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赐履按:这一回,我们讲北魏历史上一项重大的政治制度——子贵母死制度。
当初,拓跋珪娶了匈奴部落首领刘头眷的女儿,宠冠后宫,刘美女为拓跋珪生了长子拓跋嗣,拓跋珪“老来得子”,心下大悦。
衣赐履说:此处原文是“太祖晚有子,闻而大悦”。拓跋嗣生于公元392年,拓跋珪二十二岁,彼时少数民族生育很早,二十二岁初为人父,已属“高龄”。
公元397年,拓跋珪攻克后燕都城中山(河北省定州市),收编了前燕皇帝慕容宝的小闺女。公元400年,拓跋珪立皇后,按照拓跋部的老规矩,由皇后胚子们亲手铸造金人,刘美女没能铸成,慕容美女铸成了,于是,三月八日,拓跋珪立慕容氏为皇后。
衣赐履说:胡三省注说,按《北史》的说法,北魏传统,立皇后必须命其手铸金人,铸成为吉,铸不成则不得立。
我猜,手铸金人肯定不是要把皇后胚子们培养成高级工程师,应该是有专人把铸金人需要的各种材料都准备好,最后由皇后胚子将金属液倒入金人模范之中,运气好就皇后,运气不好就陪跑。
公元403年,十月二十五日,拓跋珪封皇子拓跋嗣为齐王,加授相国;拓跋绍为清河王,加授征南大将军;拓跋熙为阳平王;拓跋曜为河南王。
衣赐履说:本年拓跋嗣十二岁,拓跋绍十岁,拓跋熙六岁,拓跋曜三岁。三岁封王并不奇怪,但十二岁的拓跋嗣为相国,显然是有所考虑的。
公元407年,拓跋珪封皇子拓跋脩为河间王,拓跋处文为长乐王,拓跋连为广平王,拓跋黎为京兆王。
衣赐履说:史书记录拓跋珪八个儿子,至此全部封王。
《通鉴》载,公元409年,拓跋珪打算立长子拓跋嗣为太子,按北魏“故事”,凡立为继承人的,要先把他的老娘杀掉,于是,拓跋珪便命拓跋嗣的老娘刘贵人自杀。
拓跋珪召见拓跋嗣,说:
汉武帝杀死钩弋夫人,以防止母后将来干预朝政,以及外戚家族作乱。你当继承大业,因此我远效古人,这是国家长久之计。
衣赐履说:这就是拓跋珪创建的“子贵母死”制度。《通鉴》说将立拓跋嗣为太子,《魏书》《北史》都没有记录。我理解,拓跋珪确实打算以拓跋嗣继承人,但在立为太子之前,发生了变故。
子贵母死,是不是拓跋部的“故事”,我以为恐怕下不了结论,一是《魏书》《北史》等史书都未明确记录过,在拓跋珪之前,拓跋部出现过杀害继承人母亲的事例;二是如果确有此传统,拓跋珪根本没必要请出汉武来加持杀妻的正当性,直接行家法就是了。
史称,拓跋嗣一向孝顺,哭成泪人儿,不能自已。拓跋珪看着满脸泪水的儿子,不禁大光其火。拓跋嗣回府之后,继续日夜号哭,拓跋珪听说之,召他进宫。左右侍从对拓跋嗣说:
孝子事奉老爹,小杖则受,大杖避之。如今陛下正在气头儿上,入宫可能发生不测,反而陷陛下于不义。不如暂且出去躲一躲,等到陛下火气消了再去晋见,也不算晚。
拓跋嗣心中恐惧,于是逃亡在外,只有手下干部代人(拓跋部本族)车路头、京兆(陕西省西安市)人王洛儿两人跟随。
衣赐履说:《魏书·天象志》载,天赐五年(公元408年)七月戊戌朔,日有蚀之,占曰“后死”;六年(公元409年)七月,夫人刘氏薨,后谥为宣穆皇后。
也即是说,拓跋嗣的老娘刘氏,死于公元409年的七月。那么,拓跋嗣应在此后不久逃亡。
当初,拓跋珪前往老娘贺太后的娘家贺兰部落,见到了小姨贺姑娘(贺太后的妹妹),贺小姨貌美如花,拓跋珪十分心仪,就请示贺太后,想把小姨收为妾室。
贺太后反对,说,过于美的东西,必有不好之处,更何况,她已经嫁人了,你不可强夺。
不就有老公吗,多大个事儿!
