资补贴家用。
1925年,傅秋涛在一次偶然机会下,加入雇农工会,和钟期光相识,结下深厚情谊。转年,当叶挺的北伐军先遣团进入傅秋涛的故土平江后,傅秋涛毅然放弃所有,选择加入,开启属于他的革命生涯。
钟期光曾在回忆录中评价老友傅秋涛,说在傅秋涛的身上,能看到一股非常明显的革命“蛮劲儿”,他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只要下定决心,就有十分坚定的执行决心,促使他不达目的不罢休。
事实上,傅秋涛确实是一个如此坚韧的革命战士。
有一回,组织要求傅秋涛率队东进,执行钳制比我方强大数倍的敌人的任务。傅秋涛毫不犹豫接下这个任务,不畏强敌,连夜行军,在次日拂晓时分,借助漫天大雾,避开敌人轰炸,顺利攻克临江,歼灭敌人在南昌附近的两个营,并集中兵力,与敌人展开血战,彻底把敌人击溃,完成牵制敌人的工作,策应萧克部北上,没有辜负组织对他的信任。
又有一回,傅秋涛临危受命,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担负起指挥作战的重任。他很清楚,那个时候,他和战士们的处境相当危险,一不小心,便会被多于他们数十倍的敌人所歼灭,因而必须加强谨慎,小心防备!
而敌人也的确抓住我方心底防线面临崩溃的时机,向我方发送大量诱降信,让部分又累又饿,意志不够坚定的同志产生动摇。傅秋涛及时察觉不妥,召集大家,揭露敌人的阴谋,鼓舞士气。
他说:“别觉得敌人心慈手软,实际上,这是他们的阴谋!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和敌人战斗到底!就算只剩下一把枪,一个人,我们也要打出去!对我们而言,冲出敌人包围,就是胜利!大家谨记,我们如今,只能前进,没有任何退路!”
当天晚上,他即亲自带领大家,借助漆黑夜色,成功完成突围!
曾相娥是傅秋涛的原配夫人。她和傅秋涛一样,也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有一位思想开明的父亲。曾父并未因为曾相娥是姑娘,就忽视对她的教育,相反,曾父特别重视女儿的学习情况,即便家中经济拮据,也坚持要送曾相娥去学校读书,并鼓励曾相娥一定要好好学习,别辜负父亲对她的期望。
在父亲的支持下,曾相娥果然十分珍惜上学的机会,认真刻苦,成绩优异。
也是在学校里,接触到革命思想的曾相娥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她将自己想投身革命的念头透露给父亲,却惊讶发现,曾父已先于女儿一步,加入革命团体!
父女二人相视一笑,愈加坚定革命信念。
和很多那个时代的农村姑娘一样,曾相娥在父母的安排下,早早和当地的一个男同志结婚。可惜她的丈夫生性老实胆小,无法理解妻子对革命的坚持,与曾相娥产生隔阂,最终分手。
1934年4月,在组织的安排下,曾相娥去到傅秋涛身边工作,两个志同道合的人在朝夕相处中产生浓厚情谊,决定携手共度此生!他们在战友的见证下,结为夫妻,从此开始并肩作战。
1935年,敌人集结大量兵力攻打傅秋涛夫妇所在平江,敌强我弱,我方人员不幸落入敌人包围圈中。那个时候,曾相娥已身怀有孕。傅秋涛为保存组织力量,艰难做出突围决定。他将马让给夫人曾相娥,谁知,在第二次突围时,敌人一眼看到坐在马背上的曾相娥,将她击落到地。
鲜血瞬间染红曾相娥的衣衫,卧倒在地,动弹不得的曾相娥望向担心看着她的丈夫,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向傅秋涛大喊道:“别管我啦!你责任重大,赶紧带着大家走吧!”
说完,又害怕自己落入敌人手中,猛地向河道翻滚,在波涛汹涌的河水中壮烈牺牲。
那一年,曾相娥只有22岁。
曾相娥的牺牲,让傅秋涛非常悲恸,但他也很清楚,曾相娥选择牺牲自己的原因,他很快整理好情绪,带着曾相娥未能实现的那份心愿,继续在革命道路上奋力前行!
