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刘文辉如果炸了泸定桥,红军可能全军覆没,他为何不炸?

墨史轩 2024-12-24 15:26:15

1981年7月,53岁的布热津斯基携带妻儿来到了第一站“军事奇迹”泸定桥。曾经对大渡河险情抱有怀疑的他感到了深深的震撼。

事后布热津斯基撰文写道:“泸定桥一战在长征中意义巨大,如果红军在炮火前畏缩不前,随后的历史可能就不同了!”

这样一个外人使者看到都会想到的事情,这么一个明显的方案摆在眼前,而在当时接受蒋介石发出阻止红军前进任务的刘文辉为何不炸桥?这样的疑问盘旋在许多人的脑海中。

接下来本文章将带领大家一起了解该事件的前后始末以及刘文辉没有选择炸桥背后的原因。

泸定桥发生的故事背景

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为了彻底将革命红军打败,花重金购买大量军事器械,集结大量兵力,并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帮助下,采取四面合围、层层推进的堡垒战术,兵分三路对红军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

我军陷入困境,此时由于担任红军最高指挥官的人决策的多次失误,雪上加霜,红军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

1935年,在生死存亡之际,为了突破国民党的包围圈,粉碎国民党要在大渡河前后夹击彻底消灭红军的想法,我军必须要在这里突破敌人包围,顺利渡过大渡河才能使红军转危为安,因此泸定桥便成为这场战争的重中之重。

此时,蒋介石率领的国民党已经在大渡河布下重重防御,由于在安顺场历史上有石达开曾在这里全军覆没,因此蒋介石认为红军不会走石达开的老路。

战略部署上将雅安以及富林作为重要战略地区,同时将川军的王牌力量第21军、22军部署在此。

将刘文辉部下第24军安排在安顺、泸定地区,负责沿河阻击。

红军一开始所做的行动也确实如蒋介石所料,攻击富林,做出不敢走石达开老路的样子,但真实的红一团已经开始向安顺场挺进。

在安顺场顺利击破敌人的阵地后,但所有船只都已经被川军毁坏,仅留下几艘顺军用来渡河的小船。

如果红军用这几条小船渡河,必然会全部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之下,给敌人当活靶子。

但此时刘文辉却选择忽略了在这里的红军,因为此前我军为了骗过敌人的侦查,将主要力量也留在富林,刘文辉认为我军没有几个人,不足以为惧,还有他们留下这几艘小船要将红军全部送往河对面,需要的时间太长,便并没有带人在河对岸增援。

于是,我方红军抓住时机,在河西岸建立战线,并派出18位勇士作为渡河先锋队,随着小船缓缓向对岸驶去,两边的气氛到达紧张状态,随着川军发现我方小船开出第一枪,双方战斗正式打响,我军猛烈的压制敌人火力,为18位勇士争取时间,很快,红军便顺利到达对岸,夺得河东阵地,为红军顺利突破包围起到了关键作用。

创造世界陆军徒步行军记录

在经过简短的整顿过后,便接到上级指令,大渡河两岸红军兵分两路,向泸定桥行进,形成夹击之势,同时给红四团下达死命令,必须在三天内赶到,两队红军接到任务后,便立刻行动。

此时,刘文辉也收到红军已突破河东阵地向泸定桥方向挺进,便立刻将调转部队力量向泸定增兵。

我方红军虽然已胜利渡过大渡河,但仍旧在危险之中,国民党的增援在红军后面紧追不放,我军两个团都身兼重要任务,红四团在向泸定桥行进过程中面临国民党的三道防线更是背负三天赶到泸定的任务。

红一团方面同样困难重重,因为刘文辉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河东地区,红一团的推进过程变得缓慢。

红四团在与突破敌人第一道防线后,本想让士兵原地休整,谁知,突然急电,让已经经过一场战斗后的红四军不得不重新抖擞精神。

原定三天的任务突然提前一天,变为两天内赶到。

在这里就必须要强调一下,从康顺到泸定的距离是320里,这路并不是平坦的土路,是320里山路,同时沿途还有敌人的防线,此时红四军距离目的地还有240里,留给他们的时间也仅有一天多。

