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竟然只是一堆破铜烂铁。
这么说它或许有些夸张,可在某种意义上,这么说却没有错。
因为,作为中国首批64件永远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这件名为云纹铜禁的青铜器,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堆碎得不能再碎得铜渣渣。
可即便只是一堆铜渣渣,它一样能让人过目不忘,与生俱来的那股王者之气,并没有因为岁月的腐蚀而磨灭,当它重新以完整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时,没有人不会被它的气度所震撼,老祖宗留下的的宝贝,就是这么自信。
既然如此,我们就从它现在的样子先说起吧。
乍看上去,它就是一张1米多长的长方体,器身扁平。它的上面是一个长方形的平面,中间却是空的。禁的四周和禁的四壁都用了好几层的云纹作为装饰,这些云纹全部都是用铜制作的。
最里面的铜梗比较粗且直,是用来作为整个器物的骨干,中间那层的铜稍微细一点,自下而上向两边伸出,最外面的那层铜也最细的,呈卷草状,看起来和里面的两层铜并不相干,但实际上,内中外三层铜梗相互套结,使之成为禁身的主体。
除此之外,它的前后左右,还有12条怪兽,看起来像是上古神话中的某种神兽,它们攀附在铜禁的四周,成为铜禁的支撑。
兽首有双脚,张口吐舌,挺胸甩尾,前爪紧紧地抠着禁沿,后爪则紧紧地抵着禁的内壁,好像在窥探着什么。
禁的底部还有12个虎形怪兽,一样的昂首吐舌,挺胸凹腰,但它们的作用却不仅仅是装饰,这12个虎形怪兽分布在禁的底部,前爪前伸,后爪做成管状,用来支撑整个铜禁。
在给人一种庄重瑰丽,神秘浪漫的同时,又有一种霸气十足的王者之气。
不知道是哪位工匠大师,能有这样的巧思,这样的设计和工艺即便放到今天也是大牛级别的。
根据材质和工艺,人们将其命名为:云纹铜禁。
只是谁能想到,这样一张震撼人心的铜禁,在最开始发现的时候,只是一件“光板”铜案和一堆破碎的铜渣呢?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得回到1978年的那个夏天。
此前两年间,河南驻马店地区连降暴雨,导致周边29个县市受灾,为了缓解灾情,1976、1977这两年,丹江水库都在重复做一件事情:连续泄洪—蓄洪—再泄洪。
多番折腾后,当地民众发现黑黢黢的淤泥中,出现了不少青铜器和玉器。
得到消息的考古人员很快就派出相关人员下来勘测。
但勘测的结果却出乎所有人预料,淤泥之下,竟然是一整片的古墓群,足足有10万平方米,时间可以追溯到春秋中期的楚国。
人们将这个庞大的古墓群命名为“淅川下寺古墓群”。
人们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从这座楚国古墓群里挖掘整理出了6000多件宝贵的文物,这些文物的大多数在后来,都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但是,在如此庞大数量的文物中,最让考古人员印象深刻的,却是一堆碎的铜片。
虽然,一开始看到这些铜片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东西。
“完全没有办法想象它本来的样子。”有工作人员回忆起当时发现云纹铜禁的场景,“就是个残破不堪的“光板”铜案,长方形的。其中一个边儿上还塌陷了大半拉子。整个案子裂为七八块,就像经历了一场大地震一般,也像极了震后裂变的大地。旁边还跟着一大堆弯弯曲曲的,从铜案上掉落下来的铜梗。”
说是一堆破铜烂铁,完全没有问题,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在这些碎片身上明白了什么叫做:“动人心魄”。
通过资料的翻阅和与其他文物的对比,他们断定,这些碎铜片的原型是一种罕见的青铜器:禁。
禁是先秦时期是一种专门用来盛放酒器的青铜器,模样上,很像是没有腿的桌子。它什么时候出现的,没有定论,只知道西周时期已经有了关于它的记录,但秦代以后,再没有发现用“禁”命名的青铜器。
禁的传世的数量非常少,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也只出土了三个。一件在美国,两件在我国。云纹铜禁是我国发现的第二个,虽然只是一堆碎片,但也是非常的珍贵。
但数量稀少,只是这件铜禁最不值得一提的优点,云纹铜禁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采用了一种叫做失蜡法的工艺。
失蜡法又叫(熔模工艺),是古代的一种金属铸造方法,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先用蜡制成模具,然后在外层放置材料,制作成自己想要的造型,这样做是为了整体铸形。之后再对蜡进行加热,形成空腔铸范,将加热好的液态金属倒入,等到冷却后就可以成型铸件。
这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制作工艺,对于工匠的制作技术、对金属熔点的掌握以及火力的掌握都有很大要求,在古代这种工艺一般都是用来铸造具有复杂形制的铸件。
因为工艺复杂,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社会,掌握这个技术的民族可不多。但云纹铜禁却是用失蜡法整体铸就,可见我国古人早就掌握了这一技术,并且使用得相当溜。
