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打响了反清朝战争的第一枪,也由此揭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然而,这场运动不仅仅是一场农民起义,它对清朝的直接打击和间接影响都深远得多,甚至改写了整个清朝的命运。
从1840年代到18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并席卷中国南方,在江浙、福建等地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动荡。然而,这一运动给清朝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表面的对战,更深刻的是它对清朝政治、经济和军事根基的猛烈冲击。在那时,满清传统军队的战斗力大幅度减弱,太平军两次攻破清军江北大营、两次攻破清军江南大营,摧毁了清朝最为精锐的部队,使得华东和中南地区再无听命于清朝的有效军队。由此,清朝不得不把主要希望寄托于汉族团练武装湘军、淮军等,这成为清朝军事力量结构的巨大转变。
不仅如此,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宣传也在全社会广泛传播,讨清檄文成为动摇满清统治重要的政治武器。这种文字上的反抗,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信息战,通过传播信息来动摇政府。这种宣传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使得满清特权阶级的社会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太平军占领区的社会秩序彻底颠覆,许多满城在太平军的攻势下消失殆尽,地方署衙也遭到严重破坏。
经济上的冲击同样不可忽视。太平军在战争中长期控制江浙这些富庶地区,使得清朝一度失去了这些重要的财政来源。为了应对战争和巨额赔款,清朝加重了其他地区的税收,加剧了社会矛盾。此外,清廷在财政上不得不允许地方自主筹措军饷和征税,导致中央政府的财政和行政权力被迫下放,这一政策最终使得地方实力派逐渐壮大。
地方性武装力量的崛起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后果。咸丰年间,清廷为了对抗太平天国,不得不放松对地方的控制,允许地方办团练武装,形成了如湘军、淮军、楚军等汉族地主士绅为首的地方武装。这些地方团练虽然名义上隶属于清政府,但事实上,地方政府不出钱、不出武器,军器粮饷都需地方自筹。如此一来,地方汉族地主士绅借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军队,成为了地方武装的头目。
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湘军、淮军、楚军等地方武装力量的崛起,例如著名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军队。这些力量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主要作用,但也使得清廷对地方的掌控变得越来越弱。随着镇压太平天国的结束,这些地方武装难以完全解散,满清掌控国家机器的能力进一步削弱,必须通过封官许愿、拉拢汉族大员来维持政局,最终导致地方督抚势力越来越大。
这一点在清末的“东南互保”事件中也有体现。1900年,当八国联军入侵我国并攻陷北京时,全国上下弥漫着恐慌气氛。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等地方大员,联合起来与其他国家秘密签订了《东南保护约款》,明确表示不与外国为敌,保证东南地区的稳定。这次事件标志着地方督抚势力已经开始公然对抗清政府,国家政权逐步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