那么可以简单设想一下,在操场跑步10里需要30分钟,那么240里就需要12个小时完成,也就是一天不吃不喝不休息才可以。

红四团在接到任务后,可以说是抱着死的决心行动的。

红四团的团长王开湘腿部受伤,已经行动不便,但他同样要求自己也一样按时赶到。

在团长王开湘的鼓舞下,红四团士兵抛开一切杂念,开始行进。

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有敌人骚扰、拦截但红四团都置之不理,一路向前。

这过程不断有士兵在敌人的冷枪下倒下,永远的站不起来。

可是这所有困难都没有抵挡住红军的脚步,此时刘文辉的川军也开始有些慌了。

因为他们开始连红四军的位置都已经找不到了。

飞夺泸定桥

刘文辉在此更改作战方案,用泸定桥来阻拦红四团,并派川军38团回防泸定,在河西阻挡红一团,来拖延时间,等待国民党援军。

红一团虽然面对敌人重兵把守,但他们选择迎难而上,直接与川军硬碰硬,最终攻破川军10团。

红一团同样轻装上阵,将所有的行李全部都丢弃,只留下枪支弹药。

川军38团在接到命令回放过程中,与河对岸的红四团隔岸同形。

但由于天已经快黑了,川38团已经打起了火把,发现对面部队后的红四团犯了难,如果偷偷前进,但如此大部队前进,必定会被对面川军有所察觉,便会暴露位置。

团长王开湘在经过思考后,也命令部下点起火把,明目张胆的前进。

川军发现对面火把后,便开口询问对面是那个部队兄弟,王开湘将此前抓获的俘虏拉了出来进行回话,说是前线撤下来的兄弟,川军便放下戒备心。

两岸的火把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远看就如火龙一样,游动前进。

此时,川军38团在和红四团同行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赶不上红四团的疾行速度,当即下令部队原地休整,只派出几十人继续前进去执行拆除泸定桥板的任务,并没有选择炸毁泸定桥。

这几十人确实提前到达了泸定桥,开始拆除泸定桥桥板以及构建防御工事。

1935年5月29日晨时,等到红四军终于赶到的时候看到的是桥西空荡荡的桥面和桥东未来的及拆除的部分以及链接桥两端的铁链。

面对如此场景,两侧悬崖峭壁,桥底是波涛汹涌的河水,光是往下望去,就让人感到眩晕,并没有震慑住红四团,他们仍在想办法解决当前难题。

川38团也在天亮赶到泸定桥,两军交火打了一天,到了晚上,红军火力更加的凶猛,让38团团长李全山萌生退意。

此时红军也采取在大渡河一样的行动,挑选出22名勇士,成立突击队。

这22名勇士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在铁链之上向前冲。

李开山见大势已去,便留一下一小队人马继续守桥,同时下令放火烧桥。

桥面的大火,让正在突击的22队员陷入更加困难的绝境中,但很快突击对长廖连珠便第一个带头冒火冲了过去,于是便有了飞夺泸定桥的经典军事行动。

刘文辉选择不炸桥的原因

那在这场号称“军事奇迹”的泸定桥之战中,泸定桥军事地位不言而喻。

那为何刘文辉并没有按照蒋介石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组织红军前进,而仅仅是拆除桥板?其原因有四。

一是源于泸定桥自身的价值,泸定桥是连接西康与四川的唯一出路,也是西康居民外出的唯一选择,炸毁泸定桥必然会引起民愤,而西康作为刘文辉的统治区,他不愿自己的统治区引起波动。

二是刘文辉并没有坚决执行蒋介石不惜一切代价的命令,从在前面的战斗中就可以发现,他们几次都可以阻挡红军前进,但他们都没有选择以命相搏,仅仅只是拖延阻挡,等待国民党的援军。

三是刘文辉有自己的私心,此时川军装备很少,他想由此理由向蒋介石要枪要弹,来充备自己的军队,据为己有,不愿付出太多精力。

四是刘文辉轻视了红军的力量与决心,在当时川军也是做了非常严谨的部署,只不过刘文辉认为把桥板拆了后期援军来了可以直接再次使用桥板,如果红军来了,桥板拆除,红军便没有办法过河。

以上的原因,都直接导致刘文辉最红选择不炸桥。

虽然刘文辉没有炸桥为我们的革命队伍留取一线生机,但取得最后的胜利还是靠我们战士不顾一切执行命令,当机立断,勇往直前,为我们的胜利赢得先机。

这场战斗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一次次的胜利,一次次的创造奇迹。

它直接代表我们当时红军的决心与坚定的信念,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斗精神。

0 阅读:78
评论列表
  • 2024-12-29 13:24

    废话连篇相信那年代你还未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