一直以来这一工艺都被人认为是现代西方制造业乃至西方工业崛起的温床。而在中国,关于失蜡法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唐初,一本叫作《唐会要》的书中,因为文字记录出现的比较晚,所以学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代的失蜡法铸造工艺是由印度传入的。
但云纹铜禁的出土表明,至少在公元前552年,我国的失蜡法工艺就已经相当成熟,它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
这也是云纹铜禁珍贵无比的原因,因而,将把这堆数不清的青铜碎梗分辨出谁是谁的邻居,并将它们修复成为了当务之急。
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修复好云纹铜禁,河南博物馆找到了王长青先生,他是河南博物院的高级技师,也是中国青铜器修复界三大圣手之一。
当时王老已经退休了,本可以在家安享晚年,含饴弄孙,可是面对这些残缺的铜片,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看到这堆面目全非的青铜碎梗,王老一度觉得头很大,他找来4个徒弟,仔细地对比禁的断面,铜梗的碴口,以及怪兽的位置,采用加固、雕制石膏样版、补缺配件、錾花、大焊、铸接、粘接、着色、作锈等多种方法。
1984年,60多岁的王老连同他的4个徒弟,花费了4万多元,历经1600多个日夜,终于修复好了这件西周时期的云纹铜禁,修复好的云纹铜禁,美轮美奂,一下子就引起了各界的轰动,尤其是西方国家,更是纷纷提出请求,希望我们可以让云纹铜禁在他们国家展览。
1987年,修复好的云纹铜禁第一次走出国门,前往西雅图参加《中国古代艺术展览》。不出意外,云纹铜禁的这次展览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他们无法想象,在2500 年前,中国的先人们就已经掌握了他们一直到近代才掌握的熔模工艺。
而且,在那个没有先进设备的年代,中国古人竟然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雕造出254 块“蜡模”,铸造出这样一个复杂的器物。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对着云纹铜禁赞叹不已,既是为了云纹铜禁本身,也是感叹中国人的智慧。
就在河南人翘首期盼,等着云纹铜禁回国展览时,意外发生了。
美国之行结束后,云纹铜禁先是被送到了北京,准备经北京回到河南。
当时,国家博物馆也在进行一个文物展览,他们的负责人在看到云纹铜禁后,大加赞赏,觉得它的造型和国博有的都不一样,非常独特,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想这个机会,在国家博物馆展示失蜡法的铸造工艺,就想要把云纹铜禁留在北京。
于是他们找到当时负责云纹铜禁的工作人员任常中,表达了他们想要留下云纹铜禁的诉求。任常中当时一下子就急了,他找到国博的负责人据理力争:
“我们的师傅,60多岁了,身体也不是很好,带着自己的徒弟,没日没夜的,用了4年的时间才修复好这件青铜器,好不容易对外展览了,就被送到美国去了,别说河南人了,就是我们博物馆的很多人都没见过,大家都想见一见它,可您现在又想把它留在北京,我真的接受不了,我想我的那1亿老乡也没法接受。”
话都说到这儿了,河南博物院方面的态度也很清楚了,但国博的人还是不死心,还是想要将其留下,毕竟,像云纹铜禁这样以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可不多见。
经过多次商讨后,河南博物院最终决定把同一墓室出土的王子午列鼎(一组7件)拆散,从中选了3件送给了国博,因为这组鼎的耳朵也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再加上两件其他文物,一共5件,终于将云纹铜禁带回了河南,留在了它的故土之上,并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云纹铜禁不仅是楚国黄金时代的器物,也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曾经,它见证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如今它静静地躺在陈列柜里,为千年后的我们描绘昔日荆楚大地上的风云变幻,讲述着楚国争霸中原的前尘往事。
太复杂了这纹路!古代怎么做出来的
国博还是跟你讲道理的[得瑟]
湖北博物馆有个小的,也是非常的繁杂精美,第一反应就是震撼,后来上海世博会在中国馆又叫过!
北京才有多少年的历史,不再说北京,全世界博物馆,他们藏品当中咱们多少河南出土文物,不论走私还是买卖。我们缺钱,欧美既缺文化更缺德[笑着哭]
国博讲过道理么?
古代的积木或者乐高
一看就有历屎💩价值
古代的冰箱
没强制上交吗?
想看古人智慧,挖三星堆啊,为啥不敢挖了?
太厉害了
北京算不算强迫了[呲牙笑][呲牙笑]啥好东西都想差一脚
还有司母戊鼎,还有清明上河图。。。都被扣了。。
许多过去的东西,现在已经不会做了。
鹤莲方壶
国博猛于虎
国家博物馆已经超越英法联军了
快整治考古的了
感觉国博太那啥了,好东西都想要。[横脸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