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的14万中国劳工:被英法两国遗忘的东方盟友

梦之看历史 2023-01-15 12:13:03
01

1919年6月27日,是法国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签约的前一天。在这天,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陆征祥收到了一个匿名的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把手枪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苟签名承诺日本之要求,请即以此枪自裁,否则,吾辈必置尔于死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包裹的主人是谁,他为什么要给陆征祥寄这样一个包裹,这背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故事的起源要回到100多年前的法国。

1919年,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出席了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巴黎和会,在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取消列强在中国的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等要求。可是面对中国方面的要求,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列强不但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反而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给了日本。理由是中国并未向欧洲战场派出一兵一卒,“宣而不战”,不能被视为“战胜国”。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北洋政府试图妥协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国内,一时间,群情激愤,5月4日,3000多名爱国学生汇聚在一起,喊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著名口号。后来发生的故事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在学生和工人的强烈抗议之下,原本的学生聚会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迫于国内形势,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除了国内声势浩大的抗议活动,远在千里之外的法国,也有一群几乎已经快要被遗忘的人在努力着,他们就是一战期间,被北洋政府以劳工的名义被派出去的中国军团。

02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第二个年头。2月爆发的凡尔登战役让法国失去了50万左右的士兵,而6月的份爆发的索姆河战役,又让英法两国搭进了进40万士兵的生命。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力被征去前线,后方提供重要供应的劳动力也开始枯竭,而战争却丝毫没有要结束的迹象,英法两国的人民开始变得绝望,丘吉尔甚至认为,如果在找不到更多的人力,盟军未来的下场就只可能是失败。

就在英法两国人在战场上苦苦挣扎的时候。一家名为“惠民公司”的机构在天津大经路成立了。公司的负责人是一名名叫威廉·霍金斯的英国商人,他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招聘中国劳工前往欧洲。

此时,中国正处于北洋政府成立的第4个年头,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还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都是在中国建立租借,想要瓜分与占领中国的帝国主义,无论谁胜谁负,理论上来说,对于中国被殖民的处境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加上战场又远在欧洲,所以北洋政府自然而然的采取了中立的政策。

因此所有的招募只能以民间的名义秘密进行。由于中国人的姓名有时会让英国人感到困惑,所以所有被招募的中国人都必须由派往中国的苏格兰侦探打指纹,然后在手腕上带上一个有个人号码的腕带,以此来识别他们的身份。

这些劳工主要来源中国北方尤其以山东人为主,因为英国人认为,山东人普遍身体健壮,而且山东的天气与英法相似,对于他们到达欧洲能很快的适应会有很大帮助。

招募公司以一天一法郎的工资作为承诺,在当时的中国,这几乎是是打鱼务农的10倍,对于当时没有太多机会赚钱的中国农民来说,无异于一笔巨款。因此在金钱的诱惑下,很多应征者蜂拥而至。后来,为了招聘方便,英国人索性把招募机构搬到了他们当时在山东的据点:威海。

1916年8月,第一批华工 约800人从青岛出发,他们乘坐法国轮船,从好望角绕道前往欧洲,历时三个月到达法国的马赛。后来由于德国的无限制潜艇赛不断扩大,这些劳工在渡过太平洋后,就被关在密封的货车内,穿越加拿大后横渡大西洋,经由英国前往法国。

路上的条件非常的恶劣,数百人挤在原本设计的只用于少数人的轮船上,恶劣的生活条件让700多人在途中就死于疾病。随着战争局势的逐步扩大,1917年2月24日,一艘运送中国劳工的运输船在接近英法作战海域后,遭到德国潜水艇的攻击,船上的543名劳工全部葬身大海,死亡从他们踏出国门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在他们的头上环绕。

据统计,从1916年8月到1918年11月,在中国派出的14万的劳工中,先后约有3000多人在还没有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就死于途中,成为最早为一战付出生命的中国劳工。

03

在前往欧洲的14万劳工中,在英方管理下的中国劳工约10万人,法方管理下约4万人,按照事先合同的约定,中国劳工是作为平民招募,而不是军事人员,所以他们并不会被派上战场,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在欧洲战争最残酷的时候来到欧洲。

在一开始,中国劳工们承担的都是最底层的体力工作,法国在安排中国劳工时,最多也只是把他们安排到军工企业或者其他的一些重要的工业企业,如施耐德、雷诺等公司,他们每周7天日夜工作,装载发送炮弹、燃料和食物,确保后方的物资能及时到前线战斗的士兵手中。

但是随着战争的进一步恶化,以及1917年北洋政府对德奥的宣战后,英法两国对于中国劳工的工作安排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几乎全部被投放到前线,从事挖战壕、修工事、救护伤员、修路架桥、甚至押送粮食和弹药......英国人甚至干脆用中国劳工替代了自己国家的码头工人和运输工人。让他们从事最繁重也是最危险的工作。