拓跋珪派人把小姨夫给做了,随即将贺小姨收入后宫。
公元394年,贺小姨生了清河王拓跋绍。史称,拓跋绍凶狠悖乱,谁的话都不听,最喜欢在大街小巷乱窜,抢劫行人,剥人衣服,看到猪、狗,要么用箭射,要么拿刀砍,乐此不疲。有一次,拓跋绍把老爹拓跋珪惹怒了,把他倒挂在一口井中,直到奄奄一息才拉上来。齐王拓跋嗣常以大义责备他,因此,哥儿俩关系搞得很紧张,拓跋嗣一直担心这个老弟会搞事情(太宗常以义方责之,遂与不协,恒惧其为变)。
十月十三日,拓跋珪责骂贺小姨,将其囚禁,打算杀掉,天色已晚,没有实施。
贺小姨不想死,派人秘告儿子拓跋绍,说,你怎么救我?
拓跋珪晚年时非常暴虐,诛杀无度,因此,左右侍从天天生活在恐惧之中。
当天夜里,十六岁的拓跋绍,与帐下武士以及太监、宫人等联络谋划,跳墙进入宫中,来到天安殿。
左右侍卫高喊,有贼!
拓跋珪惊醒,知道有变,急忙摸寻弓箭和腰刀,竟然没有找到!于是,清河王拓跋绍率人冲入,将老爹砍死。
衣赐履说:道武大帝拓跋珪,就这么死了!而且是被亲儿子砍死的!
从上下文看,拓跋珪身边一直有弓箭、腰刀之类的武器,但这天没有了,当为人做了手脚。
十月十四日,直到中午,宫门都没有打开。拓跋绍谎称奉诏书,将文武百官集合在西宫端门(宫门正南门称端门)之前,面向北方而立。拓跋绍站在门扇之间,对百官说:
我有老爹(一说叔父),也有老哥,你们打算听谁的?
听闻此言,公卿百官无不失色,全都愣在那里。不知过了多久,南平公长孙嵩说:
追随大王您(从王)。
群臣这才知道皇上拓跋珪已经死了,但怎么死的,谁都不清楚。大伙儿都跟那儿站着,不知所措,只有阴平公拓跋烈(拓跋珪堂弟)放声大哭,转身离去。
于是,朝野骚动,人怀异志。肥如侯贺护在安阳(河北省蔚县西北)城北点燃烽火,以前贺兰部落的人纷纷赶来,其他旧部也多召集子弟族人,聚集自保。
衣赐履说:贺护,一说贺泥,是拓跋珪大舅贺讷之子,是拓跋绍老娘贺氏的堂兄弟,换句话说,贺护应该是堂外甥拓跋绍的外援。
拓跋绍听说人心并不安定,就拿出大量布帛赏赐给王公以下各级官员,多的数百匹,最少的也有十匹,只有白马侯崔宏拒绝接受。
衣赐履说:注意,以长孙嵩为首的文武百官,除了拓跋烈,都表示支持拓跋绍;对拓跋绍的赏赐,除了崔宏,其他官员都接受了;拓跋绍的娘家人贺兰部已经聚众,防范可能出现的叛乱。
这么着看,皇位,拓跋绍唾手可得啊。
我提个问题:拓跋珪为什么要杀拓跋绍的老娘贺夫人?
【貌美如花贺小姨】
齐王拓跋嗣听说京城有变,迅速赶回,白天藏在山里,晚上住在王洛儿家。王洛儿的邻居李道,暗中为拓跋嗣提供食物。官民之中,颇有人知道拓跋嗣已经回来,奔走相告,甚为喜悦。拓跋绍听说之后,收捕李道,随后诛杀。猎郎叔孙俊与拓跋氏一个远枝拓跋磨浑,表示知道拓跋嗣的藏身之处,拓跋绍就派两个亲信跟他们前往收捕拓跋嗣。叔孙俊和拓跋磨浑出城以后,一根绳子捆了那两个家伙,见到拓跋嗣后,把这两个倒霉蛋儿一刀砍了。
衣赐履说:叔孙氏,属于拓跋部的宗族九姓之一。
王洛儿多次潜入京城,联络重要大臣,于夜间禀告安远将军安同等人。史称,群臣听说拓跋嗣的消息,纷纷响应,出城相迎。
拓跋嗣到达京城西面,皇宫卫士已经绑了拓跋绍,押送给拓跋嗣。
拓跋嗣命拓跋绍和他老娘贺夫人自杀,诛杀做拓跋绍内应的太监、宫人等十数人,其中最先向拓跋珪动刀的,被群臣扔到城南,一刀一刀割成小块儿,分着吃了。
十月十七日,拓跋嗣即皇帝位,大赦,改年号为永兴。追尊老娘刘贵人为宣穆皇后,被先帝拓跋珪罢黜回家的公卿大臣,全部重新起用。下诏以南平公长孙嵩、北新侯安同、山阳侯奚斤、白马侯崔宏、元城侯拓跋屈(拓跋磨浑老爹)等八人,在止车门(宫禁外门,官员上朝时到这里必须下车步行入宫)处理政务,这老几位被称为“八公”。
拓跋嗣任命王洛儿、车路头为散骑常侍,叔孙俊为卫将军,拓跋磨浑为尚书,全部封为郡公或县公。
好,我们现在讨论一下,拓跋珪究竟怎么死的。
《宋书·索虏传》载:
拓跋珪(《宋书》作托跋开)暴虐好杀,民不堪命。最初,有巫师告诫他说,马上就会有大祸降临,唯一的化解之道就是“诛清河杀万民”。于是,拓跋珪屠戮清河郡(乃灭清河一郡),他自己时常拎着大砍刀亲自杀人,为了凑满万人之数。有时,拓跋珪乘小车,手握长剑,砍车夫的脑袋,砍死一个,再换一个,每次总得砍死几十人。晚上,拓跋珪担心被人刺杀,不断变换睡觉之处,没人知道他在哪里过夜,只有一个名叫“万人”的爱妾知道。然而,万人和清河王拓跋绍私通,拓跋绍担心被老爹发现,就让万人做内应。等到夜里拓跋珪独自一人时,拓跋绍和万人将其杀害。拓跋珪临死前,说:
清河、万人之事,原来说的是你们(清河、万人之言,乃汝等也)!
