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赐履按:一般认为,东晋门阀政治中的门阀,大约是四家,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和陈郡谢氏。门阀政治,代表着皇权的旁落,东晋王朝从一开始就奠定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总基调,后面只不过换成了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罢了。
但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与被士大夫们所痛恨的东汉外戚专权、太监专权相类似,只要外戚和太监还在,东汉政权就在;而外戚和太监都被铲除之后,东汉政权也就实质上完蛋了,当门阀政治终结之后,东晋政权也就快到头儿了。这,确实有些吊诡。
这一回,我们讲晋孝武帝司马曜和太保谢安的关系,以及东晋门阀政治的终结。
公元383年,八月,大秦天王苻坚率长安士卒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号称百万,发起对东晋的灭国打击。
十月,东晋军队在淝水大败前秦军队,取得辉煌胜利。
这次战役,东晋方面的总指挥是征讨大都督、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谢安,直接参战的有谢安的老弟谢石,侄子谢玄,儿子谢琰,可以说,这次胜利,谢家功不可没。
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东晋朝廷,给予谢家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封赏。
这,就很有些意思。
实际上,谢家的权势在经过淝水之战的高潮之后,反而有了下降的趋势,勃然兴起的,是一个叫司马道子的年轻人。
我们简单摆一下谢安的履历。
公元375年,谢安以尚书仆射领扬州刺史。
公元376年,太后褚蒜子归政,十五岁的孝武帝司马曜亲政,任命谢安为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谢安辞让骠骑将军不受。
公元377年,八月,孝武帝司马曜加谢安为司徒。《晋书·谢安传》载,……加司徒,后军文武尽配大府,又让不拜。我们拿不准谢安“又让不拜”,是指辞让司徒,还是拒绝“后军文武尽配大府”。但《晋书·孝武帝纪》则为“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没有谢安辞让的记载。
我倾向于认为,谢安接受了司徒的任命。此时,朝中没有太尉和大司马,也即是说,谢司徒在东晋朝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这一时期,苻坚强盛,时不时派军骚扰东晋。谢安派老弟谢石、侄子谢玄等出击,多有胜绩。
公元380年,五月,司马曜拜谢安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
衣赐履说:《通鉴》载,朝廷以秦兵之退为谢安、桓冲之功,拜安卫将军,与冲皆开府仪同三司。这就奇了个怪了,谢安是司徒诶,怎么立了功之后,反而降为卫将军了!这是什么骚操作?
《晋书·孝武帝纪》载:
五月,大水。以司徒谢安为卫将军、仪同三司。
看,谢安并不是升官了,而是因为发大水,谢安背了个锅,把司徒给免了。司马光大概也被孝武帝司马曜给搞糊涂了,以为卫将军是司马曜给谢安的加官。
那么,司徒的位子,给谁呢?
六月二十二日,司马曜任命骠骑将军、琅邪王司马道子为司徒。
这位琅邪王,可就有来头儿了,他是孝武帝司马曜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过继给了琅邪孝王司马裒(读如抔)那枝儿,史称其从小就恬静淡雅,谢安对他颇多赞誉。
司马道子十岁时,封为琅邪王,食邑一万七千六百五十一户,并管辖会稽国五万九千一百四十户。
公元376年或稍后,拜散骑常侍、中军将军,又升任骠骑将军。
司马道子比司马曜小两岁,生于公元364年,十三四岁就做到骠骑将军,就问你服不服吧!
