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滞留宇航员“快垮了”,航程已超8个月,幸亏国际空间站漏气少

海内人物 2025-02-20 15:21:17

美国两名宇航员被困太空的事件,最近又是频频登上热搜,NASA已经宣布最快将于2025年3月19日将他们接回地球。

根据NASA的官方消息,将不早于今年3月底开展代号为“Crew-10”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龙”飞船载人航天任务。

这次任务将会载着4名来自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的新一期宇航员送至国际空间站,待两期宇航员完成交接工作后,接回包括威尔莫尔和威廉姆斯在内的4名“Crew-9”任务宇航员。

原本计划仅仅停留8天的“星际客机”任务,如今已经悄然度过了8个月,2名宇航员巴里·威尔莫尔与苏妮塔·威廉姆斯的“漫长囚禁”还要等到下个月才能迎来“可能”的大结局。

更重要的是,这种意外的“滞留事件”,时至今日看似平静,其实过程中也是危机四伏。

对于载人航天任务来说,短期任务和长期任务的选拔标准、身体要求、心理适应能力等完全不同。

原本只需要在太空待8天的宇航员,身体状况和心理素质的筛选相对宽松,但如果滞留9个月,那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

以这次被困的女宇航员威廉姆斯为例,从曝光的照片可以看出,她整个人暴瘦,脸部轮廓锐利得像刀削一般。

NASA尽管一再强调她“健康”、“安全”,但从外观上看,这种消瘦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的生理适应范围。

无论NASA如何解释,她的身体状况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有人可能会问:国际空间站并没有断粮,定期有货运飞船运送补给,按理说不会出现营养供给不足的情况,那威廉姆斯为何会消瘦得如此严重?

核心问题可能在于,她的身体根本无法适应长期太空环境。

长期任务的宇航员,选拔时必须确保他们没有慢性病,甚至连蛀牙、伤疤都要严格筛查,可威廉姆斯原计划只执行8天任务,选拔标准自然放松。

如果她上太空前就有某些慢性病,比如胃病或者消化问题,那么长期滞留太空,营养吸收障碍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身体迅速消耗。

她在空间站停留的时间,已经远远超出了她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而且可以肯定是NASA在选拔她执行任务时没有预料到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她会比其他宇航员身体状况“更糟糕”。

如果说生理上的不适可以通过补充营养、锻炼来缓解,那么心理上的煎熬才是太空滞留的最大风险。

设想一下,你本以为只需在家隔离8天,结果却被突然告知要待上9个月,而且什么时候能出门根本没个准信,你的心理会承受得住吗?

宇航员的心理素质固然比常人更强大,但当你在400公里高空、与地球隔绝、没有确切归期时,这种精神压力是难以想象的。

太空环境中,一旦心理崩溃,没有医生能来紧急干预,甚至连心理辅导都只能通过无线电远程进行,一旦精神状况恶化,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发生自残或攻击同伴的危险行为。

威廉姆斯在太空滞留的过程中,长期面对着这样的心理折磨,她能坚持到现在,本身已经是惊人的毅力。

NASA虽然对外表示她一切正常,但心理压力的积累往往是在无声中爆发,实际上,没人能保证她还能撑多久。

还有一点更为关键的问题在地球上,我们尚且需要避难所以应对灾难,而在太空,这一点更加关键。

国际空间站处于低轨道,经常需要进行轨道调整,以避开微陨石和太空垃圾,而在变轨过程中,宇航员通常需要进入飞船,以防意外发生时可以立即撤离。

但问题是,这两名宇航员当初是乘坐波音的“星际客机”飞船抵达国际空间站的。

然而,波音飞船出事后,他们相当于失去了自己的救生舱,在星际客机离开前相当长的时间里,他们完全没有安全撤离的手段。

国际空间站的严重事故并非罕见,比如泄漏加剧或遭受太空碎片撞击,事实上,国际空间站已经暴露出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2024年,NASA曾多次警告空间站出现漏气,泄漏速率一度高达每天1.7公斤,这个数字足以让整个空间站在未来几年内走向解体。

值得庆幸的是到目前为止,国际空间站没有遇到真正的紧急情况,否则其他宇航员都能“避难”,而他们两个根本无处可逃!

面对这一事件,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如果是中国航天,是否会让宇航员面临这种困境?

答案很明确——中国不会让宇航员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

首先,中国的航天任务执行标准极为严苛。波音飞船在发射前就发现存在泄漏问题,美国仍然选择“带伤发射”,而中国的航天管理方式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在神舟飞船的发射决策中,一旦发现哪怕是轻微的技术缺陷,也会毫不犹豫地取消发射,确保每一次任务都是在最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其次,中国采用“发射一枚,备份一枚”的飞船配置方案。

也就是说,每次执行载人任务时,都会有一艘飞船停靠在空间站,作为紧急情况下的撤离工具。

如果发生类似于美国宇航员被困的情况,中国最快能在8.5天内发射救援飞船,将宇航员安全带回地球。而不像美国宇航员,需要苦苦等待3个多月才能等到救援飞船发射。

说难听点,美国如今的航天管理思路,更多是围绕商业和政治利益展开,至于宇航员生命安全早已不是首要考量了。

波音公司近年来屡屡曝出质量问题,NASA却仍然给予其大量合同,并在飞船出现严重技术故障的情况下仍然批准发射。

这背后肯定有政治与商业利益的博弈,但对于宇航员的生命安全,肯定没有放在核心考核指标中。

中国航天有一句话叫做“航天员的安全在我手中”,核心目标始终就是确保宇航员的生命安全。

在航天科技的角逐中,技术实力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对生命的尊重。

航天探索的终极目标,不只是抵达太空,更是安全返回,在这方面,谁真正把宇航员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答案不言而喻。

0 阅读:19

海内人物

简介:用平凡的笔触解读航天科技故事