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医生都建议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一点也不能吃吗?医生说清楚

涵阳观察养护 2025-03-21 14:01:4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杨文英, 陈伟. 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的新进展.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23, 31(2): 65-70.

李光伟, 纪立农.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个体化策略.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 14(3): 170-175.

赵志付, 朱大龙. 低血糖风险与血糖管理目标的平衡.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3, 39(5): 405-410.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糖?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实则暗藏玄机。许多糖友在被确诊后,医生第一句叮嘱往往是:糖要戒掉!

于是大家都以为糖尿病人碰糖就跟碰毒品一样,会立刻血糖飙升,后果不堪设想。真相果真如此吗?难道糖尿病患者真的一粒糖都不能碰?今天咱们就把这个问题彻底掰开揉碎来聊聊。

先搞清楚糖尿病是啥。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代谢紊乱疾病,主要特点是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原因不是单纯因为吃糖多,而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作用障碍导致的。胰岛素就像人体内的"搬运工",负责把血液中的葡萄糖搬运到细胞里去供能。

糖尿病患者的这个"搬运工"要么数量不够,要么罢工偷懒,结果血液中的糖分无法正常进入细胞,就堆积在血液中,血糖自然就升高了。

所以,吃糖不是导致糖尿病的直接原因,但对已经患上糖尿病的人来说,摄入过多糖分确实会加重病情。这就好比你家水管本来就漏水,这时候你还开大水龙头,当然漏得更厉害!

不过,糖尿病患者真的一点糖都不能吃吗?这种说法太绝对了。真相是,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摄入一些糖,关键在于控制总量和选择时机。

糖友们需要了解的第一个真相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最终都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无论你吃的是米饭、面条还是含糖饮料,最终都会变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只不过不同食物转化的速度和幅度不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血糖指数GI值的差异。

简单来讲,低GI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片等,升血糖的速度和幅度较小;而高GI食物如白米饭、白面包、加糖饮料等,升血糖速度快且幅度大。

所以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关键不是完全不吃糖,而是要管理好总体的碳水摄入量,优先选择低GI食物。

糖友们还需知道,适量糖分在紧急情况下可能是救命稻草。有些糖尿病患者,特别是使用胰岛素或某些降糖药的朋友,有时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头晕、心慌、手抖、出冷汗等。这时候,含糖食物或饮料反而是最快速有效的救命手段!

医学界有个著名的15-15法则:当出现低血糖症状时,摄入15克糖分(约3-4颗方糖或150毫升含糖饮料),等15分钟后再测血糖,如果仍低于4.4mmol/L,再重复上述步骤。

听完是不是感觉糖也没那么可怕了?但别高兴太早,适量是关键词。糖尿病患者吃糖要掌握几个原则:

总热量控制优先。糖尿病饮食管理的核心是控制总热量摄入,特别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量。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45-60%。这意味着不是单纯不吃糖,而是要把糖分摄入计入到每日总碳水限额内。

选择合适的糖类食物。并非所有含糖食物都一样。天然水果中的果糖虽然也是糖,但因为伴随着膳食纤维和其他营养素,对血糖的影响比纯糖要小。

而且不同水果升糖指数也不同,糖友可以优先选择火龙果、草莓、猕猴桃等低GI水果,避免香蕉、荔枝等高GI水果。

掌握正确的食用时机。如果真想尝点甜食,最好在正餐后食用,而不是空腹。因为正餐中的蛋白质、脂肪和膳食纤维会减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从而减轻对血糖的冲击。

血糖监测不可少。无论吃什么,定期监测血糖才能真正了解食物对自己的影响。每个人对食物的反应不同,有的人吃点水果血糖蹭蹭往上涨,有的人却相对稳定。

只有通过监测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饮食模式。糖尿病诊断后最重要的不是简单粗暴地完全戒糖,而是要学会科学管理血糖。这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按时服药、定期监测和定期复查。饮食管理是基础,但不是简单的"不能吃糖",而是要全面均衡。

控制总热量和碳水化合物摄入,合理分配三餐。最后,我想对所有糖友说,糖尿病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你人生的终点。

它只是告诉我们,身体需要更科学的管理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均衡、规律是关键词。不必因为偶尔吃了点甜食而自责,也不要因为"反正已经是糖尿病了"就放弃控制。

治疗糖尿病是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我们需要的是长期坚持的生活方式调整,而不是短期极端的饮食限制。许多糖友通过科学管理,照样活出精彩健康的人生。希望每位糖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与糖尿病和平共处,活出健康精彩的每一天!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