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因为母亲过世,赋闲在家的曾国藩收到了一封来自咸丰皇帝的诏令,要求他在办理湖南团练。而此时太平军正在石祥贞、林绍璋的带领下由广西进入湖南。
接到诏令的曾国藩刻不容缓,立马就开始组织行动,按照明朝大将戚继光的选兵原则,亲自挑选出一批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土气的农民作为湘军将领,在由他们亲自挑选出下级军兵,以此类推,层层第叠,直到挑选出最基层士兵, 就这样按照“将必亲选、兵必自募” 的原则,曾国藩成立出一支凝聚力强,指挥统一得力,战斗力大的私人军事集团。这支军队作战勇敢、服从命令,“在营则恪守营规,临阵则凛凛号令”。

曾国藩雕像
在曾国藩的带领下,这支军队所向披靡,先后完成了攻克安庆,攻克天京等战役,最终使得太平军溃不成军,但是,面对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中所作出的各种重大贡献,满清政府的统治者非但没有实现其曾经作出的“克复金陵者为王”的诺言,反而开始对其进行打压,此一举动,让人心寒。
那么此时身为朝廷重臣的曾国藩,在政客门生遍布天下,且军权在握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像三国时期的曹操一样起兵反上,自立为王呢?

要知道,此时曾国藩手中的湘军早已成为清王朝最具有实力的军事力量了。只要他愿意,他完全可以以湘军为主力,联合李秀成,一起反抗清王王朝的统治。可是曾国藩拒绝了,面对胡林翼、曾国荃等部将的劝进,曾国藩非但没有同意,反而采取措施,自削兵权,以此打消满清统治者的质疑。这又是为什么呢?
曾国藩是一个深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士大夫,特别崇尚理学。理学是一种为了对付民间不断的农民起义而产生的一种“刽子手哲学”。

湘军
早在乾隆嘉庆的时代,汉学的发展就已经进入了一个僵化的模式,但是由于其重点在于研究古代典籍中的章句而非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利于是人们忽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反而有利于粉饰太平,扼杀各种反清思想的增长,对于清政府的统治是非常有利的,因而这种脱离生活实际的“书呆子哲学”受到清朝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不过这种支持带来的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当农民起义不断爆发,阶级斗争愈演愈烈时,清政府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境地,因为养就了一大批因循守旧的官僚。理学这种“刽子手哲学”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其特点是:阶级立场十分鲜明,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不遗余力,阴险毒辣。而曾国藩就是这一“刽子手哲学”的代表人物。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要求黑白分明,即个人政治立场的绝对坚定。

曾国藩一直以忠诚自命,他曾在《湘香昭忠祠记》中写道: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
这里的忠就是对封建秩序的忠心耿耿,诚就是执行封建统治的埋头苦干,细密审慎。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曾国藩不愿意起兵称王也就可以理解了。
如果说这是从曾国藩自身的角度而言,那么从朝廷对于曾国藩的不信任也是曾国藩不愿起兵的一大因素。
作为满人统治的一个政权,满洲贵族对于汉族官僚有着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既需要汉族官僚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以此能够更好的维系自己的统治,巩固好国家机器;另一方面,对于这些能干的汉族官僚,他们又有着一种天然的防范,害怕他们作出对自己统治不利的事情,所以手握重军的曾国藩早就成为了当时满洲统治者的重点监察对象。所以在曾国藩攻克天京后,还没过多久,朝廷就立刻派了重兵驻守天京,其目的主要就是为了监视曾国藩,防止他做出一些不利于自己统治的事情。

曾国藩之弟,曾国荃,曾率军攻克天京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实力因素。由曾国藩一手创建的湘军是以忠君为己任的,其主要成员也都是恪守封建教义的地主阶级,这就决定了,这些官员是不愿意去做一些违反封建忠诚的事情。
而湘军虽然号称有30万之众,在战场上也确实所向无敌,但实际上,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湘军内部各系矛盾重重,并非铁板一块,曾国藩能够调动的湘军也只有10几万人。
再加上左宗棠建立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都是与曾国藩手中的湘军实力相当的两支军队,就实力而言曾国藩并不见得就有很大的优势。如果非要起事,难保他们不会站在朝廷的一边。

左宗棠像
另外,虽然当时的满清统治昏庸无能,但是绝大多数的地方大员还是效忠朝廷的,尽管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但是,他手下的湘军并不深得人心,所以即便是曾国藩起兵称王,也不一定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反而可能被群起围攻。而且,在经年的征战中,湘军早已疲惫不堪,其军纪腐败的程度比起当年的满洲铁骑有过之无不及,与初建立时相比,湘军在战斗力上早就大不如前。而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曾国藩称王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