1940年,大批敌人向傅秋涛所在父子岭进犯。那是一片群山起伏的地区,傅秋涛提前得到情报,命令战士们在附近构筑工事,打算一举将敌人消灭。
战斗很快打响,傅秋涛先是命令一个连的力量守在某地,掩护我方撤退;接着从北侧牵制敌人,指挥主力和敌人展开激战。
那场战斗持续8个多小时,以我方的胜利结束。捷报传到群众耳中,大家都很兴奋,筹集大量食物,送来部队,感谢战士们的付出与奉献。
月余后,敌人再一次集结大量兵力,直扑云岭。傅秋涛又奉命迎战,歼灭敌人数百人。不久,叶挺来到前线,指挥作战,傅秋涛奉他的命令,故意在山谷间放开一个口子,瓮中捉鳖,予以敌人严重打击。
其后,傅秋涛率队乘胜追击。追到泾县时,敌人被我方攻势吓破胆子,弃城而逃,傅秋涛顺利夺回县城,成功粉碎敌人阴谋。
1941年,一场损失惨重的战役在皖南拉开序幕,而傅秋涛却是此战中,唯一率队突围出来的将领。
彼时,傅秋涛带领的纵队是左路纵队,在战斗打响第三天,就由于电台被毁,和组织失去联系,只能独立行动。他们在一次会议中,确定正确突围方向,并坚定执行,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
之后,由于敌人加大兵力,傅秋涛不得不做出化整为零,独立突破,轻装上阵等决定,甚至为了减轻负担,忍痛将周岁的女儿送给老乡抚养,叫妻子陈斐然留下照顾伤员。
在大家一致努力下,傅秋涛和汪克明等人艰难化装突围成功,又争取到青洪帮门徒的帮忙,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重回新四军的怀抱!
当陈毅等人见到傅秋涛时,简直惊讶极了!
可很多年后,傅秋涛再和家人们说起此次突围,却绝口不提自己的功劳,他说:“正是群众们的帮忙,群众们对组织的支持,以及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才让我们死里逃生!”
不过,如果深入研究这次突围,就会发现,这一次突围成功,同样离不开傅秋涛的用人得当。若非他在危急时刻,听取汪克明的建议,在关键之际,做出分兵突围、组建精干队伍的决定,恐怕后果不堪设想啊!
同时,这一次突围成功,也和傅秋涛始终坚持和群众在一起有很大关系。正因为他对群众好,所以群众愿意在他陷入危机时,无私伸出援手,帮助他脱困。
在傅秋涛的回忆录中,记叙着这样一件感人的故事。那是发生在红军转移期间时的事情。一次偶然,某个将士将一把枪落在某位群众家中,群众发现后,立刻拿起枪,背上自己的孩子,去追赶红军队伍。
途中,有敌人发现这位群众,向他攻击。群众的孩子不幸中弹夭折,群众的身上也多了很多伤口,可哪怕如此,群众仍坚持追赶红军,直到将枪归还战士们。
后来,这位可爱可亲的群众,还是牺牲在敌人手中。
而这位群众之所以如此对待红军,甘愿为红军付出自己与孩子的宝贵生命,就是因为他非常清楚,红军是真正的人民队伍,是在为人民做事,唯有和红军站在一起,才能赢得革命胜利,看见和平曙光。
解放战争中,傅秋涛继续奋斗在战争最前线。他参加过鲁南、淮海等战役,立下无数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傅秋涛依然非常记挂民兵群众,每年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深入民兵群众中关心他们的情况。他也关爱着老区的人民。曾率团回到故土平江,慰问那里的老区人民,举行追悼大会,纪念牺牲的烈士们。
1978年,在组织的安排下,傅秋涛担负起编写民兵历史的重任。那个时候,他已是年迈的老人,但为了收集更多资料,他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坚持走访多个老革命根据地,亲自完成准备工作。
1980年,初稿工作告一段落。原本,傅秋涛可以暂时放下忙碌,安心静养。可他认为,自己既然接下这个任务,那就不能倏忽偷懒,硬是不顾医生和家人的劝阻,强撑病体,亲自修改初稿。
他好像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更加争分夺秒地工作着。夫人看不下去,时不时就会唠叨他过于拼命,傅秋涛并不生气,只是笑笑,说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
1981年5月,傅秋涛第三次住入医院;同年8月,74岁的傅秋涛在北京病故,真正做到,为家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参考资料:
《智勇双全的开国上将傅秋涛》
《火红青春绽芳华——曾相娥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