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与珍妃
1876年珍妃出生在一个显赫的满洲家庭,家族背景雄厚,她的祖父裕泰曾担任陕甘总督,而她的父亲长叙则是户部右侍郎,一个尊贵的二品官员。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她自小就处于权力与财富的中心,按照现代的说法,她完全可以被视为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典范。
然而她的童年并不全是银匙般的舒适与宠溺。从小珍妃就显示出了非凡的聪慧与好奇心。她对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历史和古典诗词,她能轻松引经据典。
隆裕
她的成长环境在广州这个开放的港口城市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那里西方文化正如潮水般涌入,新奇的事物比比皆是,从自行车到照相机,这些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都是新奇至极的发明。小珍妃对这些从西方带来的新知有着无法抑制的好奇心,这种文化的多元性为她的世界观注入了新的元素。
1888年珍妃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仅仅13岁的她被选入紫禁城,成为了光绪帝的妃子。对于一个年幼的女孩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变化。突然从一个活泼的少女变成了宫廷中的一员,她的生活和身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右一为李莲英
一旦入宫珍妃迅速成为了后宫中的一股清新之风。她的美貌与活泼的性格为她赢得了光绪帝的青睐,与行事保守、性格内向的隆裕皇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与光绪帝分享文学与艺术的爱好,更在幽闭的紫禁城中成为了帝王的知己,两人一同讨论国事,谈论未来。
清朝在光绪年间已是岌岌可危,国内外压力山大,光绪帝急于寻找出路,他的改革激励了部分人的希望,也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尤其是慈禧。慈禧曾经独揽大权,绝不愿看到权力从自己手中溜走。宫廷内部自然分裂为两派,光绪帝领衔的改革派希望通过革命手段削弱慈禧的影响力;而慈禧则坚持其权威与传统,主张保持现状。
慈禧
珍妃自幼在开放的广州成长,对西方文化与思想持开放态度,自然而然地站在了改革派一边,成为光绪帝的坚定支持者。她的宠爱地位日益升高,不可避免地成为慈禧眼中的钉子。
此外珍妃的财务状况也为她的灭亡埋下伏笔。她曾私下购买照相机,引入宫中,初期这一爱好还得到了慈禧的默许。然而珍妃后来在东华门外开设照相馆,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补贴她日益增长的个人开销,这一行为彻底触怒了慈禧。慈禧严厉处罚了涉事太监,严禁珍妃此类行为,但珍妃并未因此收敛。
珍妃
珍妃的月俸虽然高达三百两银子,但她奢侈的生活方式和对外物的热衷令她经常入不敷出。在禁止开设照相馆后,珍妃开始尝试更为冒险的财务操作——通过卖官鬻爵来获取资金。她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后宫中为金钱与权位交易提供便利,甚至有完全不懂官务的文盲通过她的帮助上位。
慈禧在发现珍妃卖官鬻爵的行为后,决定给予严厉的惩罚,她被降为贵人,并被幽禁在冷宫,结束了她曾经辉煌的宫廷生涯,直到最终悲惨的结局在紫禁城北端的冷宫中上演。
珍妃井
在1900年随着八国联军的步步紧逼,北京城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顶点。慈禧太后在急忙逃离紫禁城的混乱中,突然想起了仍被软禁在冷宫的珍妃。她派遣忠诚的崔玉贵太监去召见珍妃。崔玉贵曾因其过人的表演才华被慈禧所赏识,迅速升为宫中的二总管,担任正三品太监。他以其严格和细致的工作风格受到慈禧的极大信任。
珍妃自从被软禁以来,已是颜色不再,但她接到召唤时异常镇静,仅请求稍微整理一下仪容。珍妃简单梳洗后,伴随崔玉贵和王德环太监缓步前往颐和轩。她身着一袭淡青色长旗袍,显得苍白而憔悴,但在举止中仍保有皇家妃嫔的端庄。
光绪
到达颐和轩时,慈禧已将侍女们遣走,独自一人冷眼相待。珍妃行了深深一跪,头也不敢抬。慈禧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她的忧虑:八国联军的入侵已使局势危在旦夕,珍妃的存在可能会成为外敌的筹码。
面对慈禧的直白珍妃勇敢地回应,提议光绪帝留守京师,稳定人心,而慈禧可以暂避风头。这番话激怒了慈禧,她斥责珍妃死有余辜。珍妃请求最后一面见光绪帝,慈禧冷酷地拒绝,并命令崔玉贵执行死刑。珍妃在被强行推向贞顺门内的井边时,情绪崩溃,高呼不愿意死。
崔玉贵和王德环硬是将她推入井中,并投下巨石以确保其沉没。珍妃的最后呼声是对光绪帝的呼唤,她承诺来世再相偿。珍妃的悲剧在她24岁的年华画上了句号。
珍妃
在1901年慈禧太后满载着复杂的情绪从西安返回京城。途中的惊恐不安让她夜夜难眠,恶梦缠绕。她决定从珍妃井中打捞出珍妃的遗骸,或许是为了平息自己的心魔,也可能是出于对光绪帝情感的考量。
珍妃的尸体在水下已经严重腐败,面目全非,只能依靠渔网才能将其勉强打捞上来。随后慈禧下令在井口安置重石,并在石块上钻孔,插入铁棍加以封锁,以防止任何人再次打扰。
在对外的宣告中,慈禧为珍妃追封“珍贵妃”,并声称珍妃是“为国守贞”,将其名誉洗清,然而她仅仅以“贞烈殉节”为名将珍妃安葬在了阜成门外恩济庄的宫女墓地,并未允许她葬入皇家祖陵之中,这种做法显得既有敬意又存有保留。
