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及其下辖的县区,其名称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以下是关于百色市及其下辖县区古称的详细介绍:
百色市
古称:百色厅(清朝时期),后演变为百色县,再至地级百色市。
历史信息:
百色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该地区属于岭南百越部落的南越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兵南下进攻百越,将疆域拓展到南海边,并在百越之地设置了“南海三郡”。秦代时,百色属象郡。汉朝时期,百色地区先后隶属于郁林郡、牂牁郡等地。到了西晋时期,百色属广州郁林郡。隋唐时期,百色地区的行政区划有所调整,但仍属于郁林郡或相邻的郡县。
元代时,百色属湖广行省广西两江道宣慰司来安路。明代,百色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田州。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分田州地设百色厅。光绪元年(1875年),百色直隶厅设立。民国时期,百色地区经历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最终于1913年置百色县。1983年,百色县撤销,设立县级百色市。2002年,撤销百色地区,改设地级百色市,同时撤销县级百色市,设立市辖右江区。
关于“百色”一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百色”由“博涩”演变而来,在壮语中意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之地”。另一说则认为“百色”在壮话中是指“洗衣服好地方”,因百色治所在靠近右江边而得名。同时,由于地处广西、云南两省物资交流之地,各种各样的商品达百种以上,故也称为百色。
右江区
古称:无特定古称,但原县级百色市撤销后设立为右江区。
历史信息:
右江区的名称来源于右江。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右江之源有三:福禄江、都匀江和都泥江。三水同流,历经数百里,最终汇入郁江。右江区作为地级百色市的中心城区,其历史与百色市紧密相连。在清朝时期,百色地区设为百色厅,民国时期改为百色县。2002年,随着地级百色市的设立,原县级百色市撤销,设立为右江区。
田阳区
古称:田州土州地(明代),后设奉议县、恩阳县,最终改为田阳县。
历史信息:
田阳区历史悠久,明代为田州土州地。民国时期,该地区先后置奉议县和恩阳县。1936年,恩阳县更名为田阳县,取田州与恩阳各一字为名。据《广西县政》记载,“那坡居田州之南,因更名田阳。”山南为阳,加之县治在平坦宽广之地,故得此名。2019年,田阳县撤县设区,现称田阳区。
田东县
古称:恩隆县(清光绪初置),后改为田东县。
历史信息:
田东县古属田州。清光绪初年,该地区置为恩隆县。民国时期,恩隆县的行政区划有所调整。1936年,恩隆县更名为田东县,以县治平马乡位于田州之东而得名。据《广西县政》记载,“以县治平马乡位于田州之东,因更名为田东。”
平果市
古称:平治县和果德县(后合并)。
历史信息:
平果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以前,当时该地区为果化土州和归德土州,由土官世袭统治。民国时期,改土归流,置果德县。1934年,增置平治县。1951年,平治县和果德县合并,取平治之“平”字和果德之“果”字为名,称平果县。2019年,平果县撤县设市,现称平果市。
德保县
古称:敬德县和天保县(后合并)。
历史信息:
德保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明朝时期,该地区置镇安府。乾隆三年(1738年),置天保县,以土官岑天保和天保山而得名。民国时期,置敬德县。1952年,敬德县和天保县合并,取敬德之“德”字和天保之“保”字为名,称德保县。
靖西市
古称:归顺州(明弘治九年置),后改为归顺直隶州、靖西府、靖西县。
历史信息:
靖西市的历史悠久,明弘治九年(1496年),该地区置为归顺州。清朝时期,升为归顺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靖西府,次年改为靖西县。靖西市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地处广西西边,取“西部安宁”之义;另一说则认为因该地毗邻安南(今越南),取“归顺安宁”之意。2015年,靖西县升为县级靖西市。
那坡县
古称:镇边厅(清光绪十三年改)、镇边县、睦边县。
历史信息:
那坡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光绪十三年(1887年),改镇边厅为镇边县。民国时期,因与越南友好之故,1953年改镇边县为睦边县。1965年,因睦边县那坡公社粮食高产,得到毛泽东主席赞扬,故改睦边县为那坡县,以县治在那坡圩、那坡公社而得名。
凌云县
古称:凌云县(清置)。
历史信息:
凌云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据记载,清朝时以凌云山命名凌云县。县境居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山多高陡,凌云山最为著称。因此,得名凌云县。
乐业县
古称:逻耶(后改为乐业)。
历史信息:
乐业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同治年间。据记载,清同治七年(1868年),泗城知府朱腾伟平定会党起义和太平天国余部后,祈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故把“逻耶”改为“乐业”。民国前期,乐业属凌云县乐业乡。建县后治三乐镇(即原乐业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同乐镇。1961年8月复置乐业县至今。
田林县
古称:田西县(民国二十四年置),后并入西林县部分地域改名田林县。
历史信息:
田林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置田西县,以其地处古田州之西而得名。1951年,撤销西林县,将其地一部分并入田西县,更名田林县,取田西之“田”字和西林之“林”字为名。
西林县
古称:上林长官司(元置),后改为西林县。
历史信息:
西林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据记载,明永乐七年(1409年),置上林长官司,由土官世袭统治。清初改土归流,康熙五年(1666年)置西林县。据新编《西林县志稿》记载,“清改流置县,存林字,又以其地在极西,故名西林县。”
隆林各族自治县
古称:西隆州(清置),后改为西隆县、隆林县,最终设立隆林各族自治县。
历史信息: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据记载,清朝时称西隆州,以“广西西部兴隆”之意取名。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西隆县。1951年,撤销西林县,将其地一部分并入西隆县,改称隆林县,取西隆之“隆”字和西林之“林”字为名。由于该县是壮、瑶、苗、汉等民族聚居地方,故于1955年更名为隆林各族自治县。
综上所述,百色市及其下辖的县区名称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这些名称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该地区行政区划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各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的繁衍生息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