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的亡国泪——史可法死守扬州,抵抗外敌,清军破城,屠戮百姓

雁玉历史 2025-04-08 06:00:34

1645年四月,南明将领左良玉带着数十万大军从武汉向东进发,声称要清除朝廷内部的奸臣马士英和阮大铖。当时,史可法正率军驻守泗州,负责保卫明朝的祖陵。

五月初,清军豫亲王多铎在归德府集结重兵,沿着汴水一路向东南方向进攻泗州。南京朝廷为此召开紧急会议,部分大臣建议加强江北防御,因为清军的威胁日益严重。

然而,内阁首辅马士英却站在皇帝身旁,怒斥这些大臣:“你们这些东林党人,借加强江北防御之名,实际上是在为叛逆左良玉铺路!如果清军来犯,我们可以考虑议和;但若是左良玉这个‘逆贼’来了,我和皇上必死无疑!”弘光帝最终采纳了马士英的意见。

随后,马士英下令让史可法放弃长江防线,转而防范左良玉。

于是,奉弘光帝之命,史可法日夜兼程抵达南京附近的燕子矶。得知黄得功已击败左良玉军的消息后,他略感欣慰,准备入京觐见皇帝并探望母亲。

然而,马士英等人担心史可法入朝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便怂恿弘光帝下达手诏:"闻清军南下,爱卿不必入朝,速回扬州处理军务。"史可法无奈,只能返回扬州。

临行前,史可法写下《燕子矶口占》一诗:

归家难见母,咫尺似天涯。

泪洒矶头处,滴落沉江底。

此时,清军已占领徐州,并分兵围攻盱眙和泗州。

盱眙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一旦失守,清军可从东南直抵淮安,从正南直逼扬州,从西南径达浦口。如此一来,盱眙若失,扬州将面临三面受敌的危险局面。

史可法心急如焚,立即檄调黄得功、刘泽清等镇兵马前来支援,并亲率部队奔赴盱眙。

四月十二日,史可法刚在天长稍作休整,便收到盱眙守将降清的消息。他急忙计划支援泗州,但刚出发便又传来泗州守将投降的确切情报。史可法悲愤交加,只得带领部队紧急赶往扬州。

豫亲王多铎率领清军南下,虽兵力有限,却势如破竹,一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

然而,他心中却充满疑惑:为何明军如此轻易放弃抵抗?在占领盱眙和泗州这两处战略要地后,多铎变得更加谨慎,担心这是明军设下的诱敌深入之计,于是下令暂缓进攻,整顿部队以作休整。

此时,降清的许定国却显得格外积极,他极力劝说多铎趁胜追击,不要给明军任何喘息的机会,直接进兵扬州。

多铎对此犹豫不决,他认为江北地区正值雨季,道路泥泞难行,地形复杂多变,贸然深入极有可能遭到史可法的埋伏。

见多铎迟疑,许定国当即跪下禀告:“王爷,我对这一带了如指掌,周边环境十分熟悉。如今明军的江北防线已形同虚设,原本驻守于此的四镇兵马,黄得功与刘良佐两部已被调往长江沿线对抗左良玉,仅剩刘泽清一部及高杰残部。而这些部队内部人心涣散,早已丧失斗志。若王爷当机立断,我愿为先锋,竭尽全力为王爷效劳!”

多铎听罢,觉得言之有理,遂决定挥师继续南下,直逼扬州。

消息传出后,传闻许定国引清军攻打扬州是为了替睢州之役复仇。此话一出,高杰旧部人心浮动。

高杰的外甥李本深受到副将吴胜兆等人的煽动,竟裹挟高杰遗孀邢氏及其幼子,纵容士兵在城内大肆劫掠一番后,逃离扬州,转而投奔寿州。

倘若当初史可法接受高杰之子的跪拜,认其为“义父”,或许高杰部下的将士会因这份“父子之恩”而甘愿为其效命。然而,在这兵荒马乱之际,众将无主,又认为史可法对他们并无厚恩,最终选择在紧要关头背弃史可法而去。

高杰的部将李成栋驻守高邮,得知旧友们纷纷撤退后,也赶紧带着部队逃离。高杰麾下士兵的大规模撤离,让南明又失去了一道关键防线。

高杰的残余将领们计划渡江逃往南京,但马士英迅速命令郑鸿逵封锁江口,并开炮阻击,造成不少高军伤亡。

叛将许定国引领清军一路畅通无阻,顺利抵达扬州城下。

然而,行军过于顺利反而让许定国心生疑虑,他开始担心:难道史可法另有隐秘部署,故意诱敌深入,准备将清军全歼于此?