本年(公元380年),道子做到了司徒,年方十七岁。
《晋书·司马道子传》载:
公卿奏报说,道子亲贤莫二,宜正位司徒。司马道子固让不拜。
司马道子虽然“固让不拜”,但司徒这个位子,已经非他莫属了。
司马道子是一个著名的人物——著名的昏乱。
衣赐履说:本年,皇帝司马曜十九岁,准司徒司马道子十七岁。
公卿奏报,道子应该当司徒,当然是司马曜指使的。十七岁的毛孩子,做了司徒,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算不算高级领导干部幼龄化?呵呵。
对司马道子的任命,是司马曜向群臣,特别是向谢安,发出的强烈信号:
朕,要收权了。
显然,司马曜是个有尿性的皇帝,他要改变东晋以来皇权被门阀压制的情况。更显然,谢安不是王敦、桓温那样的狠角色,甚至比不上王导、庾亮,谢安比他的前辈们要绵软得多,我敢打赌,如果不是突然来了一场淝水之战,谢安恐怕早就退居二线了。元帝司马睿对王敦,简文帝司马昱对桓温,都很忌惮,甚至很恐惧。而谢安柔和的个性,则决定了孝武帝司马曜对他,不但不害怕,而且还想敲打敲打,因之,司马曜时不时就干出一些让人瞠目的事儿来。
公元381年,正月,司马曜崇奉佛法,在大殿内设置了精舍(道士﹑僧人修炼居住之所),弄了一帮子和尚(沙门)住在里面。尚书左丞王雅上书劝谏,司马曜哪里肯听!
衣赐履说:东晋皇帝、太后,信佛的颇有不少,三次临朝主政的皇太后褚蒜子,就信奉佛教。但是,弄一帮和尚住在大殿里,似乎是司马曜的原创加首创。
正月二十六日,司马曜任命尚书谢石为仆射。
十一月,任命前会稽(浙江省绍兴市)内史郗愔为司空,郗愔坚决辞让。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率军来攻,晋朝廷派征讨都督谢石、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抵拒。
九月,司马曜下诏,“司徒、琅邪王道子录尚书六条事”。
衣赐履说:苻坚大军来犯,司马曜却铆定了司马道子的司徒岗位,他知道,打仗,还得谢家和桓家,但是,在朝廷说了算的,必须是我们司马家的人,这一点,所有人都给朕记清楚!
十月,东晋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
十二月十五日,东晋大赦,任命谢石为尚书令,晋升谢玄为前将军,谢玄坚决辞让。
谢安的女婿王国宝出身太原王氏,老爹是王坦之。据说,王国宝从小就没有士人的操守,品行不端。谢安很讨厌这个女婿,总是想办法压制不用。谢安让王国宝担任尚书郎。王国宝认为,我这种出身高门巨族的青年才俊,最起码也应该到吏部去工作,尚书郎什么东西?丢不起那个人!因此,拒绝就职。王国宝的表妹是司马道子的王妃,凭着这层关系,王国宝跟司马道子就勾搭上了,再加上都有吃喝玩乐的共同爱好,俩人很快就成了亲密好基友。王国宝时不时就在司马道子面前说自己老丈人的坏话,鼓捣司马道子挑拨谢安与皇帝的关系。于是乎,孝武帝司马曜逐渐疏远猜忌谢安。
公元384年,正月,孝武帝司马曜封武陵威王司马晞的曾孙(一说孙子)司马宝为临川王;新宁王司马晞的儿子司马遵为新宁王。
衣赐履说:武陵威王司马晞和新宁王司马晞,实际上是同一个人,呵呵。
武陵威王司马晞是元帝司马睿的儿子,简文帝司马昱的老哥,在穆帝司马聃朝,做到太宰,在废帝司马奕朝,加羽葆鼓吹,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史称,司马晞“无学术而有武干,为桓温所忌”,因此,桓温废皇帝司马奕、立简文帝司马昱之后,以参与谋反为由,请诛司马晞。简文帝不许,只将司马晞流放于新安(浙江省淳安县)。公元381年,司马晞去世,孝武帝司马曜下诏,追封其为新宁郡王。由司马晞的儿子司马遵继承爵位。
故临川王司马郁,是孝武帝司马曜的老哥,十七岁就去世了,被追封为王,以司马晞的曾孙司马宝继承爵位。
司马宝,历任秘书监、太常、左将军、散骑常侍、护军将军。
司马遵,受拜新宁王爵位时,痛哭流涕,身边的人都被他感动。有一次右将军桓伊前来拜访,司马遵说,门房为什么要通报姓桓的?
