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双来
1942 年秋,河北武强县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广袤的高粱地在血色黄昏的映照下,仿佛被一层鲜血所浸染,每一株高粱都像是一位沉默的卫士,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苦难与抗争。15 岁的宋双来,此刻正猫着腰,紧紧攥着那杆有些陈旧却被他视作珍宝的汉阳造步枪,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的呼吸急促而又尽量压抑着,心脏在胸腔里剧烈跳动,如同即将出征的战鼓。在他身后仅仅 30 米外,日伪军骑兵的马蹄声清晰可闻,那声音好似恶魔的脚步,一步步逼近,让人胆寒。

这已经是这个月里,宋双来第三次在同一片田野面临生死考验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河北武强县自然也未能幸免。据不完全统计,仅在 1942 年,武强县就遭受了日军大小扫荡数十次,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村庄被烧毁,粮食被抢夺。而像宋双来这样的热血少年,早早地投身到了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日军扫荡
回想起 13 岁那年,宋双来就已经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气。那时,他偶然间发现了日军用于通信的电话线,那细细的线缆在他眼中,却是日军侵略的帮凶。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怀揣着一把简陋的剪刀,偷偷摸向了日军的电话线杆。他的动作敏捷而又小心翼翼,就像一只潜伏的猎豹。每剪断一截电话线,他心中都涌起一股畅快。然而,他的行动很快被日军发现,日军恼羞成怒,在村里展开了疯狂的搜查,对他进行通缉。一时间,整个村庄人心惶惶,村民们害怕受到牵连,对宋双来避之不及。
但命运似乎在这个少年身上有着别样的安排。在被全村通缉、四处躲藏的艰难时刻,他在村里祠堂的横梁上发现了半本《论持久战》。当他翻开那有些破旧的书页,一行行文字仿佛为他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原来抗日不是莽撞,是跟鬼子比耐性。” 老人在晚年回忆这段经历时,总是会不自觉地摩挲着枪管上那斑驳的锈迹,眼神中透露出对那段岁月的深深感慨。《论持久战》为宋双来指明了方向,让他明白了抗日并非是一时的冲动和匹夫之勇,而是一场长期的、需要智慧和耐心的战斗。就如同在漫长的黑夜里,他看到了一丝黎明的曙光。
如今,当 00 后的网友们听闻宋双来的故事,纷纷惊叹:“这操作比吃鸡还秀!” 然而,亲历者宋双来记得更为清楚。那年秋收,本应是收获的季节,却因为日军的侵略而充满了危机。他藏在坟地中,四周是一片死寂,只有偶尔传来的风声和远处日军的嘈杂声。就在这时,他听见不远处传来母亲熟悉的哼歌声,那声音轻柔却又充满力量,母亲正在哄着年幼的孩子。而在那歌声背后,宋双来知道,那是全村最后一袋没被日军糟蹋的麦子。那一刻,他心中的怒火和对家人、对村庄的保护欲熊熊燃烧。在战争年代,粮食就是生命,就是希望。日军对粮食的抢夺,让无数百姓陷入饥饿和绝望之中。宋双来深知,他手中的枪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保护像母亲和那袋麦子这样的全村希望。
在与日军的三次遭遇战中,宋双来所面临的危险超乎想象。据统计,他平均每次遭遇 8.7 名日军,而在有效射程内,他的命中率竟然高达 92%。军事研究者对此进行分析后认为:“这种超常冷静,可能源于长期观察麻雀捕食的精准本能。” 宋双来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周围的自然环境十分熟悉。他常常观察麻雀在田间捕食的场景,麻雀那精准的动作和敏锐的观察力,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宋双来。在战斗中,他将这种对自然的观察和领悟运用到了射击上,每一次扣动扳机,都像是麻雀捕食时的致命一击。
2023 年清明,当年宋双来战斗过的坟地终于立起了一座无名英雄碑。碑身朴素而庄重,碑文刻着:“当 15 岁的他扣动扳机时,整个华北平原的麦浪都在为这个选择鼓掌。” 这座碑不仅是对宋双来个人英勇事迹的纪念,更是对无数像他一样在抗日战争中默默奉献、英勇牺牲的无名英雄的致敬。他们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这,或许就是最生动、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它让我们明白,如今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倍加珍惜,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爱国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