经过一番纠结思索,许定国建议与他一同担任先锋的满将汉岱暂时停留在扬州附近的斑竹园,观察局势发展,等待多铎大军主力的到来。

此时,扬州城内的史可法正忧心忡忡时,忽然得到消息:运河中出现大量明军战船,原来是刘泽清从淮安率部前来。史可法大喜,亲自前往码头迎接。

但出乎意料的是,刘泽清等人拒绝登岸,只在船上大声宣称他们并非来援救扬州,而是要去南京“勤王”。实际上,刘泽清见盱眙、泗州失守,内心恐惧,便借圣旨之名,带领部队向南京方向撤退。

史可法闻讯后勃然大怒,当即质问刘泽清:“左良玉的部队已被黄得功击溃,哪有什么圣旨让你前往南京?”面对质问,刘泽清哑口无言。

沉默片刻后,刘泽清声称要返回淮安驻守。对于救援扬州并在此地拼死效力的要求,他是坚决拒绝的。于是,这支本应是南明精锐的部队,就此扬长而去。

在收到史可法的求援信后,确实有几支部队赶来支援,例如兵部主事何刚、左都督刘肇基、副总兵庄子固以及职方郎中黄日芳等人。

然而,这些将领麾下的士兵数量极为有限,即便将各部兵力相加,保卫扬州的明军总人数也不过万余人。倘若刘泽清对明朝尚存一丝忠诚,并愿意留下部分兵力,那么扬州的防御形势必将大为改观。

四月十八日,清豫亲王多铎亲自率领主力抵达,后续部队也相继赶到,最终在扬州城下集结了十五万大军。

当清军主力尚未完成最后集结之时,明将刘肇基曾建议史可法趁敌不备,派遣部队出城背水一战,以图扭转局势。然而,史可法本人并不精通兵法谋略,他推辞道:“锐气不可轻易尝试,应当保存实力等待敌人自溃。”就这样,一次难得的战机被白白错失。

扬州旧城西门一带地势低洼,城外有高丘耸立,俯视全城,防守极为困难。史可法凭借对大明王朝的一片赤诚之心,主动承担起这一险要地段的防御任务。

城外高丘之上是明朝阁臣李春芳家族的墓地,那里长满了高大的树木和灌木丛。部下多次劝说史可法派人砍伐这些树木,以防止清军利用其隐蔽兵力或架设火炮。

然而,史可法却表现得十分迂腐,他认为破坏功臣的坟茔是不义之举,因此拒绝了这个建议。这一决定为后来的防守埋下了隐患。

当时,清军用于攻城的大炮尚未运抵,所以他们暂时没有贸然发起进攻。

多铎屡次派遣使者携带书信前来劝降,最多的时候一天竟派出了五位使者。但史可法始终坚决拒绝,他焚烧来信、驱逐使者,表明自己绝不投降的决心。

史可法深知扬州最终难以守住,早已抱定以身殉国的信念。于是,他将跟随自己多年的副将史德威召入室内,希望收他为义子,并托付后事。

史德威极力推辞:“大人您为国捐躯,我理应随您赴死,又怎敢偷生!”

史可法向史德威深深一拜,说道:“我为国而亡,希望你能为了我活下去,好好赡养我的母亲。”无奈之下,史德威含泪接受命令。

随后,史可法写下五封遗书:一封给母亲,一封给妻子,一封给叔父兄弟,一封交给史德威(证明他成为史可法的嗣子),还有一封写给清朝的多铎。同时,史可法嘱咐史德威:“我死后,希望能够葬在太祖皇帝身旁。如果无法实现,就把我葬在梅花岭吧。”

史可法致多铎的遗书简短而沉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百姓安危的深深关切。他希望清军能手下留情,莫要伤害无辜:“败军之将,何言勇;负国之臣,何言忠。身殉封疆,恨犹未了。若能保全骸骨,归葬钟山之侧,求太祖高皇帝明鉴此心,则心愿足矣!”