左右说,桓伊和桓温关系疏远,见见他也无妨。
司马遵说,我只要听到谁的姓是木字边的,就想杀了他,更何况他姓桓!
之后,桓遵历任散骑常侍、秘书监、太常、中领军。
司马宝和司马遵官职都不算太高,但都是皇帝的身边儿人,司马遵继承王爵时,刚十二岁。司马晞生于公元316年,司马宝是他的曾孙,很可能与司马遵是同龄人。
衣赐履说:司马宝和司马遵的共同特点:第一,血缘很近的宗亲;第二,封王做官时非常年轻。这么着看,孝武帝司马曜任命十七岁的司马道子做司徒,就不是孤例了,他似乎打算,通过起用少年宗室,重建大晋王朝的辉煌。
二月二十七日,使持节、都督荆江梁宁益交广七州诸军事、车骑将军、荆州刺史桓冲去世。
衣赐履说:当初,苻坚以举国之众攻打东晋,桓冲非常担心朝廷的安危,就派了一支三千人的精锐部队赶赴建康,加强首都的防卫力量。但谢安认为,三千人起不了什么作用,就没有接受,回复桓冲说,朝廷这边都安排好了,一切尽在掌握,你只需守好你的疆域即可。
桓冲叹息说:
谢安确实有庙堂之量,但对军事并不在行。如今大敌将至,依然游玩清谈不止,虽然也派了一帮不经事的少年(应指谢玄、谢琰等人)抵御苻坚,但是强弱悬殊,结局已经摆在那儿了,我们都会成为苻坚的俘虏啦!
不久,桓冲听说官军大破苻坚,他本就在病中,对自己的言谈极为羞惭,竟然不治身亡。
讲真,我个人还是赞同桓冲对局势的判断的,淝水之战,谢安能够胜利,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运气。
桓冲去世后,朝廷议论以谢玄的功勋威望,应当出任荆、江二州刺史。谢安认为自家父子兄弟,全都功勋卓著,恐怕会被朝廷猜忌,又担心桓氏家族怨恨,保不准会做出什么事儿来,到时收不了场,就任命梁郡(河南省商丘市)太守桓石民为荆州刺史,河东(侨郡)太守桓石虔为豫州(州政府设姑孰,安徽省当涂县)刺史,豫州刺史桓伊为江州(州政府设寻阳,江西省九江市)刺史。
衣赐履说:桓石民、桓石虔都是桓豁的儿子、桓冲的侄子。
三月,孝武帝司马曜任命卫将军谢安为太保。
八月,司空郗愔去世。
衣赐履说:对谢安的任命,很有点意思。东晋朝,三公这个级别的官职,主要有大将军、大司马、太尉、司徒、司空。王敦去世后,就没有再设大将军(曾任命陶侃为大将军,陶侃没有接受);桓温去世后,就没有再设大司马、太尉;八月,司空郗愔去世。朝中唯一的三公官,就是司徒司马道子。
太保,论尊贵程度,还在三公之上。司马曜封谢安为太保,但并没有录尚书事,可以说谢家的权力,已经被司马曜全部收回,政务由谁来处理呢?
