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经常在后台会收到投资者各种关于ETF的问题,这并不奇怪。当前ETF数量突破1000只,投资者面对的不仅是琳琅满目的选择,更有分类多样带来的“选择焦虑”——中证A500与科创板50同属宽基,但风险收益大相径庭;布局人工智能赛道,到底是选行业还是主题?风格因子中的“红利”与“成长”又有何门道?
为了缓解投资者的“选择焦虑”,易方达基金近期系统梳理了ETF分类体系,结合本土实践与国际标准,以规模指数(宽基)、风格因子指数、行业指数、主题指数四大维度,厘清框架。
今天,司机就通过这篇文章,为投资者介绍ETF如何分类,让大家今后在进行ETF投资时不会再“傻傻分不清楚”。
重新锚定“宽基”:告别名称游戏
“宽基”一词常被“滥用”,国内外定义差异更添困惑。例如,海外强调宽基通常代表整体市场,而国内常将规模指数统称为宽基。此外,境内外的指数机构也普遍将宽基定位于规模指数,导致投资者更加难以横向对比。
针对这些问题,易方达基金依据监管机构的定义口径以及指数公司的规模指数框架体系,以市场与市值为标尺,将规模指数细化为可操作的分类。
具体来看,先按照市场维度分为中国和国际两类。其中,中国这一类再按市场和市值两个维度划分:市场按照指数成份股上市地,分为A股、沪市、深市、科创板和创业板、港股、沪港深,以区别不同交易所和市场板块;市值分为大盘、中盘、小盘和全市场。而国际只按全球、区域市场和单一国家进行划分,不区分市值。
规模指数(宽基)分类示例
通过以上方式,投资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不同产品的特征差异并进行比较。例如,A500ETF易方达(159361)跟踪的是A股大盘指数、中证1000ETF易方达(159633)跟踪的是A股小盘指数、科创板50ETF(588080)跟踪的是科创板大盘指数、创业板ETF(159915)跟踪的是创业板大盘指数等等,让投资者能像“拼图”一样,更好地匹配自己的风险偏好和资产配置需求。
厘清行业与主题:从混淆到秩序
行业与主题ETF的混淆,本质是投资逻辑的差异。行业ETF扎根传统分类,如金融、医药,成分股高度聚焦单一领域;主题ETF则追踪跨行业趋势,如“数字化”覆盖芯片、软件、云计算等多个赛道。此外,目前境内外存在GICS、中证、申万等较多行业分类体系,投资者经常头疼不知道该看哪个体系呢?
针对这一痛点,易方达基金整合了境内外指数公司和国内常用的行业分类体系,将行业划分为金融、医药、科技、消费、制造、周期、公用事业、房地产八大核心赛道,基于我国产业优势和行业发展趋势,将主题归纳为数字化与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低碳转型、国企改革、人口趋势、ESG六大方向。
举个例子,若想布局“芯片”,可以选择科技行业ETF;若押注“新能源”,就可以了解低碳转型主题ETF。整合后的这八大行业和六大主题分类能涵盖市场上全部已有的行业和主题指数产品,不仅让检索更高效,也帮助投资者分清不同产品的差异。
行业和主题分类示例
解码风格因子:从复杂到清晰
近年来,风格因子类的指数产品快速崛起,为市场增添了多样性。其中风格和因子两种学术研究成果概念,以及其中包含的成长、价值、红利、低波等术语,放在指数基金上,经常让投资者丈二摸不着头脑,例如红利ETF、自由现金流ETF等,搞不清它们都是什么类型的产品,又分别有什么特点。
对此,易方达基金将这类产品梳理归纳为四大类:成长、价值、红利和其他。其中,成长和价值风格同样叠加了大中小盘维度进行划分;红利主要包括大家较为熟悉的中证红利、红利低波等产品;而质量、现金流、动量等因子则可归入其他,产品体系成熟后再单独列支。
通过科学化梳理,将看起来复杂的概念转化为清晰的策略工具,例如中证500成长是中盘成长、中证500价值是中盘价值。这套分类体系如同“解码器”,将风格因子的概念还原为可操作的策略,让普通投资者也能依据市场灵活切换。
风格因子分类示例
ETF分类体系的清晰化,不仅是工具升级,更是理念的进化。不论是此次梳理ETF分类,还是此前在业内率先大批量调整ETF简称、推动ETF简称标准化等等,易方达基金的实践,都让复杂的选择变得像“查字典”一样简单。通过优化投资者体验、坚持低费率与精细化管理,易方达正将专业能力“翻译”为大众投资者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