四月二十一日,史可法写给母亲与夫人的绝笔信,更是展现了大英雄内心的苍凉与决绝:

北兵于十八日已围扬州城,至今尚未进攻,然人心已散,难以收拾。(我)早晚必死,不知夫人是否愿随我去?如今世道,生亦无益,不如早作决断。请太太(母亲)勿忧,须托付四太爷、大爷、三哥(叔父、兄长等)悉心照应。至于岹儿,听天由命吧。写至此处,肝肠寸断。

同一天,甘肃镇总兵李栖凤与监军副使高岐凤率四千余人号称“入援”。然而,二人并非真心救援,而是另有图谋,企图挟持史可法投降清军以求富贵。

当晚,二人进入大营试图劝降史可法,却遭到严词斥责:“扬州乃我应死之地,汝等若贪图富贵,自便便是!”见劝降不成,这两个叛徒于二更时分斩关而出,拔营逃离,并诱骗护饷的几支明军一同出城投降清朝。这一举动无疑让扬州局势雪上加霜。

二十四日,清军从泗州运来了红夷大炮。试射一炮,炮弹直飞扬州府堂,轰然落地,震得全城人心惶惶。自此,清军围攻愈发猛烈。

二十五日,清军如潮水般涌来,密集进攻。史可法下令开炮反击,一举击杀数百清兵。然而,多铎勃然大怒,亲自督战,命令用巨炮猛轰扬州城墙。

在史可法的感召下,守城明军奋勇抵抗,杀敌无数,城下尸横遍野,堆积如山。清军不顾伤亡,踏着同伴的尸体向前冲锋。

最终,两名清兵率先登上城头,守军士气崩溃,清军蜂拥而入,扬州失陷。

见局势已无可挽回,史可法命副总兵庄子固将自己杀死,以保全名节。

然而,庄子固不忍下手。史可法遂拔刀欲自刎,却被庄子固与一名参将合力拦住,刀刃仅划破衣衫,鲜血染红官服。随后,史可法又转向义子史德威,请求他为自己了结生命,但史德威同样难以割舍。

无奈之下,众人护送史可法逃离城楼,企图趁清军尚未完全控制全城之际,从小东门突围。

然而,当一行人抵达东门时,发现那里已被大量清兵占据。正欲折返,却不幸被清军察觉,箭矢如雨般射来,庄子固等人当场中箭殉难。

危急之中,史可法高声询问史德威:“攻城主将是谁?”

史德威答道:“是豫亲王多铎。”

于是,史可法挺身而出,大声宣告:“我乃史督师!”

在激烈的战斗中,清军士兵显得十分惊愕。通常情况下,陷入绝境的敌方高级将领都会隐藏行踪,很少有人会主动暴露自己的身份。

然而,一名心怀富贵的汉人清兵张鹰,见此情形立刻冲上前去,挥刀砍杀了数名充当史可法护卫的明军士兵,随后将史可法生擒,并押送至南楼城上,面见豫亲王多铎。

多铎此前并未见过史可法,于是传唤之前被俘并投降的史可法幕僚杨遇蕃前来辨认。

杨遇蕃一见到史可法,便毫不犹豫地向多铎点头确认,此人正是史可法本人。

史可法淡然一笑,说道:“我主动投案被擒,只为求一个光明磊落的死法,绝非假冒之辈!”

多铎听后对史可法肃然起敬,以宾客之礼相待,并好言劝说道:“我们曾多次致信先生,希望您能归顺大清,但先生始终未予回应。如今先生已竭尽全力报效明朝,完全履行了一个臣子的责任,实无愧于国家。若先生愿意为我大清平定江南,必当授予高位以表酬谢!”

史可法听罢怒不可遏,大声回应道:“我身为朝廷大臣,岂能贪生怕死,沦为千古罪人!我头可断,身不可辱,只愿速死,追随先帝于九泉之下!”

多铎继续劝诱道:“史先生难道没听说过洪承畴吗?只要投降,必定享有无尽荣华富贵!”

史可法义正辞严地回答:“洪承畴蒙受先帝厚恩,却未能以死相报,枉为人臣,是为贼!我又怎能效仿他的所作所为!”

在扬州城下,一直静默伫立的降官杨遇蕃低声劝说史可法投降清朝,以保全全城百姓性命。然而,史可法怒目而视,大声斥责道:“你父亲不过是一名校官,尚且能为国捐躯,我身为大明阁臣,又怎能屈膝投降!”