【道武大帝,享年三十九岁】
拓跋珪的次子、齐王拓跋嗣(原文即为“次子”),抓住拓跋绍之后,大哭着说: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父亲,你为什么要谋逆(人生所重者父,云何反逆)!
之后,拓跋嗣命拓跋绍自杀,拓跋嗣代替拓跋绍继承皇位(逼令自杀,嗣代立)。
衣赐履说:这个事儿太劲爆了,绝对能在五胡十六国热搜榜上长期霸榜!
按《宋书》的说法,拓跋绍是长子,拓跋嗣是次子,拓跋绍是拓跋珪的继承人(从“嗣代立”一句可推知),拓跋绍和小妈万人搞到一起去了,怕被老爹发现,所以干脆把老爹给做了。
这个狗血故事,一看就是瞎编的,汉人的史书,丑化少数民族,实属正常。但是,这个事儿又不好一口否定,为什么呢?
《魏书·天象志》载,六年(公元409年)七月,宣穆后(拓跋嗣老娘刘夫人)以强死,太子微行人间,既而有清河、万人之难。
《魏书》上整出个“清河、万人”之难,立即就让“清河王”和“爱妾万人”显得栩栩如生,呵呵。
但是,毕竟,现实中能给一个女子取名为“万人”的,一准儿是德云社毕业的啊。我猜,哪个姑娘如果名为万人,一定会日夜以泪洗面,呵呵。再者说,以拓跋珪的智慧,和他对谶巫之事的敏感,假设真有“清河、万人之难”的占测之语,他是断不会让名为“万人”的妃子在身边出没的。
我们不能确知“清河、万人之难”究竟指什么,特别是“万人”的确切含义,但《宋书》上关于“在清河杀一万人”和“清河王拓跋绍与小妈万人联手弑君”的记录,当是根据这句话编造出来的。
下面,讲一下我对此事的看法。
上一回,我们讲过,拓跋珪是资深寒食散服用者。服用寒食散是个技术活儿,虽然未必能吃成精神病患者,但对身体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到了公元409年,拓跋珪已经多次“药性发作”,身体状况堪忧,那么,继承人问题就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了。
七月,拓跋珪打算立长子拓跋嗣为太子,于是,逼其母刘氏自杀。拓跋嗣强烈反对诛杀老娘,与老爹产生龃龉,逃亡在外。
也即是说,拓跋珪和拓跋嗣,父子俩失去了联系。
对拓跋珪来说,只要是为了社稷,杀谁他都下得去手。但拓跋嗣竟然为了母亲之死而选择逃亡,某种角度看,很可能不太符合拓跋珪对帝王品格的要求。
拓跋珪身体越来越差,而拓跋嗣好几个月杳无音信,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
拓跋珪打算另立继承人呢?
七月,拓跋嗣出走,十月,拓跋珪打算诛杀清河王拓跋绍的母亲贺氏。
贺氏有罪吗?
史书上没说,只说拓跋珪要杀她,由于天晚了,没来得及下手。
注意,注意,注意,拓跋珪立继承人的原则是什么?