不到二十岁的司徒、皇弟司马道子。
因此,我总有一种感觉,所谓的东晋门阀政治,王家和桓家固然相当合格,庾家也勉强说得过去,但谢家,非要归到门阀政治里,似乎有点不够格。
谢安上奏,建议趁前秦大乱,光复中原地区。孝武帝司马曜加谢安大都督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梁、益、雍、凉等十五州诸军事,加黄钺。
衣赐履说:注意,这里是“大都督”,多了一个“大”字,应该与“都督”某某诸军事不太一样,大都督可能更宏观一点。
这一时期,东晋频频出兵,收复了不少失地。
本年年底,朝廷以兖、青、司、豫四州基本平定,任命谢玄为都督徐、兖、青、司、冀、幽、并七州诸军事。
另外,益州一带也基本收复。
公元385年,史称,司徒司马道子把持权力,身边围了一群马屁精,不断挑拨煽动,与太保谢安产生隔阂。谢安想避开司马道子,恰好前秦天王苻坚派使者前来求救,谢安请求亲自率军前往救援。
四月十五日,谢安离开建康,出镇广陵(江苏省扬州市)的步丘,修筑新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十公里邵伯镇)扎营。
闰五月,谢安生病,请求回京,朝廷同意。
八月,谢安回到建康。
八月二十二日,建昌文靖公谢安去世。
谢安在死前对人说:
当年桓温在时,我经常担心被他所害。有一次,我梦见乘坐桓温的车驾,行了十六里,见到一只白鸡就停下来了。乘桓温的车,应指取代他的地位。十六里,从那时到现在十六年了。白鸡主酉,如今太岁在酉,我的病恐怕好不了了。
衣赐履说:这个故事,未必属实。我感兴趣的是“白鸡主酉”这句话。以鸡对酉,这似乎是我第一次在正史中见到关于十二生肖的记录。想来,十二生肖的产生,至晚不迟于东晋。
朝廷下诏,按照大司马桓温的旧例安葬。
衣赐履说:关于谢安的葬礼,还有个小插曲。《晋书·王献之传》载,谢安去世后,对葬礼的规格,朝廷颇有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认为谢安既是大晋忠臣,又立有大功勋,为此,王献之专门上书论说谢安对司马家的贡献,孝武帝这才批准以高规格安葬。
换句话说,在司马曜心中,谢安恐怕还不如桓温。
奇怪吗?
不奇怪。
因为,司马曜与谢安的斗争是直接的、真切的,他爹、建文帝司马昱被桓温压迫的痛苦,他基本上没有感性认识。
八月二十五日,司马曜任命司徒、琅邪王司马道子,领扬州刺史、录尚书、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任命尚书令谢石为卫将军。
十月,讨论淝水之战的功劳,追封谢安为庐陵郡公,封谢石为南康公,谢玄为康乐公,谢琰为望蔡公,桓伊为永修公,其余立功人员各有封拜。
衣赐履说:淝水之战已经过去两年了,谢安都死了,才开始评功评奖,为什么?
因为,司马曜真的挺鬼的,谢安活着的时候,该怎么褒奖他呢?权力在君臣之间该怎么分配呢?
谢安死了之后,怎么给荣誉都可以;但活着时候,不行。
谢安本人肯定感觉到了司马曜的心思,所以不断谦让,甚至躲到朝廷之外,君臣两个,结局还算不错。
公元386年,四月二十三日,朝廷任命尚书仆射陆纳为左仆射,谯王司马恬为右仆射。
公元388年,正月,谢玄去世。
四月二十九日,任命朱序为都督司、雍、梁、秦四州诸军事,雍州刺史,戍守洛阳;任命谯王司马恬代替朱序为都督兖、冀、幽、并等州诸军事,青、兖二州刺史。
十二月十五日,尚书令谢石去世。
衣赐履说:太原王氏的王坦之,死于公元375年;琅邪王氏的王彪之,死于公元377年;谯国桓氏的桓豁,死于公元377年,桓冲死于公元384年;陈郡谢氏的谢安,死于公元385年,谢石、谢玄死于公元388年。这些大咖,纷纷凋落,世家大族在晋朝廷中,已经没有实力继续门阀政治了。
孝武帝司马曜,终于把皇权收回到皇帝手中。
不过,这家伙是个玩家,为了享受生活,他一扭脸儿就把权力交给了老弟司马道子。于是,大晋朝在这位“幼龄”司徒的领导下,摇摇晃晃,混混沌沌,不知走向何方。
我谓之为“皇弟政治”。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