多铎听后勃然大怒,猛地向前迈出几步,拔刀指向史可法,作势欲砍。然而,史可法毫不退缩,挺身迎上前去,伸长脖颈直面刀锋,高声喊道:“来吧,来吧!给我一个痛快的死法!”他的声音坚定洪亮,气势更加昂扬。

多铎虽是杀人如麻的猛将,此刻却也不由自主地连退数步,连连赞叹:“好汉子!真是好汉子!”他再次上前试图劝降,但史可法背过身去,沉默不语。

多铎叹了一口气,说道:“既然你是忠臣,那我就成全你吧!”

史可法神色凛然,厉声回应:“城亡我亡,此乃我早已决定之事。即便被碎尸万段,我也毫无怨言。但我恳求您,扬州百万百姓不可屠杀!”

话音刚落,几名清军中的汉将和士兵冲上前去,用枪刺刀砍,将这位英雄终结于血泊之中。史可法虽死,但他的忠义之名永垂青史。

为了向主子证明自己的忠诚与勇武,那几个人在杀害史可法之后仍然没有停手。在血雾弥漫中,他们将已经倒在血泊中的大英雄残忍地肢解、剁碎,最终变成了一堆零散的尸块。豫亲王多铎的脸色逐渐变得阴沉,他沉默片刻后,下令清军对扬州展开屠城。

原本,扬州城的人口大约只有三四十万。

然而,随着清军渡过长江,沿途烧杀抢掠,无数百姓被迫逃离家园,许多人选择投奔相对安全的扬州。

当时,扬州城已经处于戒严状态,许多逃难的百姓跪在城门外哀号哭求,希望得到庇护。

史可法心怀仁慈,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接纳这些难民。于是,扬州城内的人数激增到八十余万。然而,多铎的一道命令,让这八十余万人瞬间化为冤魂!

史德威被捕后,自称是受史可法之托,作为其遗愿的继承者。多铎派出手下对他施以酷刑,试图逼问真相。

为了查明史德威的身份是否真实,多铎还派遣许定国前去验证。最终,在确认史德威并非冒名顶替之人后,多铎下令将其释放。此时,距离史可法遇难已过去了十二天。

扬州经历了十日的大屠杀,整个城市被鲜血和尸体覆盖。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由于天气炎热,尸体迅速腐烂,连辨别身份都成为不可能的事情。这场惨烈的屠杀,成为了历史上无法抹去的伤痛记忆。

一年后,史德威只能在梅花岭为史可法修建一座衣冠冢。清军占领南京后,并没有对史可法的母亲和妻子下手。

三年之后,盐城有汉人起义,打着史可法的旗号。

这一举动让清政府十分紧张,立刻拘押了史可法的家属。幸好当年亲手杀害史可法的一位清军汉将良心未泯,他出面说道:“当年攻克扬州时,我是前锋,奉豫亲王之命亲手杀了史可法。如今出现的人必定是假冒其名姓的,何必为此拘禁他的母亲和妻子!”于是,清廷下令释放了史可法的家属。

史家之中,史可法有一位堂弟名叫史可程,他投降清朝,在闲适中度过了四十年。晚年时,他还与顾亭林等人进行诗文唱和,但从不提及为国捐躯的堂兄,实在堪称斯文败类!

扬州陷落后,刘肇基将军与四百军卒奋勇巷战至死;李应魁、何刚、楼云、江云龙、李大忠等二百多位文武官员,或在搏斗中牺牲,或自杀殉国,表现得英勇不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士英先前派往高杰余部接收兵权的心腹——扬州总督卫胤文,也选择了以身殉国,坚决拒绝了清军的招降。他在城墙上指挥作战,一直血战到最后一刻。

在明清易代之际,扬州十日确实是历史上惨烈的一幕。史可法作为南明重臣,在守卫扬州过程中确实存在诸多争议之处。

面对清军进攻,扬州军民表现出英勇不屈的精神,而江北其他明军将领却大多选择投降,形成鲜明对比。

二十四万明军投降后,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清朝平定江南的重要力量,这种转变确实耐人寻味。它反映出当时部分军事将领立场转换之快,也从侧面说明了南明政权内部存在的问题。弘光政权的迅速覆灭,不仅是外部压力的结果,也与其内部矛盾和决策失误密切相关。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