子贵母死。
我个人认为,拓跋珪打算杀掉贺氏,立拓跋绍为太子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但是,贺氏不想死,通知儿子拓跋绍解救自己。拓跋绍显然是个孝子,而且,跟拓跋珪身边的太监、宫人关系非常好。这个时候,拓跋珪晚年动辄杀人的后遗症显示出来了,身边儿人希望他早点归天的恐怕不少,听说拓跋绍要来干掉老爹,立即有人将拓跋珪的弓箭、腰刀藏了起来,让他死得利索点。
拓跋绍杀了老爹拓跋珪,召集群臣,看大家的态度。
以长孙嵩为首的群臣表示,我们追随大王您。这当然不能证明,拓跋绍本来就是拓跋珪钦定的继承人。但是,拓跋嗣继位之后,不但没有清算长孙嵩,而且继续重用,甚至,拓跋嗣临终前,又在长孙嵩的支持下,立儿子拓跋焘为继承人。长孙嵩继续在拓跋焘朝发挥余热,被封为北平王,八十岁时去世,谥号为宣王。孝文帝拓跋宏时,追录先朝功臣,长孙嵩得以配飨宗庙。我个人认为,如果拓跋绍没有被拓跋珪确定为继承人,而长孙嵩却明确表示支持拓跋绍,这是严重的政治错误,路线错误,是洗不掉的历史污点,他断不可能善终于八十高龄,并且死后哀荣。至于拓跋烈大哭而去,倒未必是不支持拓跋绍,而是对拓跋珪之死意难平。
【朝臣之望长孙嵩】
实际上,真实的拓跋绍,未必如史书上说的那么不堪,他的各方面能力素质可能相当强悍。
《魏书·礼志》载:
初,清河王绍有宠于太祖,性凶悍,帝(拓跋嗣)每以义责之,弗从。帝惧其变,乃于山上祈福于天地神祇。
大家看,虽然对拓跋绍的形容是“性凶悍”,但是,却“有宠于太祖”,并且,拓跋绍对拓跋嗣继承人地位的威胁,竟致拓跋嗣跑到山上请求神仙保佑诶!
此外,在对待老爹的态度上,拓跋嗣和拓跋绍其实非常相似,拓跋嗣为母逃亡,拓跋绍为母杀父,如果说杀父罪不容诛,那么,杀妻应该怎么论呢?
这么着看,拓跋绍当真实力不俗啊,对他“性凶悍”“凶佷俭悖”之类的评价,很可能是拓跋嗣上位之后的刻意贬低。
我们再回头审视一下拓跋嗣逃亡事件。
拓跋珪告诉拓跋嗣,我要立你为继承人,但你娘得死。拓跋嗣于是日夜号哭。拓跋珪召拓跋嗣入宫,手下人对拓跋嗣说,你入宫就死定了,还是跑吧。
问题来了,手下人为什么会认为拓跋珪会弄死拓跋嗣呢?
儿子见老子,有那么凶险吗?
一般情况下,没那么凶险,但如果拓跋珪当时产生了更立继承人的想法,就不好说了。既然可以“子贵母死”,“弟贵兄死”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宋书·索虏传》上的内容虽然荒谬,但也能说明一定问题,该书作者以为拓跋绍是长子,拓跋嗣是次子,拓跋嗣是代替拓跋绍上位的。《宋书》的作者沈约,是梁朝人,去拓跋珪时代并不遥远。在沈约的意识里,拓跋绍曾经被立为继承人应该确有其事,沈约才会想当然拓跋绍是长子。
实际上,拓跋嗣之所以后来能够扳回来,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拓跋绍杀了老爹。换句话说,如果拓跋绍能够接受老爹的做法,静等老娘自裁,天下妥妥的就是他的了。
拓跋绍杀父弑君,为拓跋嗣东山再起提供了巨大的政治号召力,使拓跋嗣的“谋反”充满了正义性和正当性。
有人认为,拓跋珪确定拓跋嗣为继承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拓跋嗣的儿子拓跋焘,拓跋珪特别喜欢,也即,立拓跋嗣是因为“好皇孙”,故不可能会改立拓跋绍。史书中也确实有某种佐证,《魏书·世祖纪》载:
世祖太武皇帝,讳焘,太宗明元皇帝之长子也,母曰杜贵嫔。天赐五年生于东宫,体貌瑰异,太祖奇而悦之,曰,成吾业者,必此子也。
一眼看过去,“好皇孙”确实可以作为立拓跋嗣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我们要注意,天赐五年,是公元408年,拓跋珪打算立拓跋嗣时,拓跋焘可能都未满周岁,这样,什么“体貌瑰异,太祖奇而悦之”,什么“成吾业者,必此子也”,就显得滑稽了。此外,此处用的是“东宫”,而拓跋嗣没做过太子,以东宫称齐王府,也能看出史官的某种刻意为之。
子贵母死,虽然发明权在汉武帝手里,不过,他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然而,这样一个阴损、残忍,又很难仿效的事儿,竟然被拓跋珪弄成了一项政治制度。而这项制度第一次落实,就生出这许多波折,却依然实行了百多年,我个人感觉,不能排除运气的成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