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乘客的"放松坐姿"引发高铁纠纷,劝阻演变成肢体接触。监控记录全程,警方介入调查,事件暴露公共空间三大难题:个人自由的边界在哪?拍摄取证的尺度如何把握?密闭空间的矛盾怎样化解?
咱坐高铁最怕遇上啥?不是晚点,不是盒饭贵,是碰上那种把车厢当自家客厅的主儿。上周D7594次列车上就出了这么档子事,现在想想还挺值得唠唠。
那天下午三点多,二等座车厢里坐着位穿白T恤的老哥。要说这大哥可真会享受,整个人瘫在座位上不说,愣是把光脚丫子架到了对面空座上。您想啊,三十多度的天儿,密闭车厢里飘着若有若无的脚味儿,搁谁受得了?
斜对过坐着的姑娘实在忍不了,客客气气提醒:"大哥,您这脚放座位上,别人可没法坐了。"要我说这姑娘够讲究,语气跟空姐提醒系安全带似的。可那位爷眼皮都不抬,脚丫子晃得跟划船似的,就差哼个小曲了。
事儿到这本来还不算僵。关键这姑娘掏出手机要录像,镜头刚举起来,老哥突然就炸毛了。嚯!那身手快得跟练过似的,"啪"地就把手机打飞了。姑娘手背当场划出道红印子,这动静把乘务员都招来了。
要说这老哥也是个人物,乘务员一来立马正襟危坐,脚收得比军训还标准。可乘务员前脚刚走,后脚那俩脚丫子又上去了。这么来回折腾三四趟,乘务员跑得额头都见汗了。有乘客偷偷说,这大哥怕不是跟列车员玩"猫捉老鼠"呢?
监控视频显示,从下午3:15到4:02,47分钟里这位换了八种坐姿。最绝的是有次列车员离他还有三排座位,人家愣是能提前十秒把脚收回来。这反应速度,要是用来看红绿灯,保准一辈子不违章。
民警介入后查了监控,发现个有意思的细节:冲突发生前,其实有三位乘客悄悄换了座位。有位戴眼镜的大哥收拾东西时,保温杯差点砸自己脚上,可见躲得多慌张。这事要我说,跟公交车上看见小偷不敢吱声一个道理——谁都不想惹麻烦。
铁路规章写得明白,乘客有义务维护乘车环境。可具体怎么"维护",条文上就俩字:"劝阻"。怎么劝?劝不动咋办?这学问可比做数学题难多了。现在列车上都贴着"扫码反馈",但真遇上事儿,等工作人员赶过来,黄花菜都凉了。
要说这事最值得琢磨的,是手机拍摄到底算不算侵权。去年《民法典》说公共场所拍摄不特定对象不算侵权,可要拍特写呢?要对着人家脚丫子拍呢?法律条文可没说这么细。有律师朋友私下说,这事得看法院怎么认定"合理范围"。
广铁最近在试用的黑科技有点意思。说是装了些智能摄像头,能自动识别不文明行为,用语音提醒替代人工干预。不过据试点的乘务员说,有次设备把大爷掏耳朵当成了抽烟,警报响得整列车都在找火源。
这事说到底,是个人舒服和大家舒服怎么平衡的问题。咱们坐高铁图的就是个快和稳,可要碰上个把车厢当自家炕头的,真能把人膈应够呛。现在警方还在调查,到底是按扰乱秩序处理,还是按肢体冲突算,得看伤情鉴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