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深夜被撬锁开灯,莫让亮化工程背离法治与民意|荔枝时评

荔枝新闻 2025-02-06 19:20:52

文/孔德淇

(作者孔德淇,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春节本应是洋溢着温暖与祥和的节日,可山西大同古城却因一场“撬锁开灯”事件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多名工作人员强行撬开店铺门锁,只为让未按要求彻夜亮灯的店铺开灯,这一行为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图源网络,视频监控截图

现场监控画面显示,深夜时分,店铺门外站着多名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其中几名工作人员竟蹲在店铺门口撬锁,门开后一行人径直入店开灯,结束后又锁门离开,整个过程毫无对他人财产与权益的基本尊重。而当地政府开展亮化工程,倡议商户延长营业时间、夜间亮灯,还承诺补贴电费,虽说出发点可能是想营造节日氛围、提升城市形象,但这样的初衷绝不能成为面子工程从而损害民众利益。

亮灯是倡议而非强制,此次撬锁开灯行为,显然侵害了公民的财产权。从法律角度讲,商户对于自己的店铺拥有合法的占有、使用和处分权,未经允许他人不得擅自闯入。政府的亮化倡议只是行政指导,不具备强制执行力,商户有自主决定是否配合的权利。工作人员撬锁进店,已然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物权保护的条款,是对公民财产权的公然侵犯。

再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规定,行政强制执行需遵循严格程序,不得在夜间或法定节假日实施,除非情况紧急。显然,让商户开灯远非紧急情况,且执法全程未通知当事人到场,未出示合法证件与说明理由,严重违反法定程序。这反映出部分基层执法人员法治意识匮乏,将手中权力当作肆意妄为的工具,为了所谓“政绩”“任务”而践踏法律底线。

更深层次看,这一事件暴露了城市治理理念的偏差。城市治理不仅要追求外在形象的光鲜亮丽,更应注重以人为本。政府在推进亮化工程时,未充分考虑商户实际困难与利益诉求。有商户提到此前灯箱被拆,如今又被要求开灯,政策前后矛盾,让他们无所适从。这表明当地政府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缺乏与民众的有效沟通和协商,没有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使得原本旨在惠民的工程变成了扰民之举。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和管理,但政府的管理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人性化的,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城市的形象不仅仅体现在夜晚的灯光是否璀璨,更体现在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上,体现在能否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上。相反,深夜被强行点亮的商铺灯光,照见的不是古城的“璀璨”,而是权力的任性。若治理者仍沉溺于“暴力亮化”的幻觉中,再绚丽的灯光,也照不亮城市的文明。

政府公信力是在一次次依法行政、为民服务中积累起来的。此次“撬锁开灯”事件,无疑对当地政府公信力有所打击。若当地政府不能妥善处理此事,严肃问责相关责任人,及时纠正错误,那么今后政策的执行可能遭到民众的质疑与抵触,城市治理将陷入恶性循环。

如今,当地政府虽已表示关注并在处理此事,但这远远不够,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城市治理理念,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法治培训与监督管理,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充分听取民众意见。让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让城市治理回归以人为本,类似的荒唐闹剧才不会再次上演。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