慈禧
多年以后曾是慈禧身边的亲信太监崔玉贵在一次难得的公开场合中终于揭开了珍妃之死的幕后真相。他回忆道,珍妃即使在面临死亡的那一刻,仍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清晰的思维,她的坚定和果敢让在场的所有人,包括慈禧都感到震撼。
崔玉贵在晚年多次提及珍妃,他总是无法掩饰自己对这位女子的敬佩之情,言语中透露出深深的赞叹:“珍妃在冷宫中被囚禁三年,孤立无援,却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这样的坚韧和智慧,确实令人钦佩。
其实崔玉贵在帮慈禧干完这件事之后,他也成为了慈禧太后的牺牲品。辛丑回銮后由于朝局的压力和宫中的错综复杂关系,他被迫离开了紫禁城。在《宫女谈往录》中,何荣儿记录了崔玉贵的不平之言。他抱怨道:“在那动荡的时日里,我几乎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没有片刻的安宁。保卫宫廷安全是我的首要任务,稍有疏失就是头颅落地的大罪。再加上我还要充当内外联络的枢纽,频繁地奔波于宫中官员与军机处之间,实在是身心俱疲。
慈禧与后宫女眷 左一为光绪瑾妃,右一为光绪皇后静芬
被迫离宫后,崔玉贵退居到北京城北的一个老庙中,那里聚居了许多退宫的太监。这些人之间相处和睦,彼此之间并无争执,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崔玉贵在宫中待人接物还算厚道,否则他不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安然居住。
崔玉贵的退隐生活相对单调,但他通过练武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他常常一大早就开始锻炼,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据同住的老宫女回忆:“崔玉贵总喜欢打扮成武教师的模样,他的打扮既显得威严又带有几分狂野。他下身穿着深色的棉裤,腿部紧绑,脚穿厚底布鞋,上身则是传统的武术服饰,看上去既庄重又不失活力。
崔玉贵一生未娶,也没有收养子女,与其他太监不同,他坚持独身,过着简朴自由的生活。他的健康状态在老年时也相当不错,背挺腰板直,面色红润,这在当时的太监中是极为罕见的。他经常说:“我活着,就要活得痛快!”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哲学。这种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使他在晚清那个动荡时代保持了一份难得的清醒与坦荡。
隆裕画像
其实珍妃在之前虽受到光绪帝的宠爱,但她也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据宫女何荣儿在《宫女谈往录》中所述,珍妃在生前曾遭到残酷的廷杖,即宫中的打板子刑罚,这种惩罚极其羞辱。
普遍人们可能会认为廷杖仅仅是身体上的打击,但清朝宫中此刑对女性尤其严酷。执行时,太监会首先剥去受罚者的下衣,以确保每一板都能实打实地落在皮肤上,且过程中受刑者绝不能有任何声音。这种刑罚的侮辱性及其痛苦,对于任何人都是极大的折磨,尤其是对地位尊崇如珍妃的皇家女性来说,更是身心的双重打击。
据记载珍妃不幸两次遭受此极刑。第一次的起因据称是隆裕皇后出于对珍妃的嫉妒,她不满珍妃获得光绪帝的偏爱,因而诬陷珍妃与宫外男子有不正当关系。这种诬陷直接导致了珍妃受刑,反映了后宫的权力斗争之残酷。
还没有登基成为宣统帝的溥仪
珍妃第二次受刑则源于她的豪华穿着。唐海沂在《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中提及,珍妃曾因穿戴以珍珠装饰的衣裳而遭慈禧太后责罚。慈禧太后本就对珍妃的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及她在光绪帝心中的地位存有戒心,珍妃的这一行为给了慈禧一个借口,以此再次对她实施惩戒。
珍妃之死后,她的姐姐瑾妃常被目击在井边哭泣。瑾妃与珍妃虽同为光绪帝的妃子,性格却迥然不同。瑾妃性情温和、本分,尽管经常被妹妹的波折所连累,却始终无法割舍姐妹间的深情,对珍妃的悲剧命运感到极深的痛苦。
光绪帝虽有一皇后与两位妃子——隆裕皇后、珍妃及瑾妃,却仅对珍妃倾心。隆裕皇后作为慈禧太后的侄女,尽管缺乏皇帝的宠爱,仍旧得到慈禧的全力支持。珍妃不幸去世后瑾妃的生活变得更加谨慎小心,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触怒慈禧。光绪帝和慈禧相继去世后,原本压在瑾妃心头的重担似乎一扫而空。虽为悼念她内心却难掩轻松之感。
退位诏书
当小皇帝溥仪登基,瑾妃被尊为兼祧皇考瑾贵妃,她的地位在后宫中无人能敌。隆裕太后虽为国母,但性格软弱,对后宫中的事务不甚过问,使得瑾妃的日子过得相对宽松。
隆裕太后去世后,瑾妃几乎成了紫禁城中的首位太妃,享有最高的尊荣和自由。她的余生充满了宁静和文化追求,尤其是在书法和绘画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永和宫的后殿,同顺斋内保存着瑾妃亲笔书写的对联和帖落,透露出这位晚清太妃的雅致生活。钓鱼、荡秋千成了她闲暇时的消遣,而她对美食的热爱也为人称道,特别是她钟爱的酱肘子。
瑾妃的晚年虽然宁静美好,但她从未忘记过珍妃的不幸遭遇,她常在静夜之中,低声悼念那位在悲剧中逝去的妹妹,其情感深刻而复杂。这样的夜晚,故宫的月色格外寂静。
堂上悬挂着“女中尧舜”的白色横幅
参考
《历史的温度1》张玮著
《中国历史悬疑系列·明清卷》范荧、俞钢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