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吹捧杨贵妃,写下一首28字肉麻情诗,开篇两句几乎人人会背

墨史轩 2024-12-28 10:50:29

在唐朝盛世的繁花似锦之中,李白以其卓绝的才华横空出世,被后世尊称为“诗仙”。

他的诗歌中洋溢着豪放的精神与无拘无束的自由意象,塑造了一代文坛的独特风貌。

然而,在这位诗仙的浪漫传奇中,有一首短短的28字肉麻情诗,却展示了他截然不同的一面。

这首诗是为了赞美当时倾国倾城的杨贵妃而作,其开篇两句之优美,几乎家喻户晓,成为人们口中流传的经典。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官场梦起航

李白,作为兴圣皇帝李暠的九世孙,出身显赫的家族背景,自幼便承载着父辈们的期待和家族的荣耀。

他的父亲曾任职任城尉,在当时也算是官场中颇有地位的人物。

李白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这一切为他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诗歌并不是李白的最终追求,他真正渴望的是在官场上一展拳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李白初次进入长安时,心中怀揣着对官场的美好憧憬。

长安,这座大唐帝国的心脏,充满了无数的机遇与挑战。

李白选择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官场理想,但现实却并不如他所愿。

科考失利的打击并未使他灰心丧气,他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策略,决定通过“干谒”这一方式来谋求官职。

“干谒”,即通过拜访权贵以获得推荐,这在唐代官场中是一条相对捷径的入仕途径。

李白在长安期间,结识了光禄卿许辅乾和右丞相张说等高官,通过他们的引荐,他有机会进一步接触到更高层的权力中心。

然而,尽管李白在文学上才华横溢,这种靠关系的入仕途径并没有立即为他带来想要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官场的复杂与残酷,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让他的仕途梦变得越发迷茫。

尽管如此,李白并未放弃自己的官场梦。

他意识到,仅凭才华和关系远不足以在官场中立足,尤其是在没有实质性政治资源的情况下。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赢得更大的政治支持。

在这个时候,李白的政治理想与他的文学才华之间开始产生了更为复杂的联系。

他不再只是单纯地为创作而创作,而是开始将诗歌作为谋取官职的工具,利用它们来博取上层社会的青睐。

文才与权势的碰撞

长安城的繁华与奢靡给李白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绝佳舞台,而他的诗歌才华也逐渐引起了权贵们的注意。

开元二十三年,当春风拂过长安城,带来了一丝丝暖意,三十五岁的李白站在皇宫外的宽阔街道上,他的手中紧握着刚刚书写完毕的《与韩荆州书》,期盼着这封信能够为他打开仕途的大门。

同年,唐玄宗的西游狩猎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李白抓住机会,献上了一篇满载豪情的《大猎赋》,希望通过此文捕捉到皇帝的眼球。

《大猎赋》中,“大道匡君,示物周博”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的诗句尽显其文采,描绘出唐朝辽阔的疆土和非凡的繁荣景象。

然而,尽管他的才华被部分士人所认可,他的政治仕途仍旧未能得到启动。

于是,李白索性先将仕途放下,在后来的几年时间里,李白游历于安陆、嵩山、任城、巴陵等地,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原。

在旅途中,他写下了无数送别友人如王昌龄、孟浩然的诗篇,表达对朋友们深厚的思念之情。他在破旧的旅店里,面对烛光,频频落下忧伤的墨迹,诗行间流露出他对人生奇景的感慨与无奈。

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收到了改变命运的诏书,这是经过他的好友道士吴筠的推荐,唐玄宗终于召他进京供奉翰林。

也是在这个时候,李白做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的豪迈诗句。充

李白在翰林院的生活充满了诗意,他被命令在各种宴请和郊游中侍从,挥毫泼墨,记录着盛世的繁华。

【文章中有5秒广告,看完后即可免费观看全文。创作不易,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您的理解与支持,是我们继续创作优质文章的动力~】

有一次,在兴庆池牡丹盛开时,李白又奉命撰写《清平调》,记录了玄宗与杨玉环的美好时光。

《清平调》虽然只有28个字的诗不仅歌颂了杨贵妃的美貌,更是将她与天上的仙子相提并论,表达出一种极致的崇敬之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尤其是诗中那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虽然有些肉麻,但是最终却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句。

凭借着吹捧杨贵妃的这首诗,唐玄宗和杨玉环更加看重李白,只不过李白的工作终究是陪在皇帝身边,写写诗词,这和他想要抱负国家的愿望背道而驰,况且,他作的很多诗,都深得皇帝的喜欢,这种生活,让李白感到厌倦,他开始在宫中的空闲时光里放纵饮酒,与贺知章等友人纵谈天下,渐渐地与朝政疏远。

高峰与挫折

李白的个性洒脱不羁,这种性格在诗歌创作中或许是优势,但在官场中却是致命的缺点。

他在一次宴会上因酒醉中,因为让唐玄宗身边的宠侍高力士亲自为他拖靴子,引起了高力士的不满,这一事件后来也导致了他仕途的急转直下。

尽管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依旧赏识,但在高力士的不断挑唆下,李白的官场地位变得岌岌可危。

这场冲突使得李白在长安的仕途戛然而止,他不得不离开这座他曾经满怀期待的城市。

离开长安的那一刻,李白或许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官场梦终究是场镜花水月。

李白的诗歌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开始在诗中反思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他用诗歌诉说着心中的不甘与无奈,同时也逐渐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离开长安后,李白回到了故乡四川,开始了一段更加宁静的生活。

尽管仕途梦碎,但他并未完全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李白开始在山水之间寻找心灵的慰藉,他的诗歌创作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李白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这些诗歌中既有对山水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悟。

尽管远离了官场,李白的心中依然有着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他常常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与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得李白的诗句中既充满了激情,又饱含了深深的无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李白逐渐认识到,自己所追求的那个世界,或许永远无法实现。

晚年的时候,自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白先是被捕,后来虽然重获自由,但是只能开启了自己的流浪生活。这一时期,李白的诗歌中处处透露着“孤独”。

其中,《早发白帝城》就是在这一时期所作。

诗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道出了他人生的心酸于无奈,虽然他度过了种种困难,但是这些困难也恰恰说明了李白的孤独和无助。

尽管李白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仕途的失意反而成就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辉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