根据中国劳工第13营的一名叫张邦永的随行翻译回忆,他们被英军派往法国东北部挖战壕的时,实际上已经在德军的步枪设计范围之内,和敌人最近的战壕相距甚至不超过50米,而英国士兵,一直到中国劳工都挖好战壕后才会进入战地。

这些没有武器,只有铁锹和铲子的中国劳工就这样被英国人残忍的顶到了最前线上。

1918年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状态,3月21日,作为春季攻势的一部分,德国空军开始轰炸盟军在法国北部的机场,想要快速的取得胜利。德军以每分钟3000枚的速度落下炸弹,无数的中国劳工发现他们正处在火线上,避无可避:

“我们来到这里,没有人告诉我们会遭受到恐怖打击,在中国,我从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事情,展现后面有数百万的百姓,需要完成各种各样重要的战斗任务,尽管我们没有上战场,但其实与上战场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是当时一名在法国的劳工写的日记。

04

和繁重的工作与生命所遭遇的威胁相比,更让人感到心寒的却是英法政府对于中国劳工们的歧视与不公。对于英国人而言,他们从来都没有把中国当成是自己的盟友。他们以高等人自居,认为中国人和黑人一样都是所谓的二等民族,等着他们教化。

英国人对中国劳工的管理十分严格,为了不让英国公会知道政府用廉价的薪水雇佣了大批的中国劳动力。英国人对劳工的管理十分严格。

英国人对中国劳工们进行军事化管理,不让他们随意外出,对于不听命令的劳工动辄打骂,甚至直接开枪打死。

根据当地牧师范·瓦勒汉姆的日记:

一些中国营地出现愤怒的抗议,情况变得越来越糟,昨天,他们刺伤了一名英国上尉,今天在布斯朋有30多人拒绝工作,被躺在地上挨打。我经过赫维斯营地时,看到有三个劳工的手臂伸出,手脚都被绑在铁丝上,在这样的天气下肯定很不好过,毕竟现在的温度远低于零度。

仔细想想,这真的是一件非常让人难过的事情,在欧战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中国为盟军送去了14万由劳工组成的秘密军团前去西线,在那里,中国劳工们承担着最危险与沉重的工作,他们在德军的炮火中,一次次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将生命线向前推进。他们对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从潜在的失败转向胜利至关重要,可是却被他们的盟友视为劣等民族,无视他们的付出,只能享受二等待遇。

二战结束后,除了少数留在欧洲的劳工,大约有11万左右的劳工回到了中国。大约有2万多名劳工在这场战争失去了生命,但是留下名字的只有1874人,除了这些留下名字的的劳工,其余人的人生就只剩下了一串毫无意义的数字编码。

即使是这样,在战争胜利之后,他们的存在也被人为的抹去了痕迹。1918年伴随着巴黎和会的召开,一幅名为战争众神的巨幅壁画诞生了,这幅由法国多位艺术家共同创作完成的绘画上,绘制了近5000个代表人物,分别代表了参与战争的23个盟国。

美国是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加入战争的,与美国人相比,中国劳工在战争中作出的贡献要比美国大得多,因为如果不是中国劳工的贡献,在1917年的时候,英国想要保持军力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即使如此,为了表示对美国参战的感谢,画家们匆忙的清除了壁画上留给中国劳工的底稿,改成了一组手持美国国旗有型的队伍,仅仅只是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保留了一位蹲在地上的中国劳工的身影。

而在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更是无视现实,用一句战而不宣,彻底否定了中国劳工在一战中为协约国做出的种种贡献。这种背叛行径怎么能让中国人不感到心寒。

在战争结束后的近一个世纪里,他们似乎被人从记忆中抹去,在欧洲纪念一战的各种活动中,很少有人会提及到他们,仿佛他们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一样,他们的角色就这样被隐瞒了100多年。

庆幸的是,正义会迟到,但是却从不会缺席,2016年,法国政府首次承认了中国劳工们对于一战的贡献,而英国政府也在2018年首次表达了他们对于中国劳工军团的感谢。

一战中的中国劳工是个不为人知的群体,不仅仅是在西方,即使在今天的中国,绝大多数国人对于这段历史也相当模糊。

在我们因国人因发动“五四运动”,成功的让中国外交家们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而欢呼的同时,我们同样要感谢这些远在异国他乡,为一战胜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中国劳工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到来,才改变了欧洲战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形式,也是因为他们的出现换取了中国能以战胜国的身份出现在巴黎和会上,也让顾维钧在那个“弱国无外交”的年代里,能够有理,有利,有节地在巴黎和会上争取中国的国际地位,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他们。

回到文章的开头,后来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包裹的主人是一名来自山东省莱芜县牛泉镇上裕村的农民,当时,他是中国政府在一战期向西方派出的14万劳工中的一个,编号97237。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